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涇河龍王
第82章 涇河龍王
此地乃是陝西大國長安城,乃歷代帝王建都之地。
自周、秦、漢以來,三周花似錦,八水繞城流,
三十六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
真是個奇勝之地!
如今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貞觀,此時已經是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已。
在這長安城中,有個道家的高人,名喚袁守誠。
他長得相貌稀奇,儀容秀麗,能知前後,善斷陰陽。
更是袁天罡的叔叔,雖還未成仙,但術字門中之法,已經是登峰造極。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只因兩個不登科的進士,一樵夫、一漁夫,言語間將袁守誠能夠算出涇河水族的位置透露了,
被涇河水裡一個尋水的夜叉聽了去。
涇河龍王深感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袁守誠的麻煩,讓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並留言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
涇河龍王自認身為司雨龍神,那凡人袁守誠怎麼可能比自己還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時辰。
這場賭賽,他龍王定是贏了,又怎會輸呢?
可誰又能料到,龍王剛回到涇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長安,降雨的時辰與水量和袁守誠所言不差分毫。
龍王雖然大驚失色,嘆這世間竟有如此通天曉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極剛烈,怎也不肯輕易服輸!
那爭強好勝之心讓它暈了頭,向水族軍師問計。
那軍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奸計。
竟然讓具涇河龍王決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時辰,又剋扣了雨量。
龍王依他所奏,果不擔憂。
而這乃是私改聖旨的大罪。
便是悟空那個本事大的,假傳了玉帝旨意,方才徹底惹怒了大天尊。
此乃是冒犯天威,難以寬恕之罪。
及次日,點劄風伯、雷公、雲童、電母,直至長安城九霄空上等待。
打算挨到已時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點。
涇河龍王暗自想到:『改他一個時辰,克下三寸八點,管教那廝無話可說!』
如今乃是卯時,玉帝讓辰時布雲,他偏要晚上一個時辰。
只是這時候天邊走來一位道人。
紫冠黑白袍,黑佩玄黃劍;拂塵手中持,半點塵不染。
涇河龍王不與他相識,旁邊諸多雷公、電母等人卻是認得,都是雷部出身,這位盛名之下的人士,自然是認得的。
齊齊連忙行禮:「我等見過驅邪真君。」
涇河龍王聽了,也是躬身作禮:「真君有禮了。」
無塵還禮道:「你乃是司雨大龍神,陛下讓你辰時布雲,如今已快到,為何還不見雲童施雲?
那幾個雲童連忙道:「稟真君,未得龍王令,不得擅自施雲。
涇河龍王一聽,暗道不好,他也認出了祛塵驅邪真君,可這位來找他是做什麼的?
心中尋思著,且不誤時辰,待他走後,只剋扣雨點!
既不惹人非議、敗露事情,也能贏了袁守誠那廝!
這些雷公電母們不知聖旨內容,只聽從龍王調令行事,他才不怕。
如今這位真君知曉了,恐難以瞞下來,
涇河龍王只得回道:「本王正要施雲,掐著時辰到時施雲布雨,不會誤了時辰。」
「倒是真君,我等施雲布雨,一旦開始之後,恐難停下,濕氣極重,真君不若先離開,免得打濕了衣物。」
見這涇河龍王還是一副死不悔改的模樣,無塵當即呵斥道:「涇河龍王,事到如今,你怎滴還不知悔改!」
涇河龍王大驚失色,沒了儀態,但卻強裝鎮定,言道:「真君這是何意,什麼是個不知悔改?
我不曾犯過,又怎需悔改?」
無塵搖頭道:「涇河龍王,你若是真擅自改了聖旨,天上監察眾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到時候,你便是想悔改,也道難有半點機會!」
涇河龍王一驚,聽聞祛塵驅邪真君足不出戶,真武一事後,便在東勝神洲上常住下來,從屬神仙之流,安逸享受。
本來應當是消息閉塞,如今他是怎麼知曉的?
