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真沒想當太孫> 第96章 小明王跡躔歌

第96章 小明王跡躔歌

  永樂九年。

  二月二十七日。

  今日舉行臨時的大朝會。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制度,只有每年正旦、冬至、聖誕三個大日子,以及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才會有規模宏大的大朝會。

  而臨時召集的大朝會,往往意味著非同尋常且極為緊迫的重要廟堂事件發生。

  雖然有「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的說法,但那只是一件事情作出決定的情況下,大事作出了決定,還是需要大會通知下去。

  換言之,臨時的大朝會往往沒有好事。

  此時,南京皇城外的皇城根,一大片的青縵馬車、轎子蝟集在了一起,文官在早春的和煦中小聲交談著。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他們大多說起了前日一艘西洋寶船緊急靠岸,宦官跑到皇宮中報信的事情。

  文官忍不住猜測起是不是下西洋出了問題。

  另一邊的武官陣營中,勛貴和武官冷漠地瞥視文官,今年朱瞻基就會被立為太孫,作為大明皇位的正式繼承人,漢王黨的勢力也日漸衰弱,他們中的能臣陳瑛也被送到了詔獄。

  五軍都督府內,武勛們低著頭,沉默地坐在一起。

  過了半晌,朱高煦哈哈笑道:「大家也不要難過,瞻基就是一個小孩子,天下怎麼可以交給一個稚子呢?」

  丘福鬚髮斑白、身材魁梧,性格亦是豪爽粗放,也跟著大笑道:「王爺說得對,這些日子,我也試了試皇長孫的根骨,發現這人的根骨不行,不似王爺魁梧。」

  朱高煦很是開心,他本就孩視朱瞻基,滿意地點頭。

  發現朱高煦還是和往常一般自信,在場的靖難勛貴大多點頭,洪武勛貴則是默不作聲,一副泥塑木偶的樣子。

  大部分的靖難勛貴都不在,只有少數還在南京的。

  不過……

  朱高煦環視四周,忍不住皺眉,尤其是瞧見了坐在首位,臉色蒼白,形如枯槁的男人,更是忍不住說道:「老爺子怎麼把這小子拉出來了。」

  丘福淡淡道:「不止是他,陛下這次將還活著的淮西勛貴全部找了過來。」

  那個形如枯槁的男人耳朵微動,似是聽到了丘福的話,卻依然毫無生氣地坐在原地。

  「曹國公……」

  「我還是國公嗎?」那個男人反問。

  此人正是曹國公李景隆。

  乃是大明開國勛貴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早年以知兵著稱,多次赴湖廣、陝西等地訓練軍隊,負責與西番的茶馬貿易,曾參與明軍北伐。


  後率軍抓捕周王,協助建文帝削除周藩。

  靖難之役時,擔任朝廷討燕大軍主帥,多次與燕軍展開大戰,前後統兵近百萬。

  燕軍渡江後,他主動開門迎降,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朱棣繼位後,以公爵受賞,位列靖難諸功臣之上。

  永樂二年,周王朱橚上疏揭發李景隆,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

  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

  朱棣不予追究。

  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

  朱棣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勛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閒在家。

  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

  朱棣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

  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

  一直到了今天,他竟然出了府門,參與這場大朝會。

  李景隆緩緩起身,似是一具屍體,在宮人的帶領下,按照禮制,穿過內五龍橋,在錦衣衛大漢將軍們的注視下,進入奉天門。

  無數金吾衛甲士們,護衛于丹墀至奉天門之間。

  「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

  在禮官的帶領下,百官數次行禮,最後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高聲「萬歲、萬歲、萬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端地是聲浪震天。

