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暮漢昭唐> 第三百一十九章 劉漢亡,禪陳袁

第三百一十九章 劉漢亡,禪陳袁

  第380章 劉漢亡,禪陳袁

  建興二年,四月。

  豫、益、揚、荊四州皆報祥瑞,豫州汝南見黃龍,現於天空五日方消;益州蜀郡出玉璽,由江龍擲於船上;荊州漢水出玉冊,冊曰:『代漢者,當塗高也』;荊州豫章出嘉禾,米如豆大。

  十一日,劉協夢高祖劉邦,高祖降罪責劉協,言周室八百載,劉漢興業四百,今天下崩亂,當仿聖人禪讓,以興統天下。

  十二日,劉協告祠高廟,下詔禪讓,使御史大夫郗慮節奉璽綬詔冊,禪讓於袁術。袁術泣而不受,上疏謙讓。

  十三日,劉協二次詔書袁術,言「代漢者,當塗高也』,塗高是謂為袁,請袁術受天子位。袁術閉門不受,上疏言已無功。

  十四日,劉協三次詔書於袁術,言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今漢室火德衰微,當由土德繼之。故今願效堯禪位於舜之事,將天子位讓於袁術。袁術愧而不受,言賊寇洶洶,未能代漢平之。

  十五日,劉協四下詔書,細數袁術功績,如興兵伐董,迎天子於邑,奉天子於南陽。代漢降劉璋,驅江左賊寇,掃荊表之豪帥,是為大功於漢。袁術難以推辭,遂受詔接位。

  同日,築壇於小長安。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二十四日,劉協、袁術率文武百官至小長安,行禪讓大位之禮。

  圓壇高築,階列三層。

  甲士持戟,依仗鮮明,旌旗獵獵。壇下將土列陣,萬頭攢動。

  文武百官簇擁袁術至壇前,於是禮樂奏響,樂聲洪亮,威嚴響亮!

  袁術徐步登壇,眾人高呼而應,

  劉協手捧玉璽,木呆呆拾階而上,黃忠披暗甲於左右看護。

  劉協望著階上袁術,呆愣的神情忽有變化,謂黃忠說道:「高祖斬白蛇起義,興漢四百年,卿久食漢祿,怎為賊人作惡!」

  見劉協妄想忽悠自己,黃忠冷笑說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亡,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前有商、周,今漢室相傳四百餘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陛下禪讓之後,將食陳祿。若陛下有膽氣,望今後莫要食陳祿,而能絕食盡忠!」

  陳國,西周在淮陽所冊封諸侯國,開國君王為舜裔滿。而袁術認為袁氏久居陳國故土,為陳國血脈子孫,上可追溯至舜,於是袁術便以「陳』為國號,而非以楚為國號。

  被黃忠一椰輸,劉協不能言語,唯有默默上階。

  至壇上時,袁術已是恭候劉協,見到劉協上位,微微行禮,說道:「勞劉君為朕奉璽!」


  見袁術自稱朕,劉協幽聲說道:「高祖平秦滅楚,繼周室開漢業,世統相傳四百。卿及祖上受漢恩百年,今朕無有過失,卿能否再議禪讓。」

  袁術皮笑肉不笑,說道:「今為吉日,望劉君莫要自誤。若是遲疑執,莫怪朕無禮!」

  聞言,劉協唉聲嘆氣,遂將手中玉璽交於袁術,繼而是頭上的冕冠,

  受禮之餘,侍從持詔而出,宣讀道:「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

  群雄亂逆,宇內顛覆。賴楚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海。惟清江漢,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護義,封九服實受其賜。今秉承陳運,土德代漢,命有終數。——-遂禪於楚王。」

  從者敲鐘擊馨,清脆的聲音響徹壇下。

  禮成之時,袁術頭戴冕冠,受劉協天子之禮。而眾者見袁術已為皇帝,皆高呼萬歲。

  慶賀聲之後,袁術微抬手臂,氣沉丹田,說道:「傳朕旨意,大救天下,改建興為建仲,國以『陳』為號。追諡先君為高祖皇帝,立宗廟於汝南。南陽郡升為南陽尹,依詔冊封百官。」

  「遵命!」

  「周尚、郗慮、台崇上前聽封!」

  「萬歲!」

  「封周尚為司徒,都慮為司空,台崇為太尉,餘下之臣一一皆有封賞,各聽詔書冊封。」袁術說道。

  「拜謝陛下!」

  「萬歲!」

  蔡瑁作揖跪拜而進,拱手說道:「啟奏陛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漢帝已禪位於天下,理宜退就藩土,瑁求降詔令,安置劉氏於國。」

