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最大受益者是陛下
第335章 最大受益者是陛下
馬車繞道長安城從玄武門進的皇宮。
從長安城內經過,這樣的馬車隊伍,數量太過驚人,不引人矚目都難。
這是孝敬聖天子的,不是給聖天子增添麻煩的。
所以,知道怎麼孝敬,知道怎樣讓上頭拿的沒有負擔,那也是一種學問跟方式。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馬車分成兩批,大的一批,進太極宮,小的一批進東宮。
太極宮內,響起久違的開朗笑聲。
聖天子很高興,對東北大都督府大加稱讚。
民部與兵部來稟報交割的錢財時,聖天子更是多次對東北大都督府上下官員的工作成果,給予極大的認可。
認為東北大都督府上下官員,紮根東北,認真貫徹聖天子思想,忠心可嘉,做到了發展與治理,開拓與創造並行。
東北三省的發展,離不開東北大都督府官員的努力與勤勞。
民部與兵部深以為然,也是對以李佑為首的東北官員表揚。
李治昂首挺胸的走出太極宮,那模樣很是驕傲。
他沒走出太極宮,從正門進東宮,而是從太極宮與東宮的小門進去的。
李承乾正在看手頭上的清單,嘴角的笑意,怎麼也藏不住。
底下官員不許有貪腐受賄的行為,律法管著,震懾著,約束著。
東瀛這筆錢財,東北大都督府擅作主張,截留一批。
私吞那叫貪污,但給聖天子與皇太子,能叫貪污斂財嗎?
那叫孝敬。
天下都是聖天子的,聖天子拿錢點放入內庫,不行嗎?
「臣弟參見太子哥哥,叩問太子哥哥身體安康。」
李治參拜道。
李承乾含笑道:「孤安。」
「免禮吧,去坐。」
「稚奴,這齣去歷練,是有長進了啊。」
什麼長進?
當然是懂的想著兩宮咯。
李治有點感謝五哥了,他要是愣頭愣腦的全上報朝廷,兩宮啥也沒有,真就有點尷尬了。
「要是沒有長進,豈不辜負了哥哥的期望。」
李治想了想,說道:「五哥對我的幫助也很大。」
「他在東北,隔著海也時時給我寫信,教導提點我。」
李承乾似笑非笑,道:「你真服五郎?」
「心裡沒有點成見?」
李治昂頭說道:「絕對沒有!」
五哥都拿事教他了。
不惜寫一份那等要命的信,要教導他。
他哪裡還有成見。
感激都還來不得及呢。
「那就好。」
李承乾拿出一份信,道:「五郎也給我寫了信。」
他瞥了一眼李治,道:「倒是說了給你寫信的事情。」
「你有些地方,是真該好好的向五郎學習。」
「五郎有些時候不著調,但他始終都想著我這個哥哥,還有陛下。」
李治眨了眨眼睛,道:「哥哥都知道了?」
「你覺得呢?」
李承乾將信紙給點燃,丟在一邊的爐子裡,平常這爐子,就燒了不少東西。
很快,信紙就燃盡了。
「什麼都瞞不過哥哥。」李治道。
「倒不是瞞不瞞,是五郎這傢伙在跟我炫耀,是怎麼調教你的。」
這事。
李承乾也有點哭笑不得。
李佑明顯在一些事情上,不太敏感,沒有考慮那麼多。
截留東瀛的錢財給兩宮,兩宮是很高興的。
錢,兩宮收了,露餡了,是李佑擔著。
但李佑不知道遮掩,跟李治寫信誇誇其談,還跟李承乾寫信也說了這事。
他的方式,沒有收斂,不知道悶聲低調。
兩宮不喜歡。
李治那叫一個大汗啊。
「我當時看完就燒了。」
「你做的不錯。」
李承乾轉移話題,道:「齊州案,你也辛苦了。」
「這個結果,我與陛下都很滿意。」
說不問過程,李承乾就不會問過程的。
李治在齊州用了什麼手段,不管有多大,都是在默許範圍內。
「我應該能做的更好的。」
「更好就過了。」
李承乾搖頭,道:「點到為止,目的達到即可。」
是他下令,讓李治不要繼續擴大了。
再調查下去,崤山以東的世家大族,怕沒有一個是清白的。
山東世家,指的可不是河南道一地。
是整個崤山以東,幽州以南,長江以北的這一範圍內的家族。
把這一片全部給掀翻,會動搖大唐統治根基,得不償失的。
「回來後,好好的休息,多看書多學習,參加八月的科舉考試。」
李承乾叮囑道:「到時候,你給我考好一點。」
「哥哥。」
李治動作鬼鬼祟祟的,道:「為了不讓我考的難看,要不給透露透露點考題?」
「想什麼呢。」
李承乾笑罵道:「一視同仁,考好了,沒獎。」
「考差了,你給我等著。」
李治抱頭叫喊,「哪有這樣的……。」
