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成果發布,物理竟然能難到這種程度
第332章 成果發布,物理竟然能難到這種程度!我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基地,新一輪強子對撞實驗開始了。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這是實驗基地的第一次正式實驗,前面已經進行過三次,但都是小規模的測試實驗,實驗強度相對比較低。
現在則是大型的實驗,實驗過程中,質子束會加速到極為接近光速的程度,瞬間幾萬次的粒子對流碰撞,會製造出超過500億個超子並控制進入混亂力場實驗設備。
混亂力場實驗,也是本次實驗的核心分支。
強子對撞實驗有很多的研究項目,混亂力場實驗是最重要的一個,強子對撞本身的對撞分析也很重要,新物理方向上,也關係到能量力場規範理論的擴展研究。
實驗正式開始後,強子對撞機啟動進入到粒子加速的階段,距離近一些就能聽到嗡嗡的機器聲。
在粒子加速達到一定程度以後,碰撞的階段時間並不長,從預計開始到全部結束,也只有半分鐘不到,實際碰撞也只有一個瞬間。
一個瞬間,大概是一秒鐘左右,碰撞點附近能聽到一聲悶響,但實際上,碰撞已經發生了過萬次,不是上萬個粒子碰撞,而是兩個反方向的質子束,在對撞位置點附近,發生了過萬次的相遇。
質子束的速度太快,能在一秒之內,在環形粒子加速通道轉上過萬圈。
粒子對撞機周圍,只知道一個夢想,然後就結束了。
整個過程中,張碩一直都盯著混亂力場實驗間的畫面。
在質子束對撞的過程中,超子就已經被控制,快速進入到混亂力場實驗設備。
混亂力場實驗比粒子對撞進行的遲一些,但也遲不了多少,差不多只有一分鐘左右。
很多人都盯著混亂力場實驗間。
混亂力場實驗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實驗過程是有可能出現風險的。
實驗間的直接負責人是於飛,其他人中,有些是於飛團隊原版人馬,有些是後來加入的成員,還有一些是國際學者。
包括穆罕穆德、喬-德尼爾,都是一線跟著實驗的。
實驗快速結束,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好多人也長呼一口氣,因為實驗有著風險問題,每一次實驗都會有些擔心。
現在實驗結束,心理上也可以輕鬆一些,下一步就是各組實驗的數據分析工作了。
數據分析並不能第一時間出結果,基礎數據的分析和整理,計劃就需要是十天左右。
在實驗結束後,一大堆的數據已經傳送過來,其中最被看重的還是混亂力場實驗的數據,尤其是和『混亂力場轉強力的強度』有關的數據信息。
本次實驗採納了張碩團隊的參數調整方案。
在實驗會議上,張碩也說起過實驗室對於理論的驗證,他們所拿出的方案,能夠弱化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
具體怎麼樣,還是要看分析結果。
實際上,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也能通過外層稀有氣體發生抵抗反應的原子比率看出來。
這是一項直接測定的數據,表現的非常直觀,只不過相對沒有那麼精準。
張碩沒有直接參與到數據分析工作。
他們過來是提供實驗方案,後續就可以直接等結果了。
劉明昆、郭華等人,倒是跟著一起工作,還加入了廖振宇的『審核團隊』,也算是一種工作歷練了。
當其他人正忙碌於數據工作時,張碩倒是變得很清閒,他有時間到處轉一轉,偶爾會待在商業區的咖啡館裡。
還有其他清閒的人,比如,石秋玲。
石秋玲是學術組負責人,只負責最後的審查工作,也還沒有到忙碌的時候。
他們就坐在一起,談起了實驗問題,主要還是方案設計的底層理論問題。
石秋玲帶著好奇說道,「張院士,你在會議上講過量子糾纏擴大效應影響,但只講了幾句,如果實驗符合預期,能說明什麼?」
張碩抿了口咖啡,解釋道,「現在的實驗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結果,一個是數據。」
「我們肯定希望能得到符合預期的結果,而數據能幫助我們繼續構建其基礎理論。」
「實驗符合預期,就說明方案設計沒有問題,而且底層的基礎理論支持可能是正確的。」
「想要完全確定下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
石秋玲思考著點了點頭,「等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下一步要怎麼樣呢?」
「對量子糾纏進行測定。」張碩非常果斷的說道。
「測定量子糾纏?是在實驗過程中嗎?」
「對。」
「這不容易吧?」
張碩點頭,「確實很不容易,我們需要一個非常專業的基礎量子研究團隊。」
「在實驗設計上,也需要花費很多心思。」
「不過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實驗符合預期,也就表示我們的底層理論是正確的,完成了量子糾纏的測定,會幫助我們了解一種新的物理規律。」
「這種規律能把量子糾纏,混亂力場轉化以及粒子物理聯繫在一起。」
「想想……」
石秀玲跟著思考著,猛然瞪大了眼睛,「把幾種物理聯繫在一起,更進一步完成了物理的統一?」
「可以這麼理解。」
張碩道,「在物理統一的方向上,實際上,我們已經走了很遠了,基礎力關係模型,就是四大力的統一。」
