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動漫同人> 秦時明月之政> 第705章 定製(二)

第705章 定製(二)

  第706章 定製(二)

  這兩本冊子詳細地註明了官職設置、官員職責、品階勳爵、俸祿待遇、禮樂章服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俸即為官員工資,按品級季度發放,目前只以糧食計算。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祿是官員福利待遇,按照尊銜確立。一方面是可擁有的權力,可享受的規格,另一方面是逢年過節特殊節日發放的錢、布帛、絲綢、茶、鹽、酒水、珍寶等。

  這些待遇都要結合先前的土地制度一起來看。

  對於官員的俸祿,俸這一部分相對固定,嬴政給出的標準並不低,起碼可以讓官員們都過上豐衣足食、衣食無憂的生活。

  至於祿這一塊,那肯定是要讓官員們過上體面風光的日子。

  再加上官員可以獲得的田畝等各種奇奇怪怪的收入,以及對高級官員的豐富賞賜,都足以讓他們過上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生活。

  高薪未必養廉,但是低薪肯定養不了。

  千里當官只為財,辛苦一生,為點富貴,享受享受,再為了子孫考量,留些家業,這是人之常情。

  嬴政沒有蠢到在家天下的時代談一切為百姓服務,這太蠢了,會亡國亡朝的。

  只有貴族官員先吃飽喝足,才能儘可能的不想著用別的方式吃飽。

  只有讓貴族官員們過得體面,才能制定道德規範和規矩,讓他們維持這份體面,而不是肆意壓榨折騰百姓。

  生命會自己尋求生路,權力也會自己尋求富貴。

  嬴政也深知,無論給予多少,都無法杜絕貪贓枉法現象的發生,但這絕不是不給的理由。

  不給的話,貪贓枉法只會愈發猖獗。

  聖賢永遠是少數的,少到了鳳毛麟角,少到了出現一個都值得千古頌揚。

  在塵世浮沉的俗人才是多數。

  只談道德不談待遇,很快社會就成了虛偽社會。

  民心也是人性。

  只能是一方面多給一些,另一方面嚴刑峻法,再加上嚴格監管,別爛透了就行了。

  任何一個政權,早晚也都會爛透的,嬴政只求別那麼快就好了。

  貴族不用多說,變動不大,只是改了個稱號,貴族享有的權益和尊銜差不多。

  關於爵位繼承分為三種,一種是單純封爵,這種人亡爵去,無法繼承,但是對於後代一般會再恩蔭個散官以示聖恩。

  第二種是世襲罔替,降級繼承,若為一等侯,傳到兒子便是一等伯,再加上『貳子制』。


  第三種便是世襲罔替,累世不減,老子什麼爵位,兒子還是什麼爵位,並且不適用『貳子制』,但是其他孩子一般也會恩蔭。

  目前大秦的軍功貴族,主要是第二種。

  另外大秦的貴族是沒有實際封地的,主要是拿食邑。

  例如食邑藍田,藍田如果有一萬戶繳納田賦,那就把這一萬戶的田賦總數除以戶口得出平均值,再用平均值乘以被封賞的食邑數量,那這就是實際到手的食邑。

  這個全程都是由官府去做,每年貴族去當地官府領取就行了,次年發放。

  注意,這種計算食邑的方式是有其妙處所在的。

  普通一戶百姓可以持有的田畝數量是有限制的,單戶最多也多不到哪裡去,而貴族大戶單戶擁有的土地就多了,大秦收稅是按照田畝數量收稅的。

  所以只要按照這種方式平均下來,實際食邑單戶是比普通百姓一戶要繳納的田賦是更多的,甚至多得多。

  例如藍田這一萬戶,其中一千戶是有身份的大戶,平均每戶兩百畝地,另外九千戶是普通百姓,每戶平均也就四十畝地。

  如果每畝地交二十斤糧食,那麼普通百姓合計繳納七百二十萬斤,而貴族合計繳納四百萬斤。

  如果食邑一千戶,那麼實際獲得的食邑就是一百一十二萬斤。

  可若是有偷稅漏稅,例如這一萬戶都只按照普通百姓田畝計算,那麼這個數字就會銳減到八十萬斤。

  普通百姓沒有偷稅漏稅的機會,但是貴族有,如果貴族有,那損失的就是可以獲得食邑的貴族。

  這一招就是為了讓貴族去治貴族,誰也別想偷稅漏稅,就像呂不韋,對於洛陽的賦稅繳納,他是最上心的。

  同樣這也能促使既得利益者,那些大貴族想方設法發展食邑,讓所有貴族和百姓儘量多開發土地,單戶名下土地越多,那麼得到的食邑越多。

  但是這一招也有缺點,那就是可能鼓勵既得利益貴族想辦法減少戶口,以及加速土地兼併。

  所以嬴政搭配了連環招。

  戶口和人口的增加是關乎地方官員政績的,而大貴族的食邑不會在他自身的治下,他管不著!

