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想找原因?還是要看國內!事實證明
第331章 想找原因?還是要看國內!事實證明,英雄總是正確!
劍橋市北郊核反應堆實驗發生的事故,引起了國際學術以及輿論的重大關注。
連續一個星期,國際到處都是相關的報導。
國內的報導也有很多,還持續占領了幾個熱度版面,主要是因為事故確實非常重大,而且是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沒有影響到基地外的區域,實驗基地內部也發生了不小的傷亡,並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同時,事故還和一個非常有名的高校聯繫在一起--麻省理工。
丹尼斯-懷特的團隊是屬於麻省理工的研究組,他是麻省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在國際托卡馬克核反應堆研究領域非常有名氣。
麻省理工,實在太著名了,簡直就是自帶熱度。
哈佛大學也登上了新聞版面,因為這所國際著名的高校也同樣地處劍橋市。
國際輿論重點討論的是事故本身,以及相關聯的內容,比如,事故傷亡、救助情況、項目組所屬的大學、後續影響等等。
國際學術界,或者說科學界,討論的就是事故發生的原因了。
科學研究中發生事故並不奇怪。
核子組織進行混亂力場實驗發生的事故,比這一次更加嚴重,但其影響力卻趕不上這次,主要是因為他們所做的是混亂力場實驗,而前面還有費米實驗室的事故。
低溫核聚變實驗,發生事故就讓科學界震動了。
科學界普遍認為,低溫核聚變的研究不會有風險,絕大部分從事研究或者是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都這麼看。
蒂斯戈-詹森、喬-德尼爾是這樣。
泰勒-威爾遜、丹尼斯-懷特也是這樣。
四個人中,蒂斯戈-詹森、喬-德尼爾代表從事新物理方向基礎實驗和理論的學者。
泰勒-威爾遜,丹尼斯-懷特,則代表從事聚變物理研究方向的學者。
其他領域的學者也是如此。
只要對於核聚變反應有了解,對於托卡馬克裝置有了解的學者,都認為低溫核聚變的研究並沒有風險,因為核聚變在『低於一億攝氏度』環境下,能夠維持就已經相當驚人了,怎麼可能爆發出現事故呢?
比如,一個材料常溫環境無法點燃,而研究就是怎麼在常溫環境下使其持續燃燒。
結果實驗中卻引起了大火?
這個結果顛覆了認知!
科學家也就不斷的討論著,「低溫核聚變實驗出現了事故,看起來像是爆炸?怎麼發生的?難道是設備爆炸嗎?」
「應該不是,設備爆炸早就出調查結果了,而且也出現這麼劇烈的情況。」
「據說是進行新的實驗,他們在氘氚材料中添加了新的元素,然後就發生了爆炸。」
「應該不會有化學反應吧?」
「有化學反應,也不可能出現爆炸,幾千萬攝氏度的環境下,原子都已經離子化,分子鍵直接斷裂了。」
「應該就是新的實驗研發的……」
在學術界的討論中,一句話也跟著流傳開來--新物理方向每一項實驗都是安全風險的。
這是張碩說過的話。
張碩和許多人說過類似的話,絕大部分人都並不在意,因為他們下意識的認為混亂力場實驗才會發生事故,再拓展也是有劇烈反應的研究。
比如,離子對空武器。
這樣的研究肯定會存在安全隱患,但絕大部分學者是沒有機會參與的,想了解一些原理信息都不可能。
低溫核聚變的研究出現了事故,就證明牽扯到新物的實驗都存在安全風險。
低溫核聚變有風險,因此推斷引力技術實驗也可能有風險,只不過還沒有有團隊能達成『湊巧引發劇烈』反應的實驗而已。
……
新發生的實驗事故,讓很多學者都是心有戚戚。
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唯一知道的是,很可能和全新的實驗內容有關,也就是在氘氚原料中加入了汞、硫兩種元素,更深層次的原理,就不是調查組能解決的了。
事故發生,必定會有人來擔責。
丹尼斯-懷特、泰勒-威爾遜都被限制出行,還要連續接受幾個部門調查官的問詢。
丹尼斯-懷特必定會是擔責的人,因為他是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他個人情緒有些不穩定。
