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大禮議
太陽逐漸南移,已經有不少老邁的臣子不堪重負,直接倒下,被金吾衛抬走了。
奉天殿卻依然嘈雜不堪。
漢王黨的官員抓到了機會,想要借著否定朱允炆的皇位,從而否定「以孫繼祖」。
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既然「以孫繼祖」是不合禮法的,那麼陛下也不該冊立太孫,也就是不能冊立朱瞻基為太孫,儲位依然在皇帝的三個兒子中流傳。
太子黨則是必須作出反擊。
整個永樂朝,太子黨都是被打壓的。
朱棣雖然給了朱高熾不少權力,甚至允許他監國,但是這種恩賜只屬於太子,而不是太子身邊的人。
詹事府的官員,依附太子的文人,要隨時做好被朱棣下獄的準備。
要是失去了「太孫」,太子黨的勢力將受到巨大的打擊。
除去漢王黨和太子黨,還有不少江南文人強烈否定「以孫繼祖」的合法性,他們必須甩開「亡國之臣」的帽子!
只要朱允炆不是皇帝,那麼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將鍋全部甩給皇帝。
天下無不是的君父。
今天你敢說皇帝的不是,明天敢幹什麼,朕都不敢想!
望著爭吵不休的奉天殿,姚廣孝閉上了雙眼,心中卻沒有絲毫意外。
歷朝歷代對於皇位繼承其實都沒有明文的規定,但是大明是一個例外。
朱元璋親自定下了《皇明祖訓》,作為明朝皇室的家法,其中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換言之,皇位繼承權就是立嫡立長,甚至規定「庶子沒有繼承權」。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涉及皇位繼承權的規定: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朱允炆的繼位合法性來自這一條,作為皇太子的嫡長子被立為皇太孫。
……
昨日,朱棣其實和姚廣孝開過小會,當時姚廣孝就直接說了。
「當初懿文太子因病去世,太祖高皇帝首先就是按照這兩條他親自定下的祖訓,尋找下一個繼承人。」
「若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當時應該冊立秦王朱樉,但是秦王這個人吧……」
「陛下你是知道的。」
秦王朱樉,堪稱大明博卡薩、鳳陽馬西埃,除了好事,什麼都做。
甚至連溺愛兒孫的朱元璋都如此銳評道:「自爾之國,並無善稱。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內,貽怒於天。屢嘗教責,終不省悟,致殞厥身。爾雖死矣,餘辜顯然。」
選這個玩意當皇帝,大明怕是要二世而亡。
朱棣微微頷首,也不想對自己的二哥多做評價,只是道:「你繼續。」
姚廣孝續道:「當時秦王的合法性最高,不僅僅符合傳統的禮法,也符合太祖高皇帝親自立下的《皇明祖訓》,但出於對秦王道德的信任,以及朝局的考慮,他還是選擇了合法性不足的允炆。」
「皇太子的嫡長孫為皇太孫。」
「懿文太子死時的嫡長子便是朱允炆,其實以當時的朝局,朱允熥是更好的選擇,但是皇太孫的合法性本就不足,若是選懿文太子的嫡次子,合法性還會更加薄弱。」
在漢人的宗法制中,就沒有「以孫繼祖」的說法,即使是孫子繼位,也會加封父親,表明自己從父親那裡合法繼位。
朱允炆繼位之後,就追封了自己的父親皇位。
日後,若是發生小宗繼大宗的情況,那個皇帝也會想盡辦法將自己的父親追封一個皇位。
與之相對的,則是在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之中,以孫繼祖時有發生。
甚至可以說「以孫繼祖」就是胡人的習俗!
