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洛陽。
金茂收到趙雲來信,得知北方鬧寒災,可他實在抽不出身來。
因為不止東北鬧寒災,西北也鬧寒災,或者說黃河以北都鬧得比較凶。
目前金茂已經抽調大半資源,要是還有問題,就得動用戰備了。
這天,御史大夫步騭進言:「陛下,如此龐大的物資,怎麼會不夠,河北之民不過兩千萬,卻用了足夠四千萬人口所用物資。」
「臣懷疑其中有人貪墨!」
金茂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如炬地望向步騭,沉聲道:「步愛卿此言可有確鑿證據?若無憑無據,此等言論恐會動搖民心,更會讓真正為國出力之人寒心。」
𝘀𝘁𝗼𝟵.𝗰𝗼𝗺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步騭見狀,連忙躬身行禮,神色肅穆:「陛下明鑑,臣雖無直接證據,但帳目核查之中確有諸多疑點,多處物資流向不明,加之民間流傳著關於某些官員藉機中飽私囊的流言,臣以為,此事不得不防,不得不查。」
金茂點了點頭,心中雖有怒火,卻也明白此刻穩定大局更為重要,他緩緩道:「好,朕即刻下令,成立專案組,由你御史台牽頭,聯合刑部、戶部共同徹查此事。務必做到公正公開,既要找出貪腐之徒,也絕不能冤枉一個清官。」
「另外,傳令下去,增派御史巡視各地,確保救災物資能夠準確無誤地發放到百姓手中,同時,開啟民間舉報通道,鼓勵百姓監督,一旦發現貪腐行為,嚴懲不貸!」
步騭聞言,心中一凜,隨即恭敬答道:「臣遵旨,定不負陛下厚望,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確保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金茂揮了揮手,示意步騭退下,自己則繼續埋首於案牘之中,心中暗自思量:這寒災之事,看似天災,實則也是對朝廷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若不能妥善處理,恐將引發更大的危機。
想到此處,他更覺肩上的擔子沉重,但身為帝王,他深知自己不能退縮,必須迎難而上,方能保得這天下太平,百姓安樂。
「沒想到新漢建朝不到十年,卻滋生腐敗!」
金茂感概道:「那些貪墨賑災銀兩的官員,簡直是國之蛀蟲,民之仇讎!朕定要親自過問,嚴懲不貸,絕不能讓他們壞了朕的江山社稷,涼了百姓的心。」
他站起身,緩緩踱步至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涌動著複雜的情緒。這不僅僅是對腐敗的痛恨,更是對如何構建一個清明政治環境的深思。金茂意識到,單靠嚴懲並不能根治問題,必須從制度上著手,加強監督,提升官員的道德修養,讓清廉成為每一位官員的自覺追求。
「傳令下去,」金茂沉聲道,「召集各部尚書及御史台官員,明日一早於朝堂之上共商對策,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寒災,更要藉此機會,徹底清查吏治,建立更為完善的監察體系,確保此類事件不再重演。」
夜已深,金茂卻依舊難以入眠,他心中明白,這一場戰鬥,不僅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作為帝王智慧與決心的試煉。他必須以身作則,引領這個國家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讓百姓真正感受到新漢帶來的福祉與希望。
次日清晨,金茂早早便穿戴整齊,步入金碧輝煌的朝堂,目光堅定而有力。他深知,今日的決定,將影響深遠,而他,已準備好迎接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挑戰。
司徒戲志才出列,官吏升遷之事本就是司徒本質,下面出現貪腐,他難辭其咎。
「陛下,臣乞骸骨。」
金茂聞言,眉頭微蹙,目光中卻不含絲毫責備之意,反透出一抹深思。他緩緩走下龍椅,步至司徒戲志才面前,親手扶起這位年邁的重臣。「司徒大人,國之棟樑,豈能因一時之失而輕言離去?腐敗之瘤,非一日形成,亦非一人之過。朕要的,是與你等共謀良策,根除病灶,而非簡單的責任推委。」
朝堂之上,眾臣皆靜,只聞金茂沉穩之聲迴蕩。「今日,朕欲推行三項舉措:其一,增設御史台,專司監察百官,無論職位高低,一旦查實貪腐,嚴懲不貸;其二,修訂律法,加重對貪墨之罪的懲處,同時設立舉報機制,保護舉報者安全,鼓勵民眾監督;其三,重啟科舉,廣納賢才,以才德兼備者充實朝廷,逐步替換那些尸位素餐之輩。」
言罷,金茂環視四周,目光中既有威嚴亦有期許。「朕知,此路不易,或有阻力重重,但朕心意已決,誓要還朝堂一片清明,讓百姓看到,新漢之下,腐敗無處遁形,公正與光明終將普照大地。」
司徒戲志才聞言,眼眶微濕,俯身再拜。「陛下聖明,臣願傾盡餘生之力,助陛下成就這番偉業。」
朝堂之上,隨之響起一片附和之聲,金茂望著這一幕,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這時,太尉周瑜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只差政務群臣有失偏駁,難保不會又郡縣武官參與其中。」
金茂聞言,眉頭微蹙,目光轉向周瑜,神色中帶著幾分深思。「愛卿所言極是,郡縣武官手握兵權,若心生異念,確為一大隱患。但朕亦有考量,欲設御史台,專司監察百官,無論文武,皆在其監察之下,以確保法度嚴明,無一漏網。」
周瑜聽後,面上露出一絲讚許之色,拱手道:「陛下深思熟慮,此乃長治久安之策。臣願助陛下完善御史台之制,選拔忠誠幹練之士,使之成為朝堂之耳目,百姓之護盾。」