「真君這是何意,小龍從未擅改過聖旨,切莫有此言!」
無塵點頭道:「若是沒有,那便最好!我問你,陛下讓你降雨多少?」
涇河龍王看著無塵咄咄逼人,又看向雷部眾人,只得咬牙道:「辰時布雲,已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
無塵點頭,隨後對眾人道:「那便按這實施!
雷部眾人知臉色,不敢多言,悄然離開,騰出一片空間來。
見涇河龍王臉色難看,無塵笑道:「那小小卦攤不值錢,只怕你犯了死罪尚不自知!你若真私改時辰,剋扣雨量,犯了天條,明日恐難免一刀!」
涇河龍王方才醒悟,躬身道:「還得多謝了真君相救,否則恐失了性命!」
無塵點頭道:「那袁守誠算的准,你所怕的,乃是水族盡被打撈完了。江河何其廣闊,況且那袁守誠算的乃是命中之事,你莫要杞人憂天了!」
涇河龍王所擔心的,不止是魚蝦被捕撈殆盡,更有數量減少,難以壯觀水府、躍浪翻波,輔助他威力。
如今無塵一言,卻是收住了貪念,不敢再犯。
無塵道:「昔日我見你真容,得以外出踏上仙途、尋仙訪道,如今救你一次,還了恩情,確實兩相不欠了!」
涇河龍王於雲頭磕頭道:「還得多謝救命之恩情!」
無塵臨走時又道:「記住了,你與那袁守誠的賭約,莫要忘了送與他卦金,你作為龍王,也不要小氣,多多與他點。」
無塵交代完事情後,也不再多管,徑直離開了長安城。
這涇河龍王若是聽了,那便可留下一命,破了這命中殺劫;
但若是不聽,那便是死性不改,命中該絕!
而涇河龍王果真逃了這一難,事後去到城中袁守誠處,付了袁守誠課金百兩。
比約定好的,多了足足一倍。
涇河龍王化作了一白衣秀士,感嘆道:「袁先生果然算的准,這卦金我便送於你了!」
袁守誠笑道:「我認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涇河龍王!你雖然敗了賭約,卻也保住了性命,
更是個輸得起的!」
等到此時涇河龍王,方才真正收起了輕視之心,再無一點傲慢:
「還是祛塵驅邪真君之功,若無真君相救,今日正是我絕命之時!況且,您算得出來其中種種,也是個真仙哩!」
袁守誠笑道:「真君乃是得道真仙,我最多也便只算個高人,哪裡敢和真君比肩?」
隨後袁守誠拿走了五十兩卦金,推走了另外多著的五十兩,笑道:「所謂願賭服輸,誠信為本。你既然是個守信的,我便不多拿你的東西,只拿走該拿的,其餘的你便收回去。」
涇河龍王依言,感嘆道:「袁先生真是個心胸寬廣的高潔之士!小龍心中甚是膜拜!不過還請收下,以作我悔改之表意!」
袁守誠沒有再拒絕,收下了龍王再度推回來的五十兩卦金,笑道:
「龍王,既然我多收了你的卦金,那自今日起,我便不再接對那江河水族極其不利的問卜。」
涇河龍王聞言心中大為感動,連忙行大禮道:「我代那諸多江河水族,謝過先生了!」
畢竟袁守誠這廝算卦太過厲害,一算一個準,不知有多少人聽了他的卦,捕了多少魚!
如今袁守誠願意不再卜問這方面的事情,正好達到了涇河龍王的目的,正是好事哩!
