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唐使又被殺了
第336章 唐使又被殺了
八月。
科舉鄉試如期舉行。
參考的學子,總計有二十萬之多。
這個數字很誇張,一次性就有二十多萬的學子參加。
這是創造了大唐科舉之最。
當然,想到多年來的適齡教育,培養出來的學子很多,似乎又變得合理起來。
只不過,能夠脫穎而出的,卻不知道能有多少人。
適齡教育,又不是高級教育,跑來試試運氣的人,可不少。
萬一高中了呢?
三場考試,九天時間。
等到考試完畢,不少人都是垂頭喪氣的。
畢竟適齡教育,教給他們的不多。
……
朝中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很高,派出御史在各地巡查,為的是防止出現舞弊的行為出現。
好在沒有大事發生,一切都順利結束。
只需要等著各地統計出來,鄉試高中的學子便可。
當下,朝廷還有一件最為緊要的事務。
那就是統計貞觀二十年到貞觀二十四年之間,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今年年末大朝議,就是對過去的五年,進行成果收穫的總匯報。
李承乾也很忙碌。
李世民也在忙。
整個朝堂都在為這一件大事,忙得腳不沾地,連休沐時間都在做事。
就這樣,時間來到十月初。
各地科舉鄉試結果,陸續匯報上來。
有三百學子高中,成為舉人。
「這麼低?」
李治震驚的看著放榜的結果。
二十萬中三百人。
這比例是不是太低了。
「我記得試題也不難啊。」
「怎麼會這樣。」
李治嘟囔道:「不應該的啊。」
李承乾倒是心中有數,「適齡教育,只是一個階段而已。」
「鄉試對他們來說,就算試題簡單,對他們來說也太難了。」
「能中三百人,我已經很高興了。」
他很清楚背後的緣故。
只不過,不可能為了錄取比例,就隨便給人過。
這種時候,寧缺毋濫。
真把那些天子門生給揠苗助長的拔起來,反倒是的會帶來危害。
「去告知魏師,不要有壓力。」
「儘快讓各地高中的舉人,趕來長安吧。」
李承乾不由調侃道:「李舉人。」
「你這次倒是沒讓我失望,不錯不錯。」
「去好生準備,皆是會試吧。」
李治有點羞澀,道:「哥哥,你這打趣我。」
「我可沒有。」
「你這是憑實力中舉的,怎麼能說是打趣呢。」
這麼一說,李治倒是有點自豪起來。
他憑自己的才華,成為二十萬人中的三百人之一。
驕傲一點,不是應該的嗎?
李承乾還要去一趟太極宮,跟李世民說一下。
「這麼低啊。」
李世民有點難受,「我的天子門生,就這麼不行嗎?」
「陛下,適齡教育,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
李承乾提醒道:「科舉取士,是為朝廷選才納賢的,門檻高是應該的。」
李世民點頭,算是接受這樣的說法。
「要是那些士子都參加的話,會不會好看點?」
李承乾搖頭,道:「這次他們沒參加,倒是再好不過。」
「他們要是參加,反而是讓高中的這些人,沒有太大的機會。」
怎麼說呢。
他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世家子弟參加的話,檔次肯定會很高。
但以他們的學識與才華,參加科舉真的是碾壓局。
怕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在這群人的夾縫中脫穎而出。
這也是李承乾對不參加科舉的家族,沒有感到不滿的緣故。
他可以在矮子中拔高個,但不能在一群高個中拔矮子。
畢竟,一群自己人跟幾個自己人,那是兩個概念。
「沒想到李氏出了好幾個舉人啊。」
「對了,青雀跟稚奴,排在第幾名?」
李世民臉上出現了驕傲之色。
「稚奴就不說了,青雀是第二。」
「我李家大聖人第二?」
李世民眼睛一瞪,道:「第一是誰?」
「狄仁傑!」李承乾道。
聞言。
李世民有點無奈的看了他一眼,道:「你該讓狄仁傑去外地鄉試的。」
「這樣的話,青雀在長安就能是第一了。」
李承乾詫異的抬起眼眸,審視著李世民。
你為了李家大聖人,竟然想出這樣的法子來。
你李世民不是一般的護犢子啊。
要不是狄仁傑是我的人。
你是不是還想抓他的問題,把人家的第一給免了啊。
「青雀是第二,不正好說明這次科舉公正嗎?」
李承乾嚴肅的說道:「大家憑的是真才實學。」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