  朱棣身著袞冕,威嚴肅穆地升座,兩側鐘聲漸止。

  金階上擺了兩把椅子,太子朱高熾在上首,漢王朱高煦坐在了下首,文官之首則是吏部尚書蹇義,武官之首則是淇國公丘福。

  朱棣看著朝會上的諸臣,腦中勾勒出一幅幅圖畫。

  朝局之上,北方官員和南方官員常有衝突,南方覺得朝廷對江南的賦稅過於嚴苛,北方則覺得他們被蒙古人殺得十不存一,還要收回邊境,江南有錢,自然應該多出一些。

  這個衝突可以概括為「轉移支付」。

  傳統文官和大元武官常有衝突,儒家培養的文官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治理國家也是沿用漢法,而武官以及部分文官,深受大元的影響,吸收了大量色目人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這個衝突可以概括為「文武之爭」。

  此外還有漢王黨和太子黨的爭鬥,有淮西勛貴和靖難勛貴的爭鬥……

  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他們或許有多個身份,有著各自的想法和觀念,在皇權的壓制下,沒有形成堅固的利益集團或者黨派。

  然而,今天保持平衡的朝局,將會被徹底打破,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朱棣微微頷首,金階下的宣表官登時會意,下令宮廷樂師進入。

  隨著宮廷樂師走入,眾官員皆是疑惑。

  朱棣趁著這個時間,對著百官道:「西洋出了一首好歌,朕與爾等同賞。」

  宛轉悠揚的曲調響起,數個太監、宮女手持曲譜,高聲詠唱。

  「君不見昔時漢唐盛世景,商旅不絕駝鈴聲。

  君不見昔時中原滿目瘡,蒙古鐵蹄踏破疆。

  君不見昔時輝煌今安在,只留殘陽照斷壁。

  君不見書聲琅琅變淒涼,國讎家恨心頭積。」

  宛轉悠揚的曲調傳入耳中,南京官話的歌聲迴蕩在宮殿之中,群臣都感覺莫名其妙。

  大朝會召集群臣,就為了這個?

  在眾人的疑惑之中,歌聲繼續下去。

  「帝尊明斷納諸侯,蒙人收兵滅帷燈。

  四方磅礴終一統,九州浩蕩始同風。

  朱樓夢,天家孫,漢王子,小明王。

  舍卻金縷玉衣貴,欲窮天地究玄黃。

  星槎泛泛越重溟,碧海揚波帆影長。

  諸番敬仰如賢哲,禮遇殊勝名遠揚。

  歸途遇阻羅剎王,惡浪滔天起風霜。

  鐵甲艦舸破巨浪,龍旗飄揚士氣張。

  弓弩齊發如流星,火炮震天驚四方。

  戰酣之際顯神勇,智謀兼施破敵防。」

  漢王朱高煦猛地抬頭,感覺有些不對勁。

  天家孫,漢王子……

  不會是朱瞻壑吧?

  朱高熾也神情古怪,他算是聽出來了,這是一首歌謠,大量使用梵音詠唱,講述的是大明結束亂世,出使諸國,宣揚國威的事跡,中間的「小明王」指的是沒有成為大明親王的朱瞻壑,也就是王世子。

  歌曲從婉轉,逐漸轉為激盪,宛如千軍萬馬奔騰一般,真是一首好戰曲。

  忽然,朱棣拍了拍手,大殿中的歌曲戛然而止。

  「這是鄭和船隊途徑錫蘭時遭遇攝政王襲擊,漢世子帶領五千大明將士擊敗錫蘭山王五萬大軍之後,明軍共歌謠,所寫的《小明王跡躔歌》。」


  此話一出,在場的文武百官先是一愣,而後莫名覺得熟悉。

  這不是蘭陵王和唐太宗的往事嗎?

  在場眾人的表情瞬間變得古怪,還有不少人偷偷看向上方的朱高煦。

  此時,時常自比唐太宗的朱高煦眼睛瞪大像是銅鈴。

  不對啊!

  這種待遇不是應該自己這個「明朝小秦王」的嗎?

  怎麼輪到自己兒子了。

  朱高煦一時難以思考,無數思緒在腦海中沸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

  自己的人只會打仗,不會寫歌!

  朱棣斜睥了發呆的漢王,又看了眼冷汗直流的太子,示意金階下的宣表官登時會意,宣讀起了事先準備好的戰報。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