每當想到因此而離開的同事,他的心裡就非常的痛苦和悔恨。
接受調查的時候,他說明了一切信息,也說明實驗前泰勒-威爾遜的擔心,「這和泰勒無關。」
「他之前就建議我要一步步來,先弄懂為什麼添加汞元素後,反應會在3800萬攝氏度位置上持續十幾秒,而不是快速下降。」
「我們的想法不同。」
「我覺得一切都很安全,實驗不會有什麼問題,最多就是沒有發現而已。」
「我是BOSS,實驗當然要聽我的……」
丹尼斯-懷特的說法還是被認同的,也讓幾個調查官以及能源部的人高看了泰勒一眼,實際上他們也理解丹尼斯-懷特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對於新物理方向研究有了解的人。
新物理,是全新的科學領域,底層理論嚴重不足,實驗就需要一點點的去嘗試。
如果新的嘗試讓研究有進展,而不是發生了事故,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丹尼斯-懷特的做法沒有大問題,只不過他的運氣很不好。
現在發生了事故,就是最壞的結果,丹尼斯-懷特本人願意站出來擔責,他個人的科研生涯也會就此終結。
這也是唯一的影響了。
不管事故再重大,也只是科學研究造成的,即便中途出現決策錯誤導致發生事故,也牽扯不到其他的責任。
一周後,調查組發布了結果。
調查結果和學術界預想的差不多,就是新實驗設計導致的事故,裡面蘊含著未知的科學原理。
調查結果發布出去以後,馬上就有大量的記者來到國內進行採訪。
新物理、新的科學領域,不管是理論還是技術,國內才更有權威。
不少記者都來到了大型強子對撞實驗基地。
他們紛紛要求對學者進行採訪,有的還希望能採訪到張碩。
這次張碩出面了。
採訪地點被安排在商業區外圍的一個空地,張碩面對一大堆攝像機鏡頭,說起了自己對於事故的看法,「新物理方向,任何實驗研究都可能有風險。」
「這是因為理論不足。」
「在任何一項實驗,都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有一些實驗數據不可控。」
「同樣的實驗、同樣的磁場、同樣的參數,有一些實驗數據浮動特別的大。」
「混亂力場實驗就有這種情況,我們發現混亂力場向強力的轉化不可控。」
「這也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之一。」
「必須要弄懂其底層的物理規律,底層的運行邏輯,才能去弄懂出現數據浮動的原因。」
「在那之前,任何新物理方向的實驗都要非常謹慎。」
張碩大致的說了幾句,解釋了新物理方向實驗存在風險的原因,後來又舉了一個居里夫人的例子。
在居里夫人的時代,人們並不知道放射性問題,也不知道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
一些從事放射性元素研究的科學家,比如,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長期研究放射性元素,身體受到放射性射線的研究影響,從而發生無法治癒的病變而死亡。
現在的新物理也一樣。
很多研究的底層原理還不知道,沒有對底層物理邏輯的理解,就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風險。
「我們當前進行的研究就與之相關,希望能在未來進行一部分的解密。」
「到時候,才能讓實驗變得安全……」
在新物理方向上,張碩是國際最權威的人物。
記者採訪的報導發布出去以後,國際也普遍了解了新物理研究存在風險的研究。
從事新物理方向實驗的研究人員,包括引力技術、低溫核聚變研究,也都變得非常的謹慎。
大型強子對撞實驗基地內,張碩就更加權威了,即便他長期都不在實驗基地,國際組的學者們也對他非常信服。
蒂斯戈-詹森也改變了態度。
他之前還對於方案被否定非常不滿,而現在則覺得否定才是最好的,否則實驗發生事故可就太嚴重了。
別說什麼個人的風險問題,因為他的團隊高度參與了方案制定,發生事故以後,肯定會有一大部分責任歸在他們的頭上。
