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定製(三)
第707章 定製(三)
實時更新,請訪問𝖘𝖙𝖔9.𝖈𝖔𝖒
太醫院:宮廷醫療、公共衛生。設太醫令一人(正四品)、丞二人(正五品)。
太學院:咸陽學院所改,掌全國教育,且為最高學府。設祭酒一人(正四品)、正學二人(正五品)、進學二人(正五品)。
太安院:京師巡捕盜賊,疏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分東南西北中五城,各設指揮使一人(正五品),指揮同知各兩人(正六品),指揮僉事各四人(正七品)。
翰林院:為君侍中、詔令起草、修書撰史、科舉主持、文化政策制定等。設掌院大學士一人(正五品)、侍中大學士不定員(從五品)、下有翰林學士、翰林侍讀、翰林侍講等。
凡是加封翰林某職位,賜建章殿行走者,可隨侍皇帝身邊與聞朝政,顧問應對,起草詔令。
凡是加封侍中大學士,賜建章殿行走,章台參議者,可機要文書處理、政策建議,以及最重要的票擬奏疏。
這就是改版內閣,位卑而權重,各部長官尚書侍郎,只有加了這後綴才是真正執掌中樞,輔君治理天下。
各院也是各自下轄各署各科,官吏品級不等。
以及最高官員,三公三孤,太子三師三少。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都是從一品。
三公三孤的職責是: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經邦弘化。
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都是正二品。
太子三師三少的職責是:佐太子,啟心智,正言行,弘德立業。
這些就都是榮譽虛銜了,實權那是沒有的。
還有就是負責皇室的宗人府:由皇室長輩擔任,掌皇族屬籍,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定嫡庶、生死時、婚嫁葬等事務。設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各一人,皆為正一品。
以及負責太子、皇子教育及皇子內務的詹事府,設詹事一人(正四品),左右詹事府丞各一人(從四品),少詹事四人(正五品)。
詹事府掌皇子教育,並且有著輔導太子的大任,實際整體規制極為複雜,頂的上兩個部了。
再就是皇宮內廷,設十二監、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門。
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每監各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員,正五品。
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五品。
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從五品。
這些衙門專負責皇室之事,不止於宮中,乃至宮外全權負責。
宮中宮女分為六局一司,分別是尚儀局、尚宮局、尚功局、尚食局、尚寢局、尚服局、宮正司,除宮正司監察女紀,獨立六局之外,其餘六局共領二十五處,各處職能不同。
設正五品尚宮二人、正六品司記二人、正六品司言二人、正六品司簿二人、從六品司闈六人,轄典官、掌官、女史若干。
這一套體系已經把少府拆的差不多了,原本少府已經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現在還是釐清更好。
關於專營行業,也單獨分了五司出來,鹽、鐵、茶、銅各自分設提舉司,各司設總管一人(正五品),副總管四人(從五品),分別掌管這些必需品之專營,這些收入都入內庫,不入國庫。
另外還有徵課山海池澤之稅以及收藏地方貢獻,臣民進獻、外邦進貢等財貨,皆是入內庫。
鑄幣權也歸內廷所有,這更是非同一般的暴利。
鑄幣專門設了寶源司,設總管一人(正四品),管丞一人(從四品),副總管四人(正五品)。
嬴政將國庫和內庫分了清楚,國庫的是國庫,內庫的是內庫。
國庫是國家稅收、賦役等收入,用於軍事、行政、官員俸祿、公共工程等公共事務,其管理嚴格遵循財政法規,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便搞,具有公開透明性與公平公共性。
內庫就是皇帝的私產,皇帝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朝廷的俸祿和君父的恩賞,還是不一樣的。即便是皇帝,最好也分清公私,隨意拿國庫的錢,那官員只會上行下效。
嬴政為了堅持捍衛每個人都要交稅的原則,為了表示皇帝大公無私,即便是皇室專營也要交稅,並且要交重稅!
當然這也是信不過自己手底下的人,交稅就需要官員監管,這樣可以較好的限制貪腐。
同樣讓渡權力,也是為了獲得。
皇帝乃天下人之君父,所以國庫的十分之一要孝敬皇帝,這也要進內庫!