李世民懨懨的說道:「但那是我李家大聖人啊。」
說來說去,他還是在乎名,在乎第一。
但李承乾很清楚,李泰能在鄉試中排第二,但在會試中,可能就沒有這麼高了。
會試題目的難度,會提升不少個檔次。
「都是走一個過場,沒必要這麼在意的。」
李承乾隨口說道:「本來就是讓他們為這次科舉考試,增添份量的。」
「真要和那些學子搶啊?」
「那不是占名額嘛。」
這麼一安慰,李世民倒好受了許多。
也不在意了。
「太子,那後面的會試,你看著辦就成。」
「殿試,我親自來出題。」
「好。」
兩人說著話,兵部尚書李孝恭來了。
「殿下在正好。」
李孝恭行禮後,道:「六詔生亂,殺我唐使,侵犯劍南,辱掠我唐民。」
聞言。
李世民與李承乾面色同時冷峻下來。
殺我唐使,辱掠唐民。
「我是多久沒有聽到這樣的字眼了。」
李世民語氣幽幽的說道:「還記得,高句麗殺我唐使,還是六年前吧。」
「六詔,是想挑戰我大唐,自取滅亡啊。」
李孝恭憤怒的說道:「陛下,必須討伐六詔。」
「這等蠻夷,膽大包天。」
「去年不來賀壽就算了,這次竟敢變本加厲,無視我大唐威嚴。」
「必須誅滅!」
李承乾知道這個六詔。
六詔是六個部落的統稱,偏安在洱海一代,它是南詔國的前身。
以前是跟吐蕃眉來眼去的,跟大唐作對的,後來吐蕃被大唐給拿下後,就表現出來安分守己的姿態來。
大唐見他們老實,也就沒有對他有什麼行動。
去年。
李世民五十聖辰,遙遠的鄰國外邦,都來到長安賀壽的。
六詔也是事前通知的,但他們卻沒有來。
這已經讓朝廷上的文武很是不滿,李世民也很不爽。
幾個小小的部落,敢不聽招呼,已有取死之道。
但六詔那地方,山高林密,瘴氣遍布,杳無人煙的。
興兵討伐的話,代價可能有點高。
權衡利弊後,決定先派了使者去問罪,要他們來長安認錯。
如果不遵的話,屆時再論。
誰知道,現在等來的結果,是唐使被殺了。
還犯邊辱掠唐民。
「事已至此,無需多言。」
「殺我唐使,就是開戰。」
李承乾道:「陛下,當命劍南立即調兵平叛。」
「哼!」
李世民冷聲說道:「這麼多年來,都沒有人敢對我大唐有任何冒犯。」
「小小的幾個蠻夷,不知所謂,妄圖對我李世民發起挑戰。」
「真是可笑至極!」
他走了兩步,道:「太子說的不錯,既然他們想死,我就成全他們。」
「兄長,兵部擬定戰事計劃。」
「兩天後呈上來。」
「此外,傳朕我詔令,劍南調動大軍,立即平息邊境的戰況。」
李世民當然不會因為六詔,就失去冷靜讓劍南自行平叛。
劍南能做到的話,早就把六詔給收拾了。
先讓劍南把邊境安定下來,再是考慮重拳出擊的時候。
……
兩天後,兩儀殿商議。
在場的人都知道六詔的事情。
我大唐按照規劃發育五年,沒有對周圍動手動腳,都應該感恩戴德的。
卻不想,臨近最後時間,有人要跳出來找死。
簡直是給大傢伙的臉上,狠狠的抽了一記耳光。
「滅掉六詔看似簡單,實則還是有點困難。」
長孫無忌道:「我不是長他人志氣,是考慮當地的地形環境。」
「他們見我天軍壓近,肯定會躲進深山老林的。」
「到時候,敵人在暗,我們在明,情勢不利,怕是會徒增不少傷亡。」
「大家參考一下嶺南。」
嶺南以前之所以沒能真的掌控,就是因為地理氣候的緣故。
打下來,你需要人去開發的。
不開發的話,打完就走,人家又會死灰復燃,繼續給你製造麻煩。
六詔也是一樣。
那種地區,六詔也是以各自的部落為主,人家世代生活在那裡。
天軍打過去後搗毀,然後大軍一走,人家又繼續回去發展。
為什麼說那些地方,瘴氣遍布。
就是人太少了,沒有開發。
沒有人氣,瘴氣肯定就多了。
「難道說不打了?」李道宗道。
「當然不可能。」長孫無忌道:「只不過,要想一個一勞永逸的法子。」
「免得打是打了,最後得不償失。」
「我大唐將士的命,可比那些地方的東西,金貴得多。」
李世民皺著眉頭,看兵部呈上來的計劃,他很想立馬下詔。
長孫無忌又說到他的心頭上了。
仗要打,但打了之後呢?
這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太子,你覺得呢?」
李世民問道。
李承乾想了想,道:「暫時不急,劍南平定邊境後,只要防範好,我們有的是時間討論。」
「我的建議是,既然要打,誅滅六詔的話,那就不要再讓他們有任何死灰復燃的機會。」
「怎麼做,大家集思廣益,商討出辦法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