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徐徐開幕
第366章 徐徐開幕
李煦亡故之後,尚書令自然是劉絳接任劉絳親信衛仲升也正式拜相,從冀州刺史任職中書令,兵部尚書韓智略轉拜右御衛大將軍,右御衛大將軍王昌接替其兄長晉國公韓智積的右翊衛大將軍,而韓智積也再次回到中樞,擔任尚書右僕射。
荀湯轉任尚書左僕射。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韓智積之所以再度拜相,是代表著淮州勛貴群體。
之前這個角色是李煦,他既是淮州勛貴群體的代表,也是宗室代表。所以才能牽制劉絳。
而韓智積身為作為劉絳的親家,其立場也是毋庸置疑的,又能代表淮州勛貴。
太皇太后荀氏也也是沒有任何話說。
其實李煦死了之後,荀太皇太后也就明白了眼下的局勢,如果說之前李煦是因為自身的資歷,威望,還有情分上,能壓劉絳一頭。
現在朝中再也沒有這樣一個人了。
太祖皇帝的十八個元從功臣之中,東朝只剩下兩個。
一個劉絳,另一個是早就退休榮養的蔡國公莊輔莊輔本來就是降將出身,又早早致仕,現在基本上已經淡出朝堂了。
不過劉絳考慮到眼下的局勢和目前朝中的情況,還是讓莊輔擔任了司徒的虛職,成為三公之一。
韓智積拜司空,荀湯拜太傅。
劉繹自己的太尉沒動,但是加了丞相。
原來的丞相,也就是太祖皇帝親兄弟,晉王李如怠成為了太師,名義上的百官之首。
這些對於皇帝李權來說,也根本不是出自他的本意,而他只需要蓋印就完事了。
名單都是中書省直接擬定好的。
因為兄長故去,衛王李葵也從許昌回到了鄴城,一是為了祭拜兄長,同時也是劉絳招他回來商議軍務。
尚書省的大堂,宰相,大將軍,六部尚書,以及御史大夫等大臣齊聚,基本上相當於朝會了。
不同的是,這裡沒有皇帝。也不是在朝堂。
坐在主位當然是太尉、丞相、尚書令、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河東河北道大行台、并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上柱國、彭城王劉絳。
衛王李葵先是說了自前河南道大行台所收集的情報,江東方面又繼續擴充了兵馬,北伐的總兵力可能多達三十萬人,隨後表示如果是二十萬大軍北伐,那戰場可能就在汝南一帶,如果是蕭鞅親率三十萬大軍前來,自己只能保證守住穎許,許昌以南的地區他的兵力不夠。
劉絳一聽三十萬這個數字,有些疑惑,這蕭這是準備梭哈?江東和兩淮倒是能弄出三十萬大軍來,但也算是窮兵武了。早前不是說二十萬人?額外又徵召了新軍這是對中原志在必得了?
這樣來看,東線的中原戰場壓力確實是很大啊。憑藉中原河北的軍力,應付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
隨後他看了一眼新任的御史大夫崔肅,崔肅心領神會的講明了一下西線的情況,基本上可以確定關中準備從河東出兵北上。
自的也很明確,北上攻打平陽,打通通往晉陽的路線。
晉陽的戰略地位自不必贅述,當下也就是代表著東朝要面對西南兩路兵馬的圍攻夾擊壓力很大。
整個東朝的兵力有十二衛二十六萬人,加上各州郡轄下兵馬八九萬人。
這次要面對的是兩個方向將近六十萬的兵力。
基本上是在三個戰場上展開的。
也就是李承嗣、李衡率領的關中河東方面軍,這部分大概二十萬的兵力。
李承信率領的洛陽方面軍,不足十萬,但也有七八萬人。
還有蕭鞅率領的江東軍團,三十萬人。
三分天下的局勢下,各方能組織起如此數量的軍隊,這一多半還是弘業天子的功勞。
如果不是他在位時期的瘋狂聚斂,讓一些戰略要地堆滿了糧食和軍械甲胃,各方想要弄出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幾平難以實現。
甚至每次出兵的間隔都不會這麼短。
從弘業六年開始,到乾祐三年,東西兩方基本上連年征戰。
這在以前基本上不可想像。因為要考慮出兵之後的料草消耗問題。
而有了弘業皇帝打的根基,東西兩邊都是打完了這一仗,休整之後接著打下一仗。
有幾個大糧倉的支持,就不用後勤補給跟不上。
至於南梁,江東本就是富庶之地,糧草也不難籌集。
這就讓戰爭在這幾年成了時代主流,各方不想耗下去,都想一口氣打死對方。
儘快結束戰亂,一統天下。
夜長夢多。拖久了變數也就更多了。
而劉絳這次的想法,與大多數人想的不太一樣。
多數人認為,河內這邊,採取守勢就好了,不讓李承信率軍過河,就算少了河橋月也無所謂。
把重心放在其他兩條線上。
還有的人認為中原直接放棄就好了,直接讓江東軍隊去洛陽跟西虜碰面去,他們自然會打起來。然後咱們鄴城方面坐收漁翁之利。
這兩種作戰的思路,都有道理。
充分的考慮了目前東朝被夾擊的趨勢。
但是劉絳卻堅持,「出兵洛陽!」
理由很簡單,咱們是天下正統,豈能放任叛軍遙凶?
東都洛陽被西賊占據數年了,都不能祭祀太祖和太宗的陵寢,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當然只是一個口號。
真正的理由是,劉絳需要洛口倉。
黎陽倉的存糧,堅持不了多久了。
郵城雖然坐落在華北平原上,按理說不應該缺糧,但戰亂剛剛恢復,當初為了安定地方還給了減免糧稅的政策。
加上中原也是剛拿回來不久,也需要糧食來安定人心。
郵城本身因為跟著朝堂北遷的還有當初的洛陽的人口,這樣算下來,一個黎陽倉就不夠用了。
就算暫時有糧食,也得往長遠想。
所以劉絳要出兵洛陽,其實本質上就一個原因,糧食。
掌回洛口倉,就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了。
至於洛陽的政治象徵,那都是附加因素,不是主因。
劉絳既然做了決定,也就意味著這將作為東朝的決策了。
出兵洛陽,中原和普州兩線則採取守勢。
劉絳也直接給李葵選定了戰場,懸弧。懸弧位於汝水之南,因城北汝水彎曲如垂弧,
故得名懸弧。
是汝穎之間的重鎮,之前一直是北趙豫州的治所,作為跟壽春對抗的前沿。
同時還給李葵增兵了,命左武衛大將軍趙王段屈直率領本部兩萬人協同李葵作戰。
懸弧就是段屈直和他父親,已故太保段遷士當年的鎮守舊地。
段屈直對懸弧那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也是讓他參與此戰。而左武衛也是擁有大量的騎兵,補充中原各州軍隊之中騎兵不多的短板。
當然,江東軍隊的騎兵就更少了。
劉絳做了自己認為極為妥善的安排,然後在二月前往河內。
乾祐三年的三方大戰,徐徐拉開惟幕。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