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接下來的發展重心放在國內,因此改年號為開元初年。
按照金茂的想法,不如直接去掉改用一個類似公元的方式去記年號,方便又快捷。
只不過,全民普及有些困難,下面的人還沒懂數字記錄時間,這需要一個過程。
開元初年,三月。
自從上次頒布反貪新政,結果只查出小貓兩三隻。
實際情況則是北方受災嚴重,才導致用糧之多超出預期。
好在金茂並未吝嗇儲備糧,使得這個寒冬凍死餓死者少了九成以上。
當金茂將此事昭告天下,百姓們納稅熱情高漲。
誰說得准,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家遭災了呢?
sto9.𝙘𝙤𝙢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只要有國家兜底,多交點糧都不算什麼問題。
然而,金茂並不想因此而多徵稅,提議為這件事開大朝會。
「諸位愛卿。」
金茂身穿皇帝袞服,傳達自身意圖道:「百姓才剛得幾年和平日子,朕不欲增加負擔於他們之上。此次賑災雖成效顯著,但亦暴露出我朝糧食儲備體系之不足。朕以為,與其增稅於民,不如從根本上增強國家之糧食自給能力。」
朝堂之上,群臣聞言皆是一凜,紛紛凝神傾聽。
「朕欲推行兩項舉措,」金茂目光如炬,繼續說道,「一是鼓勵農耕,擴大耕地面積,引入先進農耕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二是加強水利建設,興修灌溉系統,以防旱澇之災,確保農田豐收。這兩項工程浩大,需舉國之力,然其長遠之利,足以惠及子孫萬代。」
司徒戲志才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高瞻遠矚,此策實乃治國安邦之良方。只是,資金與人力如何調配,還需細緻規劃。」
金茂點頭,示意戲志才繼續。
「臣建議,設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農耕技術與水利工程的研發與實施。同時,可招募民間工匠與農夫參與建設,既解決了就業,又促進了工程進展。至於監督與管理,則可設立專門機構,確保資金與人力使用得當。」
金茂聽後,頗為滿意,道:「司徒所言極是,便依此計行事。此外,朕還要提醒大家,此事關乎國計民生,務必增強民心,共築國家之基石。」
軍機大臣諸葛亮出列道:「陛下,此事重大,須有專人負責方可監督到位,臣提議選賢舉能,讓一位德高望重者主持此事!」
金茂點頭讚許,目光掃視朝堂,沉吟片刻後道:「諸葛大人所言甚是,人選需得既懂農事,又有威望,能服眾心。朕意已決,任命工部侍郎華歆為此次農耕技術與水利工程總督,全權負責項目的規劃、實施與監督。華歆大人素有實幹之名,且在民間聲譽頗佳,定能不負朕之厚望。」
華歆聞訊,連忙出班跪謝:「臣華歆領旨謝恩,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與朝廷重託,確保農耕技術與水利工程順利推進,造福百姓,強我國本。」
金茂頷首,目光中透露出期許:「好,有華歆大人在,朕心甚慰。諸位愛卿,此事雖已有專人督管,但朕希望各部能通力合作,無論是戶部調配資金,還是吏部選拔人材,乃至兵部在必要時提供協助,皆需緊密配合,共同推進此利國利民之大計。」
諸葛亮出聲反對道:「陛下不可!華歆年輕資歷淺,臣以為不足以擔當重任。」
這時,禮部尚書張昭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此舉實乃高瞻遠矚。臣定當與教育部門緊密協作,確保『農耕水利學院』早日落成,選拔良師,編纂教材,為國家培育出一批批精通農耕水利的棟樑之才。」
戶部侍郎李嚴亦出列道:「臣願全力支持華歆大人之工作,確保所需資金及時到位,無有匱乏,以助農耕技術與水利工程順利施行,不負陛下厚望。」
吏部郎中趙高亦表態道:「吏部自當精心選拔,不拘一格降人才,無論是熟悉農耕的田間老農,還是精通水利的工匠技師,只要有所長,皆願為國效力者,吏部必當量才錄用,以助此大業。」
兵部侍郎馬超亦上前道:「雖兵部主要職責在於守護邊疆,保衛社稷,但若農耕水利之事確有需要,兵部亦願調撥人手,協助運輸物料,或是在緊急時刻提供安全保障,確保項目無憂。」
金茂聽後,龍顏大悅,笑道:「好,有諸位愛卿齊心協力,朕堅信我朝農耕水利之事定能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國庫豐盈,國力昌盛指日可待。今日朝議至此,望諸位愛卿回去後各司其職,不負朕之期望。」
眾臣齊聲應和,紛紛退下,朝堂之上,一片和諧共進之景,仿佛預示著大好的未來正在徐徐展開。
眾臣齊聲應諾,朝堂之上,一片振奮之態。金茂見狀,心中滿意,繼續道:「再者,朕決定設立『農耕水利學院』,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為未來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事交由禮部與教育部門共同籌辦,務必使其成為我朝培養農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的搖籃。」
禮部尚書趙恆聞言,立即上前一步,恭敬領命:「臣趙恆領旨,定當竭力配合教育部門,精選師資,完善課程,確保農耕水利學院能成為國之棟樑的搖籃,不負陛下厚望。」
教育部門主管李昱也隨即出列,神色堅定:「臣李昱遵旨,將全力投入到學院的規劃與建設中,力求在教學內容與實踐操作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實戰經驗的農業精英。」
金茂點頭讚許,目光掃過在場每一位大臣,語氣中帶著幾分激勵:「此外,朕亦有意加強海外貿易,拓寬絲綢之路,引入異域物產,促進文化交融,增強國力。此事需戶部、工部及外交部緊密合作,制定出詳盡的策略,既要保障商貿安全,又要最大化利益。」
戶部侍郎孫浩即刻回應:「臣孫浩明白,將立即著手調研各國市場需求,調整關稅政策,為海外貿易開闢綠色通道,確保國庫收入持續增長。」
工部侍郎周宇緊隨其後,信心滿滿:「臣周宇定不負所托,將組織工匠研發新型船隻,提升航海技術,確保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外交部尚書王瑾亦表態:「臣王瑾將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外交聯繫,爭取簽訂更多互惠協議,保護我國商隊在外安全,同時推廣我朝文化,增進友誼。」
金茂見眾臣皆已明確職責,心中甚是欣慰,他緩緩起身,龍袍加身,威嚴中不失慈和:「朕深知,國之強盛,非一日之功,需爾等齊心協力,共謀發展。望諸位愛卿不負朕心,共築我大好河山,開創萬世基業!」
