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定製(四)
第708章 定製(四)
鄉級:鄉有秩(掌管大鄉,正八品),鄉嗇夫(掌管小鄉從八品),鄉佐(從八品或正九品),鄉游徼(正九品),鄉三老(榮譽職位,無官身所在視為正九品)。
亭級:亭設亭長(正九品),亭佐(從九品),亭侯(從九品),求盜(從九品)。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里級:里設里正(從九品)。父老,杜宰,里監門,里力,里卒,里正掌管下屬各什伍。
什伍級:什長,伍長,什長掌管下屬十家,伍長掌管下屬五家,什伍之內,各家相互糾察。
從九品以下皆為不入流,無品,各部門吏員不入品,但是依舊可享朝廷俸祿或適當津貼。
所有有品級的官員,都要由中央朝廷任命,七品(不含)以下地方官員郡守有臨危應變之權,但是後續也要補上流程。
另外將信息傳遞也更新完善了。
最遲自春秋時期通信之方式便有三種:一是『傳』,為車遞;二是『郵』,為步遞;三是『驛』,為馬遞,綜稱「傳遽」,後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為『郵驛』站。
現在嬴政正式為其定名『郵驛』,全國每三十里設置一驛舍,除了官府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還有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等,也允許民間傳遞業務。允許民間傳遞文書、包裹、貨物,往來行人客商住宿等。
只允許官方使用耗資太大,允許民間使用,這樣也有了收入,不會給朝廷造成太大的財政負擔,甚至還能支持一下當地的發展和財政收入。
對於信息傳遞的要求也制定了詳細的規定,這個不必細說,一直都有,主要還是規範化,經營化。
無論什麼時候,信息傳播都是最重要的。『郵驛』是連接各地的交通樞紐和信息傳遞中心,無論是經濟發展、文化傳播、信息傳遞、還是維護統治,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還有最特殊的咸陽,現在是神都了,京兆府改都兆府,受中央直管,行政級別比郡級高半級。主官府令為正三品,府丞從三品。
以及西域都護和安北都護、安東都護,都護為正三品,都護丞、都護監御史、都護都尉為從三品。
神都為大秦最高政治中心,洛陽、汴梁、順天、應天,分別增設京管道。中央朝廷各部門除審刑院、司天台、太常司、光祿司、太僕司、天籙司、太安院、翰林院、宗人府,詹事府外,皆設置分部,行政級別和官員級別比中央低一級,負責掌管周邊郡縣的常務,重要事宜上報中央。
專營五司也要分別設置主管分部在此四京。
此四京分別單獨增設京指揮衛府,比郡尉高一級,掌管轄區軍事,受中央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並管。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副指揮使一人(從三品),指揮同知兩人(正四品)。
中央禁軍分為南北中禁軍,中府禁軍分為六衛,主要負責宮城防禦守護和皇室安全,玄羽衛也是其中之一。
南府禁軍分為十二衛,主要負責京師防禦與宿衛。
每衛人數二千至四千不等(玄羽衛除外),皆是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副指揮使一人(從三品),指揮同知兩人(正四品)。所有衛士皆是精銳中的精銳,非良家子或陣亡將士之子弟不要,這是要命的東西。
北府禁軍分為四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武軍,這是中央最寶貴的力量,兼具宮廷護衛、京畿地區安全與對外作戰。
每軍人數兩萬,每軍設神(龍)武大將軍一人(正二品),神(龍)武將軍兩人(正三品)。
所有銳士皆是精銳,軍械武備、士卒素質、戰心士氣,不客氣的說,都是天下第一。
對他們的待遇也是最好的,這個不用贅述,嬴政剛出娘胎就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什麼都不如手握死忠的十萬禁軍精銳!除非全天下都反了,否則,隨手就可以摁死。
至於玄羽衛,嬴政一直有小心掌握,現在天下太平,已經在限制玄羽衛的權力,主要是限制刑獄司法,非必要不讓玄羽衛直接動手。
但是更加增強了偵緝監察的職責,用以監視百官、民間輿情。
可以裝瞎裝聾,但不能真瞎真聾。
