第98章 如何安葬
朱高熾的腦子正在飛速運轉。
這個臨時的大朝會,簡直就是將朝堂變成放在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上!
允炆的血書實在太珍貴了。
有這個血書,朱棣就是大明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問心無愧的帝王,即使死後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挺起胸膛面對列祖列宗。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這是從私心的角度。
從國家的角度看,這血書也很重要,有這個血書,朱棣就可以擺脫「祖訓」,徹底放開手腳地大幹一場。
在國家的政治層面上,徹底終結皇位合法性的討論。
一句話。
誰也無法阻止朱棣公布朱允炆的遺書!
誰敢阻止,他就敢砍誰的腦袋。
現在的問題是……
朱允炆的遺體、遺書、遺臣都在朱瞻壑的手裡,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要求,讓天下人回答「靖難四年的天下大亂,到底是誰的責任」。
若是沒有朱瞻壑的質問,朱棣和群臣都會將鍋甩給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反正這些人在南京城攻破的第二天,就被朱棣一起送過去見閻王了。
朱棣也一直強調,這些人是他要清的「君側」。
現在有了朱瞻壑的質問,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奉天靖難」的責任變成了「或」。
不是君主的責任,就是臣子的責任。
「好手段,好手段。」朱高熾倒吸一口涼氣,在心裡感嘆朱瞻壑的厲害。
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也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雲,曾經說過:
「從前伊尹輔佐商湯,姜尚輔佐周武王,這些都是傑出的人才。如今的賢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養造就出來的,望陛下在選拔任用時,不要分什麼新舊,要一視同仁,一體擢用。」
換言之,建文朝四年的時間實在太短,沒有培養出什麼臣子,現在的百官還是洪武朝培養的,徐妙雲希望朱棣一視同仁,不要因為他們曾經在建文朝工作過,就抱有懷疑忌憚的想法。
現在是永樂九年,朝堂上的大部分官員,都曾經在建文朝工作過。
他們就是建文帝的臣子!
天下無不是的「君父」,他們作為臣子,即使真的討厭朱允炆,也必須為朱允炆說好話。
但是,朱瞻壑卻主張「都是朱允炆的錯」!
你們說朱允炆不是亡國之君,那你們就是亡國之臣?
朱高熾甚至可以想像到時的荒唐局面。
他想通了大部分的事情,只有一事想不明白。
朱瞻壑為什麼要這樣做?
難道……
朱高熾的背後驚出冷汗,將衣服打濕。
此時朱棣的聲音悠悠地傳了過來。
「這件事漢王怎麼看?」
「兒臣以為……」朱高熾下意識地起身,想要回答,卻發現朱棣叫的不是自己,而是漢王,於是悻悻地坐下。
不對啊,不是一般都是先問太子,再問漢王的嗎?
怎麼今天反了過來?
朱瞻壑是漢王的兒子啊。
那沒事了。
朱高煦也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直到朱棣皺眉重複問了一遍:「這件事漢王怎麼看?」
朱高煦這才回過神,下意識地答了一句。
「我坐著看。」
「噗嗤!」
這話一出,下面的李時勉忍不住笑出了聲。
其他人也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必須忍住,否則就是殿前失儀。
金吾衛默不作聲地上前,將李時勉請到了外面,爾後就是一頓板子。
「不是,我是說……」朱高煦終於在朱棣可以殺人的目光下回過神,連忙起身,對著朱棣下跪,絞盡腦汁地想著該怎麼辦。
「父皇可是要允炆的血書?」
他只問出了這一句。
朱棣不著痕跡地微微搖頭,爾後厲聲道:「朕在問你,你是怎麼教兒子的,逼死族叔,如此大過,你難道想要置身之外?」
朱高煦愣了一下,道:「爹,允炆洪武三十五年就自焚而死了,現在變成了自縊而死,也沒什麼差別吧?」
「……」朱棣無言以對。
就連朱高熾都為之側目,沒想到這些年朱高煦也不是沒有成長。
天子絕望自殺。
這件事不上稱就沒事,但是一上稱,一萬斤都擋不住。
朱棣想要拿這事上稱,朱高煦就反過來拿洪武三十五年的皇宮大火上稱。
簡單點說,朱棣也幹了!