皇帝都把公私分明了,那麼天下臣民也要把公私分明。
至於皇帝後宮,也是升級了。
周禮云: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皇后和皇太后自然還是超品,統攝六宮,主內治,地位至高無上。
增加皇貴妃一人(正一品),不常設,若同攝六宮事,如同副後。
增加貴妃兩人(從一品),為惠、麗,不常設,輔佐皇后管理後宮,統攝禮儀。
現在三夫人升為四妃(正二品),為賢、良、淑、德,輔佐皇后掌教九御四德。
九嬪升為十二嬪,具體分為昭儀、昭容、昭姝、昭媛、修儀、修容、修姝、修媛、充儀、充容、充姝、充媛九人(從二品),協助皇后規範後宮禮儀以及分管後宮日常事務。
二十七世婦升為三十六,為婕妤十二人(正三品),負責主持祭祀與賓客禮儀;美人十二人(從三品),協助管理宴會與就寢安排;才人十二人(正四品),負責紡織等日常事務。
八十一御妻則是一百零八御妻,寶林(正五品)、御女(正六品)、采女(正七品)各三十六人,實則無定數。
再向下便是暫無定級的選侍和淑女,選侍為未正式冊封前的妃嬪候選者,淑女則指通過選秀、進貢等入宮,但還未得封號的女子。
為了避免輪不過來,實行輪崗侍寢制,結合月相變化安排侍寢順序。初一至十五(月圓前),從妃嬪逐級輪至皇后;十六至月底(月缺後),從皇后逐級輪至御妻。
皇后獨享十五、十六兩夜,而一百零八御妻需在二十二至三十日每十二人共侍一夜。
當然,規矩是這麼定的,但是皇帝想去哪去哪,想怎麼睡就怎麼睡!
另外太子視同副君,故而太子妃同正一品受俸祿,實則超品,位列群臣之上。
妃嬪等級是皇帝後宮的封號體系,主要用於區分地位與待遇,而非實際行政權力,與前朝地位也不同,凡是有品級的妃嬪,無論是國公還是官員也要行禮,只是若品級不如官貴,在受禮以後要欠身還禮。
皇室皇子和公主也是不同前朝,縱是國公也是要低於皇室,一品官員也是。
具體禮節較為複雜,但是基調是皇權大於一切。
只有正三品以上高官,乃至侯爵及以上貴族才有受還禮的資格。
後宮妃嬪的品級並非和爵位與尊銜等級掛鉤的,你就是正二品的尚書,見了一個才人也要先行禮。
不過不是大禮罷了,不同等級有著複雜的劃分。
常禮、尊禮、重禮、大禮,都是不同的方式。拱手一拜和下跪叩頭這差距自然是極大的。
皇室內部,以皇帝為主,三服以內之人按照嫡庶、輩分、爵位等確立,三服以外還是看爵位身份。
另外嬴政為了不養豬,哪怕是皇室,照樣有著爵位遞減,和諸多貴族一樣,皇子成年冊封爵位以後,照樣隔代遞減,和貴族一樣。
這都是為了服眾,皇帝兒子都要世襲罔替的遞減,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當然,特殊情況除外,單筆單議。
另外特殊一點的是,皇子之嫡子承襲爵位遞減,其餘庶子也有爵位,但比嫡子低一等,再接著往下也是如此,直至減為平民。
至於地方官制,郡設郡守一人(從三品)、郡丞一人(正四品)、郡監御史一人(正四品)、郡監御丞一人(正五品)、郡都尉一人(正四品)、郡都尉丞一人(正五品)、司農監一人(正五品)、都水監一人(正五品)、司法監一人(正五品)、司安監一人(正五品)、大醫士一人(正五品)、大學長一人(正五品)。
下屬屬官行政、司法、賦稅、刑名、教醫、教化等各設署、處、科不等,各部門齊全,皆為七至九品。
縣分大縣小縣,大縣為縣令一人(正六品),小縣為縣長一人(從六品),皆設縣丞一人(正七品),縣都尉一人(從六品或正七品),縣監御史一人(從六品或正七品),教醫一人(正八品),教喻一人(正八品)。下設屬官也是齊全,各處各科不等,為八至九品。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