朝堂之上,再次響起整齊劃一的應答聲,每一位大臣的眼中都閃爍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念,整個國家仿佛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所充盈,正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大步邁進。
隨後,金茂轉向身旁的太監總管,輕聲吩咐道:「傳令下去,即刻籌備『絲綢之路文化節』,邀請各國使節參與,展示我國絲綢、瓷器、茶葉等瑰寶,同時也要積極引進異域文化,讓百姓得以領略世界的多彩多姿,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太監總管領命而去,步伐匆匆,顯然對即將展開的文化盛事充滿期待。金茂又望向戶部尚書,語重心長地說:「愛卿,務必確保商路暢通無阻,對於沿途的盜匪與不安定因素,要堅決予以清除,為我朝商隊保駕護航。同時,增設驛站,方便行人休憩,傳遞信息,使我朝與各國的聯繫更加緊密。」
戶部尚書聞言,立即跪拜領旨,心中暗自思量如何高效執行,確保每一分資源都能用在刀刃上,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
金茂的目光最後落在禮部尚書的身上,語氣中帶著幾分期許:「禮部,則需精心籌備外交禮儀,既要展現我大國的風範,又要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使每一次交往都能成為加深友誼的橋樑。此外,選派才學兼備之士出使各國,帶去朕的問候與和平的意願,帶回他們的智慧與經驗。」
禮部尚書聽後,心中涌動著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不僅是外交的重任,更是文化交流的先鋒。他鄭重承諾,定不負聖望,讓每一次出使都成為兩國人民心靈相通的契機。
隨著一道道旨意的下達,整個朝堂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推動,每位大臣都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共同繪製著一幅幅繁榮昌盛、文化交融的壯麗畫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的未來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緩緩展開。
而在這股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禮部尚書尤為注重細節,他深知每一次交往的細微之處都可能成為兩國友誼的基石。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使者團隊,成員中既有博學多才的學者,也有擅長藝術的工匠,還有精通各種技藝的民間高手,力求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本國的文化魅力。
他們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從珍貴的絲綢錦緞到精美的瓷器,從描繪山川美景的畫卷到記錄歷史智慧的典籍,每一件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友好交往的誠摯期盼。在出使的路上,使者們不僅傳遞著和平的信息,還沿途記錄下所見所聞,準備將這些異國風情帶回國內,進一步豐富國家的文化寶庫。
與此同時,禮部尚書還積極推動兩國間的學術交流與民間往來,鼓勵學者互訪、學生留學,以及商人之間的貿易合作,力求在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搭建起一座座堅實的友誼之橋。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孕育出獨特的文化融合現象,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言歸正傳。
面對諸葛亮的反對,金茂疑惑道:「孔明有何推薦?」
諸葛亮毛遂自薦道:「臣願當擔此次糧食局重任!」
這時,龐統跳出來反對道:「陛下,若是連諸葛孔明都能勝任,臣斗膽自薦!」
很快一個個大臣全都跳出來毛遂自薦。
「肅靜!」金茂制止了鬧劇。
「既然諸位都有意願,那麼就每人交一篇策論上來,誰寫得好,這個局長就交給誰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間安靜下來,大臣們面面相覷,隨即各自心中盤算開來。他們明白,這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考驗,更是關乎家族榮耀與朝中地位的一次較量。於是,在接下來的幾日裡,不論是擅長文治的儒臣,還是精通實務的能吏,皆閉門謝客,嘔心瀝血地撰寫策論,力求在字裡行間展現出自己對糧食管理獨到的見解與創新的方案。
諸葛亮回到府中,夜深人靜之時,他研墨鋪紙,筆下生風,不僅分析了當前糧食儲備的現狀,還提出了「屯田制」與「水利興修」並舉的策略,旨在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同時促進農業發展,增強國力。他的策論深入淺出,既有宏觀的戰略眼光,又不乏細緻入微的操作方案,字裡行間透露出他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
龐統亦不甘示弱,他則從市場調節與物流優化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套「糧食流通網」的構想,旨在通過改進運輸系統,減少損耗,並利用市場機制調節供需,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龐統的策論充滿了經濟思維與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展現了他作為智者的敏銳洞察與務實精神。
數日之後,一篇篇飽含心血與智慧的策論呈於金茂案前。他逐一審閱,每篇策論都各有千秋,讓他難以抉擇。最終,金茂決定召集朝中重臣,公開討論這些策論,讓群臣各抒己見,共同評估哪一份方案最為可行且利於國家長遠發展。
這場討論不僅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對文化融合現象的又一次生動體現——不同的思想、策略在此交匯,相互借鑑,共同進步,為金茂的決策提供了豐富的參考。最終,金茂綜合考量,選取了一個融合了諸葛亮與龐統等人精華的綜合性方案,並任命諸葛亮為糧食局首任局長,同時成立專項小組,吸納多位大臣的智慧,共同推進這一關乎民生大計的改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