「但實際上,物理統一也存在深度問題,比如,我們往往把量子物理和粒子物理區分開來,相互之間的關聯並不多,尤其是科技轉化上,量子物理被用於研究量子計算,又或者是暫時無法實現的通信,粒子物理則都是各種射線類的研究。
「把量子物理、粒子物理以及混亂力場實驗聯繫在一起,就可以用一套通用的標準,去對於物理學進行解析……」
「這是我們所追求的。」
……
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相關數據是實驗中最被重視的,引起了眾多的關注,各項數據都是優先計算分析的。
到第二天中午的時候,好多測算數據就已經出來了。
在中心樓的大會議室里,廖振宇拿著資料做起了報告,「我們完成了所有相關數據總結歸納,確定最終轉化強度,比過去歷次實驗的下限還要低。」
「具體數值是……」
「考慮到實驗強度,我們進行了計算……」
「這說明實驗達到了方案預期,但到此並不能直接確定,還需要更多次的實驗,來計算偏差浮動。」
足夠多的實驗,提供足夠多的數據,才能夠去驗證基礎理論。
雖然還需要很多次實驗才能確定下來,但一次實驗的成功,還是讓人變得非常有信心,尤其實驗方案還和張碩聯繫在一起,就讓信心更足了。
所有人都覺得沒有問題。
後續要做的只是多進行幾次實驗而已,下一步就是探究為什麼會這樣去設計,其基礎理論支持究竟是什麼。
後續的一個星期時間裡,好多人都來詢問這個問題。
張碩做了一些解釋,也拿出了基礎數學構架,但因為就只有構架,沒有詳細的數據,計算和分析上也很模糊。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才能完善理論。」
「等理論完事以後一定會發布出來,就發布在《源點物理》上。」
「研究還在繼續,現在只是剛剛開始,唯一能確定的是,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一定有量子糾纏的參與。」
「這種反應中,強力和弱力是共同作用的。」
在解釋基礎理論以後,很多人只感覺非常的複雜,但也對於理論非常的期待,因為其中牽扯到很多的領域。
粒子物理。
量子物理。
混亂力場到強力轉化的基礎力關係模型,也就是源點物理。
三個人一放在一起,其理論基礎一定是非常複雜的,有些內容也會非常新穎。
量子糾纏影響的擴大效應,物理學中完全是一個新名詞,其影響的是混亂力場轉化。
在實驗前,都沒有其他人能把兩者聯繫在一起。
這也給人帶來更多的期待。
……
一周後,數據工作全部完成。
張碩帶領團隊返回了源點論研究中心,開始根據實驗數據完善底層理論。
這段時間收穫很大,一方面驗證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實驗數據能幫助完善理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完善量子糾纏影響強力轉化的部分。
現階段的實驗數據還有不足,後續還要經過多次實驗。
理論的完善就要在這一階段完成,中途還要著手下一步量子糾纏測定的實驗設計工作。
實驗、理論的研究很枯燥,但理論辦公室的人卻樂在其中,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做一項科學界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
追求物理學的統一。
雖然才只是進行到第一步,也就是理論基礎的構架工作,但他們相信未來物理學統一後,各個物理領域的基礎、數學表達,都可能會用到現在的工作成果。
這種枯燥的工作持續了近半年時間。
中途強子對撞實驗進行了四次,也帶來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對於理論完善的幫助很大。
半年後,新一期《源點物理》發布,第一篇占據了近半版面,標題是——
《強力轉化中量子糾纏影響的擴大效應》。
好多物理領域的學者,看到標題都有點發懵,因為他們完全看不懂,不知道具體說的是什麼。
量子糾纏影響?
擴大效應?
強力轉化怎麼和量子糾纏聯繫在一起了?
當真正看內容的時候,量子物理、粒子物理乃至於源點物理領域的學者都很頭疼,只感覺裡面的內容晦澀難懂,完全像是看天書一樣。
三種物理結合在一起,再加上新的數學構架、新的理論內容,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雖然論文中有一些注釋內容,也有大體的介紹,知道具體表達的是什麼,但還是太複雜了。
不過國際物理界,尤其是頂尖的物理學家們,都知道論文內容非常重要,因為其中牽扯到了粒子物理、量子物理以及源點物理三大領域,把三者結合在一起的研究,絕對是相當驚人的。
另外,研究還牽扯到一個人——張碩。
張碩的理論是新一次源點科技革命的技術基礎。
若是連理論都弄不明白,還怎麼站在物理前沿?
還怎麼進行科技研發?
一時間頂尖物理學家們,都投入到對論文內容的理解中,讓國際物理界都變得有些沉默。
同時,也有頂尖物理學家站出來表達感慨,「張碩教授新發布的理論非常深奧。」
「這種深奧程度……怎麼形容呢?」
「如果有人能弄懂全部內容,足以憑此到最頂尖的學府聘任終身教授,因為……」
「哪怕是頂尖學府的終身教授,花上幾個月時間也不一定能全部看懂。」
「這實在太深奧了!」
「我還是第一次知道,物理能難到這種程度……」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