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小說>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 第333章 新型引力飛船鯊魚號!

第333章 新型引力飛船鯊魚號!

  第333章 新型引力飛船鯊魚號!

  《源點物理》新一期發布後,受到了國際學術界乃至於公眾輿論的廣泛關注。

  後者的關注,主要是因為有著名學者公開感嘆論文的難度,聲稱能完全看懂論文,足以在頂尖高校中擔任物理學科的終身教授。

  好多人看到新聞,感興趣的關注了下論文,發現連標題都看不懂。

  《強力轉化中量子糾纏影響的擴大效應》。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每一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別說是普通人了,即便專業的物理學家看到這個標題都有些發懵,只在看了介紹內容以後,才了解到是一篇闡述混亂力場實驗中,轉化強力受到量子糾纏干涉的理論論文。

  當真正去看內容的時候,他們就發現其中的底層數學邏輯晦澀難懂。

  所有看論文的人都有同樣的感覺。

  論文的主體內容有二十三頁,聽起來似乎不是太多,但其中每一個部分的表達、每一個步驟的推導,都涉及到了很多專業知識,而且是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其邏輯關係也非常難以理解。

  能理解一部分的學者,大多都是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們中好多都研究粒子標準模型或是弦理論、宇宙論等,後來又轉到源點物理領域。

  「哪怕基礎知識足夠豐厚,因為論文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轉化,想理解也非常困難。」

  核子組織的理事、琺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挨布朗特-羅賓森說道,「其中有很多跨學科的轉化,這些轉化非常關鍵,有的涉及到兩種物理之間的連通,有些則是描述力場傳導又或者是基礎力關係模型中的力場連接、轉化,還有的是物理最小表達,也就是量子之間的關聯。」

  「每一個部分想要理解都必須是研究的非常深入,還需要了解其物理背景,同時,也要對於源點物理、混亂力場實驗有足夠多的了解。」

  記者當即問布朗特-羅賓森理解了多少。

  「我理解了一部分,但並不多,有時候碰到不理解的內容就直接跳過。」

  「我希望能全都弄明白,不是要檢驗論文的對錯,而是希望理解其中的內容。」

  「張碩教授是源點物理的開創者,他的理論研究在新物理領域影響深入,是21世紀到目前為止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他的理論、他的研究、他的表達,對於新物理的探索,對於未來科技發展非常重要,並且,我相信會影響深遠……」

  「所以,我現在最希望聽到的消息是,張碩教授決定做一場學術報告,只是這個論文,不管是哪裡,哪怕是南極舉辦我也會去。」


  布朗特-羅賓森的話說到了很多人的心裡。

  那些從事新物理方向研究的物理學家,都希望能夠弄懂論文的內容,但想依靠自己去理解太難了。

  張碩的理論研究也非常重要。

  現在公認人類科技處在突破性變革的時代,而想要在變革時代不掉隊,就必須要掌握最前沿的知識,也包括物理學的理論知識。

  這個新時代里,很多人已經落後了。

  比如,一些從事粒子標準模型、弦理論等方向研究的學者。

  他們繼續原來的研究,拒絕新物理方向的內容,其結果就是連研究項目都申請不到。

  好多高校內年紀大一些的學者,都乾脆放棄了科研,只能專注於教學工作了。

  他們就是被新時代淘汰的群體。

  其中有些人放在十年前還是國際頂尖的學者,有的還拿到過國際級別的獎項,但伴隨著新物理的崛起,拒絕擁抱新物理的群體只能被淘汰。

  所以很多追逐時代的學者,都希望能聽張碩講一下論文,讓他們更好的去理解內容。

  這些人可不止是國外學者,也有很多的國內學者。

  不少和張碩認識的國內學者,就乾脆主動發郵件或打電話過來詢問。

  科學院物理所的朱鵬也是其中之一,他就問張碩是不是要做個報告講一下論文。

  「我們整個組都在研究這個,好多人也問我。」

  朱鵬說著滿心苦悶,「實在是弄不懂啊,張院士,你有做學術報告的計劃嗎?或者抽空給我們講一下……」

  「學術報告?」

  張碩一聽就感覺很麻煩。

  做學術報告要專門去舉辦會議,又或者到專門的機構去面對一大堆的學者。

  這種報告費時費力。

  最關鍵的是論文內容很複雜,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每一個部分都要講,想講清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兩、三個小時?

  不可能!

  張碩可不想花費好幾天時間專門去在給其他人講論文內容。

  他個人來說,早已經過了做學術報告來追求研究被認可的階段。

  論文已經發布了。

  對論文感興趣就可以看一看,不想看就算了,至於對內容怎麼看都沒關係。

  他不在乎。

  不過仔細想一想,理論的推廣確實很重要,新方向研究才剛剛開始。


  有更多的人理解理論內容,更多的人參與新方向的研究,包括理論,包括技術,也會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這些還是非常重要的。

  絕大部分人都看不懂論文,就會影響到理論的推廣,影響到未來的研究。

  比如,混亂力場項目組還是需要有很多人懂理論的,否則未來實驗都無法設計。

  「這樣吧。」

  張說仔細琢磨著,說了個方法,「到時候,拍上幾個視頻傳上去。」

  「視頻?」

  朱鵬聽的有點兒發懵,他一時間沒想明白,但馬上反應過來,「拍講論文內容的視頻?」

  「對。」

  張碩點了點頭,繼續說起自己的想法,「反正都是講解,不一定要做學術報告。」

  「我讓我們組的人,分別做各個部分的講解,然後拍攝視頻傳到網上。」

  「到時候,就是公開的,誰想弄明白內容,看一下就好了。」

  「額~~」

  朱鵬還是第一次知道還能有這種方法,但他覺得非常有道理。

  其他人完成了新研究,都是迫不及待的做學術報告,是希望更多專業領域的學者認可研究內容。

  張碩根本不需要其他人認可,他的目的在於講解論文的內容,也就不需要做什麼學術報告,拍視頻做講解反倒是很不錯的辦法。

  有視頻,講解的會比較清晰,而不像學術報告會那麼亂、那麼雜。

  另外,視頻還可以來回播放,有聽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覆的聽、反覆的琢磨。

  「張院士,還是你腦子好啊,年輕,也跟得上潮流,這個方法太好了。」

  「那我們就等著視頻了!」

  朱鵬說完放下了電話,他覺得張碩想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新時代,新辦法啊!