  「善!」

  袁術神情不變,說道:「漢室雖亡,但漢德猶在。昔周滅商,封舜子就國。今陳代漢室,封劉氏於江夏,號以公爵,享食邑萬戶,出入如帝王,不可苛待之。」

  見袁術如此厚待自己,劉協頓時心生感激,即首說道:「謝陛下恩德,孤終身莫不敢忘!」

  很快,劉協在侍從的扶下,珊下台離去。

  人群中,漢室舊臣見劉協模樣,忍不住暗中垂淚,或是心感悲傷,延續四百年的漢室,今終是走向滅亡。

  見壇下眾人之表現,袁術授須而笑,謂身側的閻象,笑道:「古聖人賢君禪讓之故事,朕今日知矣!」

  閻象苦笑連連,對袁術今時戲謔之語,不知如何回應,

  環視壇下眾人,袁朮忽想起孫堅,問道:「今孫堅到哪了?」

  「稟陛下,孫堅行至魚復時,得患疾病,恐傳染於陛下,遂留於魚復休養。」閻象說道。


  「稱病休養!」

  袁術授須而思,說道:「讓使持大將軍印於孫堅,讓他速至宛城,言朕許久未見,頗是想念。」

  「諾!」

  「陛下,需焚告天地、社稷,以明正統了!」左右提醒道。

  「善!」

  在眾人歡呼聲下,袁術向蒼天祭拜,以求得到上天之庇護。

  且不說袁術篡漢建國後,忙於冊封官職。為了讓眾人臣服,遣使於張虞、袁紹,試圖讓二人止戈,並冊封張虞為趙王,袁紹為魏王。並且為了讓曹操、陶商、劉備、呂布等諸侯歸降,一律冊封為公,手筆不可謂不大。

  幾日之後,生病在魚復休養的孫堅,見到了袁術所遣的使者黃桓。

  黃桓見孫堅精神抖擻,未有生病跡象,心中頓時生疑,然為了履行任務,先行問好,

  說道:「稟將軍,二十四日時,漢帝禪讓於陛下,今陛下登基稱帝,開國以「陳」為號。

  陛下念將軍之功,特拜將軍為大將軍。」

  說著,黃桓先行取出書信,交於孫堅,說道:「陛下親筆之信,將軍可先一覽!」

  孫堅瀏覽書信,戲謔說道:「我本以袁君會以楚為國號,不料卻以「陳」為號,今陳國倒比楚國順口,僅是應無楚八百年之壽。」

  黃桓神情驚變,說道:「公為大將軍,今怎能取笑社稷。」

  聞言,孫堅臉色沉了下來,呵斥說道:「社稷在劉氏,而不在袁氏。袁術及祖上四世享食漢祿百餘年,而今卻篡漢自立,其行與王莽何異!」

  「啊!」

  黃桓神情震驚,沒想到作為袁術心腹的孫堅,今居然咒罵袁術。

  「公貴為大將軍,今怎說此胡語!」

  「啪!」

  孫堅重拍案幾,沉聲說道:「休得胡言,我為漢之益州牧,而非陳之大將軍。袁術篡逆登基,謀害陛下及皇親,是謂人神共憤。」

  孫堅忽然反袁的態度,讓黃桓差點沒反應過來。今面對孫堅大逆不道之言,黃桓擦了擦頭上的汗水,不知如何作答。

  遲疑了半響,黃桓責問道:「公聲討陛下,莫非欲反?」

  「公莫忘你為袁氏故吏,今反叛陛下則眾將背之。況公家眷老小在宛城,今欲舍家眷乎?」

  「哈哈!」

  孫堅大笑起身,反問道:「那袁君為劉氏故吏,今怎背劉氏而自立呢?」

  「袁術為我故主不假,然我亦為漢室之臣。今袁術背棄漢室,則我將為漢室而討賊,


  持奉大義而討賊,試問何謂反乎?」

  說著,孫堅語氣凜冽,呵斥說道:「今反叛之人非我孫堅,而實為袁術匹夫。我將率兵馬討袁,以為漢室復仇。」

  孫堅為了反袁,已是籌備多時。他在魚復稱病不往宛城之時,便早已讓人趁禪讓大禮時,將家眷從宛城接了出來。今無後顧之憂,孫堅豈會畏懼袁術,故不如當著使者的面,

  豎起他為漢反袁的旗幟。

  黃桓言語為之一塞,見周圍甲士虎視,後背頓時發涼,今時方明白相比孫堅反叛,更重要是他有性命之憂。

  「公今欲殺我乎?」黃桓顫聲問道。

  「殺你?」

  孫堅搖了搖頭,將早有備好的書信交於黃桓,笑道:「君既來魚復,不好空手而歸,

  勞君為我代傳書信於袁公。」

  「書信!」

  黃桓瞧著手中的幣帛,臉上露出擔憂之色,生怕孫堅在裡面寫了不好東西,袁術看了之後會連累自己。

  似乎看出使者的心思,孫堅笑了笑,說道:「信中非辱罵之言,而是敘述舊事之信,

  君安心上呈。」

  「多謝將軍!」

  生怕孫堅反悔,黃桓匆匆而走。

  待黃桓離開之後,孫靜按劍入堂,拱手說道:「稟兄長,弟已命千人駐守秭歸,封鎖大江上下。」

  「善!」

  孫堅說道:「秭歸、白帝、魚復為巴蜀咽喉,今沿江重鎮勞幼台固守。另向荊州諸郡分發討袁文,看能否有人響應。」

  孫靜沉吟說道:「我聞曹操縱橫淮南,劉備割據交嶺,此二人皆視袁術為仇寇。兄長既奉大義而討袁,何不如遣使聯絡曹、劉,看能否得二人呼應。」

  「幼台之言有理!」

  孫堅步而思,說道:「我起兵反袁,占據巴蜀,袁術將會震怒。其地跨三州,民眾百萬,將士十餘萬,我軍不可力敵之。故如能讓曹操、劉備二人應和,則能分袁術之重兵。」

  「況巴蜀初降,人心不穩,今我反袁,恐劉氏餘孽作亂。有曹操、劉備二人牽制袁術,我將能安撫巴蜀人心。」

  孫靜說道:「巴蜀多俊傑,兄長欲治巴蜀,非仰仗土人不可。昔劉焉崇東州而抑土人,兄長需引以為鑑。」

  「善!」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