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汝水之戰
第371章 汝水之戰
蕭鞅在等水位上漲,等雨季的到來,
劉絳圍困孤城洛陽,按部就班的做好攻城的準備。
只有李承嗣率軍猛攻平陽,打造了諸多的大型器械,全力以赴。
平陽城也終於是感受到了壓力,從李承嗣攻城也有一個月了,劉絳在這段時間裡把洛陽地區除了洛陽城之外的據點全部都拔除了。
但一個平陽城就是讓李承嗣無可奈何。
而東軍方面很快也開始攻城了,劉絳命李安上,桓修仁,曹文振,周達四個大將軍分別督領本部兵馬圍攻洛陽城。
不過很快,就步了李承嗣的後塵,同樣陷入了攻城困境。
東軍方面在開始圍攻洛陽之後,也發現了這城是真不好打。「「城樓二十二座,城牆高四丈五尺,厚達三丈,,護城河寬兩丈,深丈半,引入洛水活水,城中有三市一百零九坊,能容納百萬人居住。且城中目前兵力還有數萬人,糧食足夠支撐一年有餘。」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東軍在圍攻洛陽十餘日,晝夜不停,動用了早就在河北打造完畢的器械,由水路運送過來之後再就地組裝。
但即便是器械完善,雲梯衝車投石機等大型器械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洛陽城中守軍本還有還有數萬人,且抵抗也非常的頑強,東軍方面傷亡數目過大,不得不讓劉絳開始反思,自己的圍攻洛陽戰略是不是錯了?
劉絳不是沒見過這洛陽新城,這城他還住了好幾年,但真正開始攻城的時候,看著這十幾米高的城牆,還是成為了大軍不可逾越的峻岭。
於是劉絳暫緩了圍攻洛陽的軍事行動,讓各部撤下來開始修整,只不過圍城還是要繼續的,洛陽城邊都是東軍的營壘。
五月初,劉絳也接到了晉陽方面和中原方面的戰報。
首先是平陽城已經被圍攻兩個月,雖然還能堅持,但能堅持多久也不好說。
其次是中原方面,沈穆之攻下譙州,譙州刺史魏蘭因只能率軍撤往梁州,會同梁州刺史宋王李岱在雕陽一帶跟沈穆之對抗,同時青徐充三州兵力也趕到了雕陽,但面對沈穆之這個沙場宿將也只有自保之力,固守營壘不與之戰。
而劉濟安則率左翊衛和河北兵馬屯於穎川,懸弧城方面的戰事則放緩了,蕭鞅在嘗試強攻失敗之後,雙方進入了對時狀態。
金鏞城,劉絳的中軍所在,眾將雲集,一眾將領的士氣還是很高的,全都表示太尉一聲令下,咱們急看沖洛陽。
但劉絳卻沒說話,而是想著這個局勢。洛陽看這情況,絕對比平陽能撐得更久。
平陽陷落之後就是晉陽。
晉陽的守軍和糧草都很充足,還有大哥劉逢吉留守,料想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就算平陽失守了也得不償失。這就相當於洛陽的外圍全都被拿下一樣的。
交換是就沒意思了。
所以洛陽這邊的城池,沒必要繼續強攻,反而折損兵馬和士氣,那該如何破局呢?率車救援平陽,在平陽跟西軍進行決戰?
就在劉絳在猶豫和曙之間,從事中郎蘇逵道:「太尉,我有一法,可解平陽之圍。」
「蘇中郎直言。」
「洛陽已經是網中之魚,只不過一時半會還不好收網,不如洛陽這邊繼續圍城,派遣一上將率軍西去,攻打陝州,圍魏救趙..:」
劉絳聞言立即站起身來,來到地圖前面,看了一眼如今的局勢之後,當即道:「王昌。」
「末將在。」
「你領右翊衛,西出函谷,去攻陝州!記住,聲勢要大!」
劉絳當即作出了決斷,然後轉頭笑道:「蘇中郎真是我的陳平啊。」
左翊衛大將軍王昌當即率本部三萬步騎,在第二天就拔營西進。
一路疾行,只用了三日就出了函谷關直奔陝州。
陝州位於函道中,過了陝州就是潼關,關中的東大門。
此時的函谷關的作用已經被極大的降低了,無法承擔守衛關中的重任,潼關就是最後的防線。
而陝州則是東西的交通要衝,其治下還有常平倉,也是對關中糧草的極大補充。
因此陝州告急的消息讓達到平陽戰場的時候,李承嗣就不得不退兵了。
關中是根本,此時關中的大軍都被他抽調過來打平陽,一旦陝州有失,那就剩下潼關了。
且潼關留守兵力也並不充足。
潼關雖然是天險,但有個問題是,只有大量的兵力才能完全的發揮出潼關作為天險的作用。因此李承嗣不得不迅速回援。
西朝的陝州刺史也是李承嗣的兄弟,名叫李承贊,是李峻庶出兒子,跟隨兄長起兵入長安,李承嗣稱帝之後封其為鄭王,陝州刺史,征東大將軍。
坐鎮陝縣。
只能說李家兄弟,或多或少都遺傳了李峻的優良基因,李承贊雖然名聲不顯,年紀也只有二十出頭,但面對王昌率領大軍前來也是沉著應對,直接放棄了常平倉,全力防守陝縣。
在陝縣堅守了二十日,拖到了李承嗣率大軍前來解圍。
王昌這邊見到李承嗣親率大軍前來,也知道自己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了,於是徐徐後撤。
李承嗣這邊則率領大軍在陝縣休整,準備出兵向西,解洛陽之圍。
時間也進入了五月,雨水逐漸增多。
中原戰場,蕭命其弟蕭戈率三萬人向西,移師汝水上游紮營。
南軍這一舉動,李葵立馬就明白了蕭鞅要幹什麼。這動作太明顯了。
李葵立刻移營,率軍退往汝水北岸駐紮。
蕭鞅則乘勢進兵,圍困懸弧,並且直接引汝水把懸弧的城外用水圍了起來,
懸弧直接被南軍用水隔絕了,站在城頭上往下望,一邊澤國。
而劉濟安在接到李葵的傳信之後,率軍從穎川南下,進攻蕭戈所部。
劉濟安親臨陣前,諸軍鼓譟而進,一日攻克其七座營壘,斬殺南軍折衝郎將三人,蕭戈不能抵擋,只能從汝水上游撤回,與蕭鞅合兵一處。
東軍奪回了汝水上游的控制權,西軍不能引水來,懸弧城外的水很快退去。
但城外的地成片的泥濘不堪,蕭鞅的目的也算是達成了,對南軍來說,東軍的騎兵沒法逞凶了。
於是開始進攻懸弧城,蕭鞅自率十萬大軍抵禦援兵,令蕭文選督率眾軍攻城。
東軍無法出動騎兵,於是全軍換上草鞋出戰,渡過汝水與蕭鞅會戰。
雙方連續交戰數日,戰事就如他們腳下的泥地一樣,讓雙方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而懸弧城也遲遲未能攻下,戰事進入焦灼狀態。南軍因此士氣衰減,上下皆有退卻之心,蕭鞅只能暫緩攻勢,讓隊伍輪番休整。
懸弧也得到了喘息之機,甚至整個中原戰場上的東軍將士,也都能喘口氣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