  現在不是要讓論文內容得到其他人的認可,而是其他人希望能弄懂論文內容。

  做學術報告就沒什麼意義了。

  反倒是做個視頻,認真的講,每個人分開的講,有視頻還能反覆的看。

  這個辦法實在太好了。

  張碩放下電話以後就去了理論辦公室,他和劉明昆,郭華等人說了一下。

  其他人一聽也有點發懵。

  做學術報告倒是沒什麼,大會做講話也沒什麼,但拍視頻講論文內容?


  沒經歷過啊!

  現在論文的影響這麼大,視頻發布出去以後,肯定有很多學者會看,甚至有很多是普通人會點開看。

  當然,絕大部分領域外的人,也不可能耐心的看完所有的視頻,但不管怎麼說也是出鏡了,也許還有很多媒體會對於視頻的畫面做報導。

  劉明昆、郭華等人,想想忽然感覺緊張了。

  張碩簡單說了一下,也就給他們進行了分工,每個人都要參與,各自負責自己研究的部分。

  有一些非常關鍵的內容,尤其涉及到理解的難點,還是他自己來講。

  這樣就可以了。

  等視頻拍攝好以後就直接發布到網絡上。

  張碩本來是想發布到蘇東大學以及源點論研究中心的網站上,但朱鵬似乎是大嘴把他傳了出去,好多學者都知道張碩要拍視頻講論文。

  有好幾家網絡大媒體找上門談合作,就是希望他們把網站發布到自家的平台。

  這件事就是專門人員來負責了。

  最終,他們還是找了一家大媒體發布,一則是因為擔心流量衝擊,大學的網站承載不了太大的流量,另外,媒體還提供合作經費。

  雖然是公開發布、免費觀看,拿到手的經費並不多,但總歸能多一些資金,也可以給辦公室的人員發一筆商務收入的獎金。

  在工作交代完以後,張碩就比較輕鬆了,他就負責講解最難的幾個部分,大概兩個多小時就能搞定。

  其他部分都有專門人員負責。

  理論辦公室的人也是忙的熱火朝天,每個人又是打理自己的個人形象,又是準備PPT,又是草擬講解內容,其他部門的人知道消息也過來幫忙,還有人主動負責拍攝,提供專業的拍攝建議,等等。

  張碩發現偶爾進行一下類似的活動也不錯,大家工作積極性好像都變高了。

  ……

  除了拍攝視頻,講解論文內容的工作外,張碩主要關注的就是混亂力場研究團隊下一步工作--量子糾纏的檢測。

  混亂力場實驗中出現的量子糾纏,想要進行高精度的測定是非常困難的。

  很多人都知道量子糾纏,但並不知道具體是什麼。

  主要明確量子的概念。

  量子,即一個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

  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數值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地任意取值,例如,在原子中,電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


  在微觀領域,包括能量、包括粒子都可以進行量子化定義。

  量子糾纏,都是發生微觀領域的一種量子耦合現象。

  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

  在微觀領域,存在大量的量子糾纏現象,可以理解為只要是存在粒子之間的作用,就可能會發生量子糾纏。

  所以各類實驗、物理現象,微觀角度來看,都會存在粒子耦合現象,也就是存在量子糾纏。

  當張碩提出量子糾纏擴大化影響的時候,其他人疑惑的並不是實驗中是否存在量子糾纏,而是量子糾纏如何會影響到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

  在原來的物理理論中,量子糾纏現象本身並不會影響到微觀或宏觀的實驗結果。

  當然,研究進行到這一步,重要的是怎麼樣對於實驗中發生的量子糾纏現象做精確的測定。

  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最大難點在於,實驗持續時間非常短暫,而且內部存在一定的熱反應,就無法進行量子方面的測定。

  實驗設計上,有好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不管困難再大,技術問題必須要攻克,引入量子糾纏擴大影響的概念以後,所有人都知道研究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會聯通量子物理、粒子物理以及新物理,更進一步實現物理學的統一。

  在關注混亂力場團隊工作的同時,張碩也受到了來自其他團隊的消息。

  劉志文團隊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們所研究的新一代引力飛行器,已經準備進入到試飛階段。

  「如果不出意外,下個月就可以試飛。」

  劉志文的話音帶著興奮和激動。

  他們的研發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從敲定新型飛行器的方案,到製造樣機只用了幾個月時間。

  如果消息公布出去,肯定會引起巨大的議論。

  這種研發製造速度簡直不可想像,但仔細想想也正常。

  新型引力飛行器,主核心就只有兩個技術,一個是引力技術,一個是氫彈電池。

  氫彈電池提供能源,引力技術本身就是動力。

  兩個技術放在一起,再對駕駛艙以及飛行器外觀進行設計,就可以直接製造試飛了。

  新型飛行器,最終被命名為『白鯊號』,最開始的『飛豚』被取締了。

  一方面,『飛豚』的名字不夠霸氣。

  另一方面,飛行器研究製造過程中,外形設計進行了一定的修改,結果『海豚』就變成了『鯊魚』。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