「在我這裡就是。」
「行了,下去吧。」
看著李治碎碎念念的下去,李承乾一陣失笑,對狄仁傑道:「懷英,到時候你也是一樣。」
「別怪孤言之不預也。」
狄仁傑倒是很有信心,「殿下放心。」
對科舉考試,他倒是沒有多大的壓力。
這些年來,他可沒少看書學習。
「好,這段時間,就放你假,回去準備吧。」
「殿下,你身邊要人伺候……。」
「無礙,我下令讓房遺愛來。」
本來,他是準備讓李靖之子,與東宮關係密切的李德謇來。
但李德謇在為李靖守孝,肯定不行。
他只好退而求次,把房遺愛給用上。
房遺愛是錦衣衛二期,如今也是外放在神機衛。
房玄齡這次要退下來,是為齊州案負責,給出交代。
不管如何,房玄齡的功是有的。
他受盧氏牽連,無話可說,但李承乾與李世民,怎麼也要念點舊情。
房遺愛的身份,很是合適。
他又是李承乾的妹夫,也是太子親軍的一員。
把他帶在身邊,算是給房玄齡一種變相的補償與安撫。
……
李治與李道宗回到長安,就預示著齊州案,走到最後一步。
蓋棺定論。
該罰的罰,該判的判。
朝中沒有經過什麼激烈的爭論與磋商。
七月底的一場朝議,就敲定了對齊州涉案人員,一系列的懲罰處理措施。
對齊州案涉案的家族,首惡論死,其他人員全部流放嶺南。
范陽盧氏犯事人員,全部捉拿下獄,家產田地抄沒,盧氏家族成員,流放驩州,三代不得從政為官入伍為軍。
齊州案涉案官員,交付三司定罪,頂格處罰。
但這處理的官員,只有個別刺史別駕級別的,交給三司審查。
其他官秩高的官員,如齊州刺史蘇茲級別的大吏,並沒有在處罰之中。
這些都是明面上的。
私下的處置,卻是最重要的。
蘇茲等刺史官員,全部免職,說是另有任用,只不過是等著他們自己辭官。
房玄齡確定退下,盧承慶也是如此。
只不過,暫時還不能讓他們退。
都說了要體面。
大家知道怎麼回事,但朝廷還是要維持該有的顏面。
所以,他們這些人,要等到年末大朝議後,貞觀二十五年,才正式讓他們退下來。
當然。
在此期間,他們雖然還有官職,卻沒有相應權力了。
整個齊州案,包括范陽盧氏在內,大大小小的家族有二十幾家,全部給干翻。
在官面上,有兩個國公,多個正三品的大臣,其餘官秩高低的官員,總計多達上百官員受此牽連。
可以說,這場齊州案,不敢說開天闢地頭一遭,但絕對是貞觀史上最大的一場案件。
影響極為深遠,值得不少人謹記。
「一個黨仁弘案,最終卻演變成這樣。」
「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啊。」
誰也說不清楚。
但誰都明白,齊州案不過是黨仁弘案的延續罷了。
沒有黨仁弘案,就不會有齊州案。
沒有齊州案,就不會有今日這麼多官員受波及的。
朝廷官場經歷了一場大洗牌。
「科舉考試正好呼應。」
高士廉品著茶,對長孫無忌說道:「官場一下子空出這麼多官位來。」
「該補的,肯定補上。」
「下面的人升了,空出來的位置,正好可以安排這次科舉出仕的人。」
長孫無忌神色複雜,道:「有些時候,我都不自覺的想著。」
「高明是不是把一切都計算好了的。」
「抽絲剝繭下,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
他露出回憶之色,道:「當年高明在東宮講『禮』,對陛下提出天子門生一事來。」
「是不是為今日做好的鋪墊呢?」
十年時間,只為今朝。
許多事情聯繫起來看,才知道這背後的謀劃是有多可怖。
這次官場落馬的官員,正好就可以由科舉取士的人給補上。
不讓人多想都難。
「為什麼說是高明。」
高士廉道:「不能是陛下嗎?」
「陛下?」
長孫無忌微微詫異,旋即沉默不言。
「陛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多不少。」
高士廉嘆道:「如今聖天子之名,深入民心,人人皆頌聖天子。」
「你還以為僅僅是高明嗎?」
長孫無忌露出好笑之色,自嘲道:「這麼看來,高明得到的其實並算太多。」
「最大受益的反而是陛下。」
「聖天子,古往今來,有哪個帝王得到這樣的尊號的嗎?」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