那麼他個人的科學生涯,可以提前宣告結束了。
還好,張碩來了。
……
低溫核聚變的事故影響不到計劃好的混亂力場實驗。
實驗基地內,一切都按照計劃有序進行,參與實驗的人員也明顯變得更認真了。
每一次出現問題都是對其他人的提醒。
低溫核聚變研究都出現了事故,混亂力場實驗可是出現過兩次重大事故,實驗本身也存在強力轉化,內部有著直接的強烈反應,控制上更加不容易。
混亂力場實驗,每一次都可以說都伴隨著風險。
不過好多人也對安全有信心,一則是他們針對安全做了很多工作,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也可以第一時間做防護。
另外,實驗方案是張碩提出來的。
就像是於飛說的,他對張碩的信心比自己要充足的多,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覺,他們對張碩比自己有信心的多。
張碩團隊拿出的方案,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伴隨著實驗的臨近,實驗基地內也變得非常熱鬧。
大量的學者、團隊來到了基地。
基地內商業區的酒店都住滿了,有些人不得不接受拼房的情況,有些人決定住在分配的辦公室,還有些人則選擇住在距離基地二十公里的小鎮上。
這些學者團隊都只是參與後續實驗數據分析工作,實驗本身還是基地內部人員來做。
實驗當天,張碩也留在了基地里。
強子對撞機和基地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中心樓位置距離強子對撞機邊緣的加速器通道都有六公里左右,即便出現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基地內部相對還是安全的。
張碩能留在基地里,也感覺非常的輕鬆。
他是待在實驗監控室。
實驗監控室能看到幾個實驗間以及粒子加速器周邊小型實驗室的畫面。
張碩主要是看混亂力場實驗間相關的畫面。
實際上,實驗情況是什麼也看不到的,畫面最多能看出實驗進行的是否順利。
不過在實驗監控室,能直接看到好多實驗畫面,就會有一種參與到實驗中的感覺。
這種參與感還是很不錯的。
張碩站在一個大屏前,蒂斯戈-詹森就站在旁邊,時不時開口和張碩聊著實驗問題。
當聊起實驗原理,尤其是一些理論時,張碩發現蒂斯戈-詹森確實有一定的水平,而且個人對實驗的理解,對於底層理論的理解都非常深入。
他們也談起了混亂力場到強力轉化的數據波動問題。
「弱力影響。」
張碩直接說道,「我們的研究認為是弱力影響,導致出現了量子糾纏現象。」
「很多的量子糾纏,或許是自旋電子之間,又或者是玻色子之間,這種特殊性的量子糾纏,產生了一種擴大效應並影響到了強力轉化。」
「不過底層具體的機制還需要研究,我們需要弄懂量子糾纏和基礎力轉化之間的關聯……」
「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強力轉化,引力也會受到影響,但相對比較小……」
「也許是基礎力的情況不同,強力、弱力總是共同作用……」
好多人過來聽著張碩解釋原理,有些人還拿筆做記錄。
有人則問起了這次的實驗。
張碩說道,「我們的方案,目標是降低混亂力場到強力的轉化,基礎邏輯來說,就是降低量子糾纏的影響。」
「新的實驗、新的研究,誰也不清楚會有什麼結果,我只能說,希望能達到預期吧……」
他的話音帶著不確定。
蒂斯戈-詹森聽罷走到一邊對廖振宇感嘆道,「這次的實驗,張碩教授也不確定,看來風險真是很高,希望一切順利吧!」
廖振宇則表現的很輕鬆,他臉上露出好笑神色,道,「剛才我還有些擔心,聽到張院士這麼說,我就不擔心了。」
「為什麼?」蒂斯戈-詹森很不理解。
廖振宇道,「我們認識很多年了。」
「每一次做新的實驗,新的研究,他都這麼說,不確定、可能吧、也許吧,希望吧……」
「總之,就是不確定。」
「但每次實驗結果都符合預期,甚至,超出預期。」
「蒂斯戈,我記得你上說過『英雄也不總是正確』,放在張院士身上,把『不』去掉就很適合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