「以孫繼祖」說是朱元璋原創的都不過分。
在華夏「崇古」的文化環境下,太孫的合法性實在太低了,所以要儘可能地符合朱元璋自己定下的《皇明祖訓》。
至於朱允炆是庶子……
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是朱標親自扶正的,呂氏就是太子妃,她的兒子就是嫡子,同樣是嫡子的還有前太子妃常氏的孩子。
都是嫡子,那就必須立長。
朱棣輕嘆一聲,眉宇間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恐怕事情遠不止如此。大哥身為儲君已達二十八載,加之嫡長子的尊貴身份,以及父皇的格外寵愛,使得任何正常之人都會堅信大哥將是未來的帝王。」
「唐鐸乃父皇親選之太子詹事,忠心耿耿。」
「方孝孺,出身宋濂門下,與大哥情同師兄弟。」
「湯和,昔日曾擔任諭德之職,亦是大哥的授業恩師之一。其孫湯昱與方孝孺私交甚篤,湯和碑文即由湯昱懇請方孝孺撰寫。」
「耿炳文早年便被父皇任命為大哥的率府副使,其子更與大哥結為兒女親家。」
「康茂才,大哥之率府使,其子康鐸自幼便與大哥同窗共讀,康氏家族旗幟鮮明地站在大哥一方。」
「黃子澄,始終伴隨太子左右。」
「我的內兄徐輝祖,長期陪伴允炆讀書,情誼深厚。」
「李景隆、李增枝兄弟,身為允炆之表兄,明明白白地站在他那邊。」
「劉基,昔日大哥之師,其子劉璟亦追隨大哥。」
「還有父皇的養子平安……儘管平安曾與我並肩作戰,但最終還是站在了朱允炆一方。」
「梅思祖之子梅殷,娶的是我的姐姐,始終效忠朱標。」
「卓敬、譚翼、廖鏞、張紞……」
「此外,大哥同窗中還有父皇精選的一大批國子監生,如鐵鉉、暴昭等人均屬此列。」
朱棣再次嘆息,輕輕揉按著眉心:「懿文太子黨羽遍布朝野,若改立其他藩王必將引發大亂。父皇年事已高,處理藍玉之事已屬極限,實在無力再為我們兄弟鋪路。」
姚廣孝坦然道:「這些加在一起,最終讓太祖高皇帝選擇了『以孫繼祖』,而不是傳統的『立嫡立長』。」
朱棣微微頷首,道:「無論是『立嫡立長』還是『以孫繼祖』都輪不到我,可是在父皇死前六個月,朕前面的哥哥都死了。」
「這個時候,陛下確實符合立嫡立長的條件。」姚廣孝雙手合十:「只是已經木已成舟,太祖高皇帝怕是不會改立你,最多也就是想一想。」
他看向了桌上允炆血書的抄本。
「可是允炆親自承認了。」
朱棣也忍不住苦笑,道:「是啊,他親口承認了,所以朕可以不是篡位,而是順位繼承,他朱允炆才是篡位的亂臣賊子。」
姚廣孝抬起頭,和朱棣炯炯有神的目光對在了一起。
君臣同心,同時說出了一個詞。
「大禮議。」
這是兩人對於接下來大明朝堂會發生事件的預測。
圍繞著「以孫繼祖」將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禮法之爭,天下儒生都必須對「以孫繼祖」是否合法作出解釋。
朱棣感慨道:「天下儒生讀了那麼多書,現在卻只能幫瞻壑否定『以孫繼祖』的合法性,這種手段,太子、瞻基都比不了。」
姚廣孝的臉上也失去了笑容:「亡國之君、亡國之臣,允炆寫下這兩個詞,就如一股好風,送漢世子之上九霄,天下儒生鑽研禮法千年,自以為可以『六經注我』,現在卻只能老老實實地『六經注他』,當真可笑。」
「朕不信沒人治得了他。」朱棣冷哼一聲,「讓那些書呆子好好想想,總是可以辯倒瞻壑的!」
姚廣孝忽然沉默了,爾後抬起頭,認真地問了一句:「陛下,萬一,臣是說萬一,世子最後的目的是證明允炆是亡國之君呢?」
「不可能!」
朱棣想也沒想就否定:「這是對『君臣之義』的爭論,這可是漢人禮法千百年的禁忌,他腦子出了問題才會這樣做,無非是奪嫡。」
……
看著吵不出結果的大朝會,姚廣孝雙眼微闔,心中的不安越發嚴重,他忍不住想萬一朱瞻壑的目的真的是要證實「朱允炆這個讀書人眼中的賢明君主是亡國之君」,他真的想要挑戰「臣弒君」這個儒家禁忌……
那現在朝會中爭權奪利的百官應當如何?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