除了朝廷的御史,以及玄羽衛,嬴政還把內廷派往各地的礦監、山海池澤稅監等,也作為了密探。
這些內廷撒出去的宦官是皇帝的家僕,明面上是只負責監督開礦和山海池澤收益,但是同時也擔負著監視朝野的職責。
不過他們也只有監視的權力。
權貴官員、特務、內宦,這三方總不可能聯合到一起,自古官員不可能和特務玩到一塊,玄羽衛嬴政又不會交給宦官管理,而且嬴政也會故意挑撥三方的關係。
嬴政也正式制定了密折制度,全天下正五品及其以上官員皆可直接向皇帝遞密折。
並且鼓勵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上奏人撰寫奏摺不得泄密,不經任何機構、人員,直達御前。
這個制度看著簡單,實則效果極其顯著,這讓所有高官陷入囚徒困境,讓他們團結更加困難,同樣皇帝得到的信息也會更加全面真實。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嬴政永遠不會只信一方的信息,必須多方面確定,綜合判斷。
這世上所有正確的決定,都一定是取決於儘可能正確、儘可能全面的信息而決定的。
朝堂上上下下,自中央到地方,權力設計也是相互制衡,其主要部門下屬職責,總有一些合適的被其他部門拿走,原理類似於行政區域的『犬牙交錯』,就像戶部和量部、量部和商部、內閣和通政司、刑部和大理司御史台等,全是權力制衡。
地方軍權被各種限制並管,中央禁軍由嬴政直管,中高層軍官皆由嬴政任免,主打的就是安全!絕對集權!
嬴政在這套官制規劃中,設計了多達一百六十多對權力制衡,主打的就是穩!
這一套在這個時代,是過於先進了,比之原先,那是詳細完善、且權力制衡強太多了。
但是很有必要,先前的體制還是太過粗糙,權責不清。原先的政府規劃,看似簡潔,實則風險高,並且雜亂無序。
國家變大,行政機構是必然要更加龐大的,也必須也跟著變細,否則便有太阿倒懸之危。
看似新增了許多官職,實則完全沒有。
先前的官職不是沒有,需要做的事,做事的人和職位一直在,只是官名,權力大小不同,並且職責也不清晰。
事情就在那裡,不可能因為沒有現在改了一個名的官職,在以前就沒人做了。
以前大大小小全擠壓在三公九卿下,既不利於權力制衡,也不利於權責分明。
就像少府,原先就是龐然大物,許多事情都是單獨列出來的官職,亂的不行,實際上這都不是好事。
還有就是基層,別提什麼皇權不下縣,誰提誰死。
權力永遠不會真空,朝廷不官方占有,自有士紳鄉賢,地主大戶去占領,而這群人除了侵蝕朝廷的權力和威嚴,其他的都不會做。
朝廷(皇帝)的利益,可不能任由他們去侵蝕,必須在朝廷掌握之下。
現在把蛋糕分細了,實際上吃虧的只有最高層,他們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然而所有中低層,包括部分高層,都是受利的。
一項制度,如果由最高統治者推行,然而絕大多數人,並且是部分高層、所有中低層都贊成,那這項制度就必然成功,少數的那幾個最高層根本擋不住。
而最高層的這幾個,嬴政也會給出可以讓他們歡天喜地的賞賜去安撫。
他們這幾個人也不會想著去阻擋嬴政,沒一個這麼蠢的。
能做到這一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樣東西太重要了!
正是有了這兩樣東西,才可以讓政策真正大範圍的傳播,做事留痕。
包括先前做的太多事,都離不開這兩樣。
就百家新編撰的典籍,如果沒有這兩樣想要推廣,那可真是要等到猴年馬月去。
先前官員自治權較強,就是因為政令傳播困難,做事難以留痕。政策的推廣傳播也是困難,就靠兩張嘴說,那得說到什麼時候去?
竹簡各種不便,造價昂貴,並且難以大規模推廣。
許多政令,政策,制度不是想不到,但是客觀因素限制,根本做不到。
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太多的東西就沒有辦法大規模推廣,人才也無法大規模培養,做事無法留痕,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只能給各部門長官地方官較大的自治權。
當然,也有很多歷朝歷代靠吃過的虧才摸索出來的經驗,現在嬴政就已經把這些坑給避過去了。
常言道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現在嬴政順著經驗把坑給避過去,但是這些官員們可沒有,他們一個不小心還是要掉坑裡去的,兩相對比,此消彼長,更能牢牢的把控住權力。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