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鐵路1

  發行公債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煙臺港到濰縣的鐵路建設工程。

  煙臺港位於山東半島北側芝罘灣內,屬黃海,西臨渤海灣口,隔海與遼東半島相望。芝罘灣口朝東,為「u」形半開口式海灣,北部與東部有芝罘島和崆峒島拱持,形成天然屏障,港區南部以煙臺市區為依託。芝罘灣水深域闊,不凍不淤,是一天然良港。

  在煙臺港開埠的最初幾年,港口的貿易活動基本上在煙臺山西側及大廟(天后宮)海灘周圍進行,貨物裝卸異常艱苦。以大船進港卸貨為例,船舶進港後停泊在煙臺山西側水域,大船上的貨物卸到舢板上,再由舢板擺渡到岸邊,裝卸工人涉水將貨物扛到岸上,這種裝卸方式夏秋時節還可進行。冬季來臨北風肆虐,港內風大浪急,驚濤拍岸,裝卸生產根本無法進行。即便有風平浪靜時,裝卸工人也吃盡了苦頭,因要徒步涉水作業,冰冷的海水刺骨,工人們不得不縫製特製的皮褲(外塗桐油)作為禦寒工具。

  為改變港口設施落後的狀況,東海關稅務司漢南(英國人)提出要修建碼頭等設施,1865年總稅務司赫德(英國人)根據東海關的呈報,同清政府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議定,批准在煙臺山西側建造海關公署和碼頭等建築。僅有了碼頭,對於一個港口來說是很不完善的,沒有導航設施會給船舶航行帶來很多困難。在海關碼頭建成的當年(1866年),煙臺港第一座燈塔開始建造,1867年5月1日建成並開始使用。

  這座燈塔開始是以當時的海關稅務司盧遜的名字命名的,以後又稱煙臺燈塔,1905年煙臺山燈塔建成後,又改稱崆峒島燈塔。據記載,最初採用反射定光燈,燭光約1000支,在20里外可以清楚地看見它的燈光。燈塔和碼頭的建設雖然為海上航行和港口裝卸帶來一些便利,但它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港口的落後面貌,尤其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港口的防浪問題。

  煙臺港在甲午戰爭前,是山東省唯一的對外開放港口,是中國北方三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在環渤海地區處於三足鼎立的地位。加之煙臺港處於渤海以東的黃海南岸,是北方三港中唯一的不凍港,一向是南北沿海進行聯繫的重要樞紐。所以當時煙臺港的貿易地位是穩固的。但是,青島港於1898年被德國人宣布為「自由港」後,煙臺港的貿易地位開始發生動搖。

  由於煙臺港沒有防浪設施,海關碼頭只能停靠500噸級的船舶,大船根本無法靠泊碼頭,需停靠錨地進行過駁作業。每遇北風、偏北風,全港搖撼,船舶裝卸無法進行,經常要等上三四天的時間。當時輪船在港每天的費用約200至250元,對船主來說,既延誤船期,又加大費用。特別是遇上十幾條船舶同時停泊錨地的情況,因舢板不足,嚴重阻礙和延誤貨物裝卸。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煙臺港所處的山東半島均為丘陵地帶,與腹地之間的交通極為不便,貨物集疏運主要依靠牲口及笨重的車。牲口每天走100里路,各自馱200—300斤貨物,每天有成千匹牲口進出煙臺。每遇雨天山間坡陡路滑運輸更為艱難。到清朝末年煙臺主要有三條道路通往腹地:一條西去,經福山、蓬萊、黃縣、掖縣、濰縣到濟南;一條東去,經牟平、威海到達榮成;一條南去,經棲霞、萊陽、萊西到達即墨。


  膠濟鐵路建成後,原來在煙臺港進出口的貨物大部分改走青島港。以當時山東著名的傳統外貿貨物草製品為例,草製品的主要產地是以萊州;平度、昌邑為中心的山東中部地區。這些地方的草製品集中在沙河岸邊的沙河鎮,並在這裡進行貿易。沙河鎮距離萊州灣的輸出港——海滄口39.24公里。過去,草製品是從海滄口用船運到煙臺,再從煙臺港出口的。自膠濟鐵路建成後,這些草製品被吸引到濰縣或膠州,從鐵路運到青島港。牲口運輸和鐵路運輸的價格差別太大,每噸貨物從內地運到煙臺約白銀400兩,而鐵路則遠遠低於這個價格。

  1910年,青島港無論是貿易額還是吞吐量都遠遠超過了煙臺港,煙臺港從此失去了山東第一大港的桂冠。為確保煙臺港的貿易地位,改善港口設施和港口的疏運條件,煙臺的中外商界提出在煙臺建設鐵路和海壩的要求。

  1914年,煙臺海壩工程設計方案通過審批。這項由各國駐煙領事提出的改良煙臺港的方案,卻遭到美孚洋行的強烈反對。

  美孚洋行是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設在煙臺的經銷機構,是煙臺開埠後最早進入煙臺的西方石油企業經銷機構之一,其影響之大、控制煙臺及周邊地區石油市場之久,位居同類企業之首。當時美國人在北島設有一個石油貯存庫,他們非常需要一條專屬的運輸路線,將資源更加方便地運出去。其次,也方便為港內的來往船隻加油。而英國人的注意力更多則集中在自己的殖民地威海,在煙臺的首要任務,就是讓東海關保持更好更快發展,吸引更多的貿易船隻,所以修壩是英國人的不二選擇。

  當時,美孚公司手繪了山東鐵路修建計劃書,其中就有煙濰鐵路。但「路壩之爭」英國人勝出,美孚公司的計劃書只能束之高閣。

  在煙臺港建設海壩(防波堤)的倡議是煙臺西商會會長愛克夫,1900年向中外商界提出興建海壩,但這個倡議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響應。隨著青島港口貿易的長足發展和煙臺港在競爭中連連失利,煙臺港口狀況落後的矛盾迅速表面化,迫使人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1909年煙臺華商界開始籌議「煙濰鐵路」時,山東巡撫孫寶崎提出修建「海壩工程」,1910年1月東海關召集中外商界人士會議,協商建港籌款方法,議定抽收貨捐作為建港資金來源,上報清政府。此時,清政府已是搖搖欲墜,對煙臺海壩工程根本無心過問。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