  這一招就是讓官員治貴族!

  享有食邑的大貴族分別都在不同地區,決不允許去當地任職,他們只能自發監督,然後舉報治理當地,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當地官員貴族沆瀣一氣,形成三方監督。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官員也一起同流合污,形成三方同流合污,但是這概率不大,因為戶口、人數、田畝數量、繳納賦稅,這些是重點考核點,不止是想不想進步的問題,還關乎身家性命。


  再加上朝廷內部的監督,以及嬴政的監察手段,三方利益完全不同,涉及的人又散又多,三方很難沆瀣一氣。

  團結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世上從沒有完美的制度,而最重要的還是實施,現在帝國剛剛創立,還不至於腐化的那麼快。

  至於以後,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相信後人的智慧。

  至於尊銜,文官為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二品資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議大夫、中議大夫,四品中憲大夫、朝議大夫,五品奉政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承務郎,七品登仕郎、征仕郎,八品修職郎、修職佐郎,九品修賢郎、修賢佐郎。

  武官為一品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二品鎮軍大將軍、冠軍大將軍,三品雲麾將軍、歸德將軍,四品忠武將軍、壯武將軍,五品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六品定遠校尉、寧遠校尉,七品游騎校尉、游擊校尉,八品昭武校尉、振威校尉,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官職和尊銜不是必須一致,也不是必須同時給的,這自然是為了或賞或罰更為便利。

  至於最重要的官職,嬴政直接一步到位,廢了丞相。

  還是用內閣順手嘛。

  至於行政和官員體系,為一都四京制,分為三都護五十八郡,中央為二台、八部、十二司、五院、三府、三禁軍、三都護,這些全由中央直管,各部門互相牽制,各司各院並非受八部直接管制。

  整體規制:台=部>司(監)≥廳≥署≥局≥處>科。

  中央分為:

  吏部:官員選拔、考核、任免、升降、勛封、俸祿等。

  戶部:戶籍、土地、人口管理等。

  禮部:禮儀、外交、科舉、祭祀等。

  兵部:軍隊日常管理、後勤保障、武官任免、調兵等。

  刑部:司法行政、刑獄覆核、律法制定、案件審判、監獄管理等。

  工部:工程建設、水利管理、交通、手工業、監管度量衡標準及器械製造等。

  量部:財政預算、稅收征管、國庫管理、物資調配。

  商部:厘定商稅、商稅徵收、內外貿易、關市商事。

  以上皆立尚書一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

  每部下轄各廳各署各處,級別正四品至九品不等,以及相關吏員,各部直轄的歸各部直管,下列不是。

  五軍都督府:掌軍事決策、統兵軍備、武官任免、戰略規劃等。設左右大都督各一人(從一品),左右都督各一人(正二品)。


  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都聽命於皇帝,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而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兩者相互節制、互不統屬。地方郡縣軍尉受兵部和五軍都督府聯合管轄,不受地方長官直管。

  御史台:掌中央及地方百官監察。設左右御史大夫各一人(正二品)、御史中丞兩人(正三品)。

  分設台院(中央監察)、殿院(宮廷監察)、察院(地方監察)。推行『御史迴避制』(不得監察原籍地)、『巡查制』(地方巡按御史每兩年輪換一個地區,並且不再回去任職)等,地方御史不受地方長官管理,由御史台直管,並受通政司監督。

  大理司:掌刑獄案件審理。設大理司卿一人(正三品)、少卿兩人(正四品)。

  審刑院:死刑案件終審,直接向皇帝匯報。設審刑院使一人(正四品)、院丞一人(從四品)、判官四人(正五品)。

  重大案件實行刑部、大理司、御史台三方會審,死刑及以上必須通過審刑院,皇帝親筆勾紅。

  司天台:掌天時星曆、觀察天象、頒布曆法。設監天大夫一人(正三品),監天中丞一人(正四品),春夏中秋冬五官正(青陽、朱明、日北、金天、玄英)各一人(正五品)。

  通政司: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

  司農司:農業管理、良牧蕃育、糧倉儲備。

  都水司:水利工程、河道管理。

  軍器司:武器研發、生產、儲備軍器軍備。

  鴻臚司:外交禮儀、藩屬國事務。

  太常司:掌宗廟禮儀。

  光祿司: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

  太僕司:皇室出行扈從車馬諸務。

  苑馬司:掌全國之馬政。

  天籙司:掌全國宗教信仰事務。

  凡是司級,皆設卿一人(正三品)、少卿兩人(正四品)。

  每司下轄各署各處各科,品級正五品至九品不等,以及諸多吏員,部分司管轄地方各郡縣相關官員,受當地長官和中央雙重直管。

  司天台特殊,只在中央部署,且規模較小。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