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退錢章
第二章 退錢章
(不知道怎麼退錢,以章代錢好了,因為上一章有人說太水了。)
魏徵只獻了一計,讓唐太宗給鄯都判官崔珏寫了一封信,信中請求崔判官幫助唐太宗還陽。
那崔判官又有名「崔」,取的乃是杜鵑啼血之意,以影射帝王含冤隕落。
可如今李世民應當是今年壽終,由太子李承乾(貞觀十七年被廢)繼承大統,
魏徵聽李世民說,乃是地府之人帶他下地府,所以寫出這封信件,想為主謀劃。
唐王覺得有理,決定搏上一搏,拿了書信,在手中。
等夜晚睡覺時,拿走了門外兩位將軍的畫像,當時魂靈出竅,被勾魂使者帶到了地府之中。
李世民在幽冥徘徊,卻遇崔主動前來接駕,遙遙招手大喊:
「大唐皇帝!在這呢,這呢!」
李世民聞言抬頭看去,正是個頭頂烏紗,腰圍犀角的判官。
李世民走過去,見他跪拜在路邊,口口聲稱:「陛下,有失遠迎,切莫怪罪!」
李世民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在此?」
那人道:「微臣以前,在陽間侍先君駕前,為茲州令,後拜禮部侍郎,姓崔名。今在陰司,
得受鄯都掌案判官。」
李世民聞言大喜,扶他起來,問道:「勞煩先生了,可得救我一命?」
崔起來後,便直言道:「陛下,您乃是天上紫薇帝君下凡,我乃是生時是臣,死後升為鬼仙,亦是臣子!不必稱我為先生。」
李世民點頭,隨後將信件遞給了崔。
崔覽信畢,暗道不好,皺眉道:「幾日前,無塵真君剛來過,觀望地府作為。十殿閻羅乃是陰間天子,為此加強了管理,卻是不好為陛下延壽了。」
「況且,寫著陛下您壽元的那帳本,閻君已經看過了,我怎敢再陽奉陰違?」
若是此時往生死薄上改筆,卻是難辦,
見崔為難起來,李世民便慌了神,連忙道:「這...這這可如何是好?」
崔為難片刻,於是說道:「此事,定要先去十殿閻羅報備,若是閻君只口否決,就是我也難辦;若是閻君含糊不清,只說按規矩辦事,那還尚有周旋。」
他們這些仙神有幾個不沾親的,念恩都會走個後門,只要不過分,偶爾的方便也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便過去了。
要是十殿閻羅堅決不肯,那便說明一點機會都沒有,甚至還會收走崔的權力;
若是不然,崔偷偷改了便是,閻君也會裝作不知,只是日後被人檢舉,就要崔自已擔責任了。
有時候想圖方便,需要自己做那個惡人,不能既要別人給你開方便門,又要別人難做。
反正筆與生死簿都在崔手中。
但考慮到最近的事,還是得私下說一聲才是。
於是崔帶著李世民前去面見十殿閻羅。
引皇帝過「幽冥地府鬼門關「,路上竟遇李建成、李元吉,又是好一番糾纏。
幸好崔念恩,又知李世民來歷,守護身前,方才平安過了那裡。
本來崔乃是死後升為判官之人,是不該與凡塵有留念的。
若是一般的帝王,臣子若是死了,被升為鬼仙,便不再是臣子,畢竟單論天下,也不止大唐一國。
可誰讓李世民是紫薇大帝下凡,只得恭敬辦事。
崔正要交代李世民只見那邊有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高叫道:「閻王有請,有請。」
太宗遂與崔判官並二童子舉步前進,來到殿外等候。
太宗正在觀望森羅殿外景象,只見那壁廂環叮噹,仙香奇異,外有兩對提燭,後面卻是十代閻王踏步而至。
十王出在森羅寶殿,控背躬身,正要迎太宗。
太宗謙下,不敢前行。
尋思道:『我真是個什麼紫薇帝君轉世?怎滴陰間天子也這般對我?『
十王面上不好直說是因為紫薇大帝之故,於是變了個法子道:
「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理所當然,何須過讓?」
太宗回禮道:「朕多有得罪,豈敢論陰陽人鬼之道?」
接著太宗前行,逕入森羅殿上,與十王禮畢,分賓主坐定。
太宗直言道:「朕如今壽元已定,但朕自論對得起百姓,還請閻君高抬貴手,與我些歲數。」
十王讓崔判官拿來生死簿,當下便對公論帳,李世民果然應該亡於貞觀十三年。
於是十王記起無塵真君的交代,當下說道:「所謂陰陽有序,亂來不得!此事萬萬不可,唐王還是留下吧,我會託夢與魏徵言說此事。」
十王扣下了崔的筆,說道:「崔判官,今日勞累了,不若去休息幾日?」
李世民聞言死了心,方才跟著十王離開,入輪迴道,重新回天上成為紫薇帝君。
而凡間自有無塵盯著,在暗中相助。
紫薇帝君下凡,是為了造出個盛世來,但預定的時間並不夠,於是無塵接替了他那份未能完成的事情。
還有一個要談的,那便是為何不給李世民延壽。
原本是因為紫薇帝君再用了二十年造出了盛世,如今無塵為還恩,便不再需要帝君去當那唐王了。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崩,同年,太子李承乾繼位,建元『新天」。
同年臘月,李承乾荒淫無度,窮奢極惡。
百官之言不聽,我行我素。
甚至有傳言說要廢除皇帝,另立他皇。
李承乾大怒,下令殺害魏王李泰、楚王李佑、蔣王李惲等一重兄弟,只留了年幼的。
罪名,是謀反。
一時之間,皇朝動盪不安,時局暗流涌動,人人自危,苦不堪言。
此時,魏徵夢見一位手拿拂塵的高人,言說了李世民的遺命,勸他們逼宮。
魏徵醒來,果見一封聖旨拿在手中,正是李世民親筆。
又有長孫無忌,因身為外戚,深以盈滿為戒,遂力辭宰相之職。
此後長期不擔任具體職務,只保留司空、司徒、太子太師等榮譽虛職,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一,封趙國公。
魏徵與他說了這事之後,當即表示入伙,傾家蕩產也要幹這事。
隨即並上其他一干人等,夥同諸多文臣武將,謀劃逼宮,要再來一個『玄武門之變」。
最終,年僅十二歲、以仁孝聞名的晉王李治,被眾人架上了皇位。
由諸多大臣組成『為主閣」,因為常設在宮內,也稱作『內閣」。
在皇帝年幼之時,由內閣輔佐皇帝處理事務,位高權重。
魏徵因為功勞重大,又是手持聖旨之人,所以出任內閣首輔一職,任期五年。
長孫無忌等人則各有職責,也因為這事,長孫無忌名正言順地開始掌實權。
一時間穩住了局勢,接下來的幾年裡,唐朝更是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國力愈發強大。
李治登基後,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不死之術,不喜遊獵,胸無大志。
是個無功勞,但卻能守家業的仁明之君。
而內閣之人當真有真才實幹,顯得皇帝像個吉祥物,因此權力下放,內閣地位愈發如日中天。
長孫無忌成為第二任內閣首輔,權力登峰造極,惹得眾人不快。
長孫無忌本想辭任避嫌,魏徵等人則是帶人另立一閣,獨立為「監天閣』,監察包括內閣在內的文武百官,但官位較低。
行政、監察分管,制約權衡,長孫無忌方才順利接任。
一時間唐王朝愈發興盛,萬國來朝。
後來兩閣爭鬥不斷,彼此不順,導致了數百年後唐王朝的衰落。
興也此,敗也此。
興敗無常,果真如是。
而李治的年號,乃是繼承了李承乾所定下的年號,因為一些原因,並不作更改。
並且李治在世時,只用這一個年號。
李治在位的幾年裡,被人稱為「新天大治」。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