呂震此時回過神,深吸一口氣,看了看奉天殿的局勢,見到朱高煦跪在朱棣面前,說出了很有水平的一句話。
難道漢王開竅了?
不。
他轉念間打消了這個想法,確定朱高煦只是下意識地說出心裡話。
場面有些尷尬。
呂震旋即出列,問出了關鍵問題:「請問陛下,當如何安葬允炆?」
……
過去,朱棣遙望宮中升騰的煙霧,急忙派遣中使前往救援。
當中使抵達時,一切已無法挽回。
他帶著建文帝的焦屍返回,向朱棣稟報。
朱棣悲痛欲絕,哭道:「你果然如此痴傻嗎?我前來,是為了扶持你行善道,你卻誤解我的苦心,竟落得如此下場!」
於是,朱棣備下厚禮,將建文帝安葬,並派遣官員致祭,同時輟朝三日以表哀悼。
關於如何安葬朱允炆,朝野上下曾展開激烈爭論。
朱棣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甚至抹去了「建文」年號,而稱其為「洪武三十三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對於朱允炆的稱呼,更是避開了皇考、先皇、建文帝等敬稱,直接以「允炆」相稱。
在禮儀規格的選擇上,朱棣猶豫不決。
他不想用天子的禮儀安葬侄子,但是建文帝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皇帝,如果用藩王規格下葬,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父親朱元璋。
正當他陷入困境時,翰林院侍講王景提出了建議:「應該用天子的禮儀下葬建文帝。」
朱棣聽後沉思良久,最終勉強採納了王景的建議。
下葬建文帝不僅是處理國喪之事,更是拉攏建文帝遺臣的好機會。
畢竟,在朱棣剛進入南京時,並不受官員們的歡迎。
進城當天就遭遇了不明身份人員的刺殺,幸好他命大躲過了一劫。
當時南京的大部分大臣都曾表示不承認朱棣的皇位,甚至有人如景清在朝堂之上公然刺殺朱棣。
因此朱棣決定藉此機會向世人展示他的寬容與大度。
儘管朱棣用天子禮節下葬了朱允炆的焦屍,但並未修建皇帝的陵寢,理由是「焦屍是否是允炆」尚有爭議。
……
現在證明那具「焦屍」確實不是朱允炆。
那麼要如何安葬朱允炆?
是繼續按照天子下葬的禮節,還是改為藩王的禮節?
還有陵寢的問題,是將已經下葬的棺木挖出來,將朱允炆的棺木送進去,還是給朱允炆修建皇陵?
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呂震直言道:「允炆既然明言,太祖高皇帝臨終前,希望傳位於陛下,那麼陛下當是『父死子繼』。」
「若是以『天子之禮』下葬允炆,則是昭告天下允炆『以孫繼祖』承襲皇位。」
「那麼,陛下便是以小宗繼大宗。」
「陛下該如何自處?」
此話一出,奉天殿霎時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對於這個問題,朱棣強調自己的繼位是「父死子繼」,但是對於朱允炆,則是按照需要「下落不明」「自焚而死」,需要拉攏人心的時候,就是「自焚而死」,以天子禮節下葬;需要強調自己的合法性,就是「下落不明」,不建造皇陵。
朱棣道:「按照禮法,應當如何?」
呂震深吸一口氣,聲音洪亮:「當以藩王之禮下葬允炆,將其和懿文太子安葬於一處。」
此話一出,立刻有人跳出來反對。
「荒唐,太祖高皇帝傳位於允炆,只是違背太祖的囑咐,有道是『父死,三年不改其志』,允炆乃是不孝,陛下有太祖高皇帝的遺訓,本就可以廢黜其皇位。」
隨著這些話語,奉天殿霎時亂作一團,各種言語充斥了大殿。
如何安葬朱允炆,事關禮法,更是涉及皇位繼承法。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