袁守誠又趕緊將涇河龍王扶起,輕聲道:「龍王,是你用這五十兩卦金買下了那因我而被捕的江河水族,不必如此。」
涇河龍王感激涕零,相約道:「自此以後,小龍必當盡心盡力,再不生別樣之心!日日供奉袁先生的生位!」
袁守誠笑道:「你應當供奉的不是我,乃是祛塵驅邪真君。」
涇河龍王不解,連忙問道:「先生這是何意?」
袁守誠方才解釋道:「祛塵驅邪真君真是個善心之人,特化作個垂髻小孩,來我這勸我。」
「若是沒有真君,你這多出來的五十卦金,我是定然分毫不取的!」
涇河龍王方才明了因果,自言道:「小龍定然會祭拜二位,以報救命之恩!」
此中事了,當才離去。
卻說那唐王李世民,可不一般乃是天上北極紫微大帝下凡。
紫微大帝昔日幫扶了無塵不少,自然是有機會便要陸陸續續還恩的。
一來一回,今日你幫我,明日我幫你,才是長久之道。
那李世民合該在貞觀十三年壽終正寢,原本應該是因為涇河龍王冤魂所害。
如今少了涇河龍王一事,卻難改命數。
生死簿之上明明白白寫著李世民的壽元,
這一日,外邊刮來一陣陰風,正在審閱奏摺的李世民被這股風吹得頭疼腦脹,隨即睡下。
等到太宗甦醒回來,只叫「有鬼!有鬼!」
慌得那三宮皇后、六院嬪妃與近侍太監,戰戰兢,一夜無眠,不知如何是好。
不覺五更三點,那滿朝文武多官,都在朝門外候朝。
等到天明,猶不見臨朝,唬得一個個驚懼蹉,
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來道:「朕心不快,眾官免朝。
不覺已經過去了五七日,眾官憂惶,都著要撞門見駕問安。
這皇位乃是大事,都有傳言道,皇帝是不是要..:
一時間流言四起,不少人都動了別樣的心思。
但只見那太后發旨,召醫官入宮用藥,眾人則是在朝門外等候討信。
一人之命,卻引得千萬人憂,
少時,醫官出來,眾人連忙問病因。
醫官不敢不答,只得如實說道道:「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
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之內矣!」
眾人問道:「可得救否?」
醫官如實道:「大羅難救!」
眾官聞言大驚失色。
正愴惶間,又聽得太后有旨宣徐茂功、護國公、尉遲公見駕。
三公奉旨,急入到分宮樓下。
等到禮畢之後,太宗正色,勉強言道:「三位賢卿,寡人十九歲領兵,南征北伐,東擋西除,
苦歷數載,更不曾見半點邪崇,今日卻反見鬼!真是怪哉!」
原來那日颳風來後,他夢見閻王說他命中該絕,卻偏偏身強體壯,只得出此下策,讓他壽終。
尉遲公道:「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
2
太宗道:「愛卿,你莫是不信?朕這寢宮門外,入夜就拋磚弄瓦,鬼魅呼號,著然難處。白日猶可,昏夜難禁!」
叔寶聞言笑道:「陛下且先放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甚麼鬼祟!」
有此二人在,一身煞氣並上凜然正氣,哪個妖孽能來此撒野?
太宗准奏,茂功謝恩而出。
當日天晚,各取披掛,他兩個甲冑整齊,手執金瓜鋮斧,在宮門外把守。
二將軍侍立門旁,一夜天晚,更不曾見一點邪崇。
這天夜裡,太宗在宮中,安寢無事。
等到天明之時,宣來二將軍,重重賞勞道:「朕自得疾,數日不能得睡,今夜仗二將軍威勢甚安。卿且請出安息安息,待晚間再護衛!」
二將謝恩而出。
於是從此以後,連著幾天夜裡,都把守俱安,只是御膳減損,病轉覺重。
太宗又不忍二將辛苦,畢竟也是因為他,二將軍也跟著受苦受難。
又宣叔寶、敬德與杜、房諸公入宮,吩咐道:「這兩日朕雖得安,卻只難為秦、胡二將軍徹夜辛苦。朕欲召巧手丹青,傳二將軍真容,貼於門上,免得勞他,如何?」
眾臣即依旨,選兩個會寫真的,著胡、秦二公依前披掛,照樣畫了,貼在門上,夜間也即無事貼門神,驅鬼怪的習俗,也算是因此而流傳開來的。
更何況,本就是天上仙人下凡,這兩位也被加封為了門神。
此前玉帝派遣千里眼,順風耳監察人間,每每四分五裂、戰火紛飛的時候,便要降下雄主,安定南贍部洲。
只是這次是紫薇帝君,帶著一干人等下凡來了。
這是唐太宗病入膏盲,再無壽元,這法子也是治標不治本。
唯有魏徵走出,獻上了一計。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