一旁,軍機大臣諸葛亮輕撫鬍鬚,補充道:「陛下,御史台之外,還需強化律法,明確賞罰,使百官知敬畏,百姓得安寧。臣建議修訂《漢律》,增設反腐條款,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金茂點頭,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好!諸卿之言,皆中朕心。便依此計行事,從即刻起,著手籌備御史台,修訂律法。朕要這新漢天下,不僅政治清明,更要法治昌明,讓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公正與光明的照耀之下。」
周瑜再次出列道:「臣請陛下清查郡縣武官,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權、地處邊陲者。近年來,部分武官借地勢之便,私吞軍餉,欺壓百姓,甚至勾結異族,危及邊疆安寧。臣建議設立專門機構,對全國武官進行全面審核,淘汰貪腐無能之輩,提拔忠誠勇猛之士,以確保軍力之強盛,邊疆之穩固。」
金茂聞言,神色凝重,緩緩點頭。「愛卿所言極是,武備乃國家之基石,不可有絲毫懈怠。朕准你所請,即刻著手準備,務必做到公正無私,既清理門戶,又振奮軍心。同時,要加強邊防建設,提升軍事訓練,確保我大漢疆土,寸土不失,威震四方。」
這時,司空荀攸跨前一步,恭敬道:「陛下,政治清明、法治昌明、軍力強盛,皆需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臣建議,改革稅制,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耕商貿,同時加強國庫管理,嚴懲貪墨,確保每一分錢財都用在刀刃上,以滋養國力,支撐各項改革。」
金茂聽後,面露讚許之色。「荀卿之策,深得朕心。經濟乃國家之命脈,不可不察。便依卿所奏,著手改革稅制,優化財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昌盛。諸卿皆為我大漢棟樑,今日之議,實為興邦之要。望爾等繼續齊心協力,共謀大業,朕將與爾等同舟共濟,共創輝煌!」
荀攸再次說道:「陛下,臣請徹查工業部分各官員,以絕貪腐之源,確保製造業與手工業之發展不受阻礙。近年來,雖工匠技藝日益精進,但常有物料浪費、帳目不明之現象,此皆因監管不力,部分官員中飽私囊所致。臣建議設立獨立的審計署,專門負責審查工業部門及各工坊之帳目,一旦發現貪贓枉法之徒,不論職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同時,推行績效考核制度,激勵官員與工匠勤勉盡責,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使我大漢工業蓬勃發展,成為國之重器,進一步鞏固國家經濟基礎。」
「這就不必要了吧?」金茂遲疑道:「工業乃是國家命脈,若是因小事而耽誤科研,實屬本末倒置!」
荀攸當即反對道:「陛下此言差矣!工業固然重要,但若無清廉之風、嚴明之制,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豈能長久?設立審計署,非但不妨礙科研,反而是為科研營造一片淨土。試想,若工匠與官員皆能心無旁騖,專心於技藝與職責,何來貪腐之虞?績效考核制度更是激勵眾人各展所長,而非束縛其手腳。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每一筆投入皆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推動大漢工業穩步前行,而非落入個人私囊,成為滋養貪腐的溫床。故臣以為,此二策實為當務之急,不可或缺。」
「況且官是官,匠是匠,陛下不可混為一談。
官匠之分,實乃治國理政之基石。官員者,當以清廉自守,公正無私,其職責在於規劃引領,監督協調,確保律令暢通,政令有效。而工匠者,則需匠心獨運,精益求精,以技藝立身,以創造為業,他們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國家強盛不可或缺的基石。
若官員沉湎於權術之爭,工匠分心於名利之場,則國家機器難以順暢運轉,創新精神亦將窒息。故而,明確官匠角色,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方能形成合力,共築大漢之輝煌。審計署之設,正是為了明晰帳目,防範官員以權謀私,確保資源合理分配於科研與民生,讓工匠得以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由發揮,創新不息。
再者,績效考核制度之完善,不僅是對官員的鞭策,也是對工匠的肯定。它鼓勵官員勤勉盡責,獎懲分明;激勵工匠追求卓越,技藝傳承。如此,既能有效遏制貪腐之風,又能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因此,臣懇請陛下深思,官匠有別,制度為先。唯有在清明政治與工匠精神的雙重驅動下,大漢方能揚帆遠航,開創盛世,讓後世子孫銘記今日之變革與輝煌。」
金茂這才贊同地點了點頭,補充道:「純淨的環境與完善的制度,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在鼓勵創新與追求卓越的同時,我們還需注重文化的滋養與道德的引領。讓儒家的仁愛、道家的自然、法家的秩序等思想精髓,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指南。
如此,不僅官員能秉持公正廉潔之心,工匠能堅守精益求精之道,百姓亦能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在這樣的基礎上,大漢的繁榮與強盛,將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累,更是精神的升華。」
「陛下聖明!」荀攸退下。
諸葛亮上前道:「陛下,文化的滋養與道德的引領,實為治國安邦之基石。臣以為,除卻儒家、道家、法家之思想精髓,亦應吸納百家之長,兼容並蓄,方能使我大漢文化更加豐富多彩,道德體系更為完善。譬如墨家之兼愛非攻,可促人際和諧;兵家之智謀策略,可用於治國理政;農家之重視農耕,可保民生安穩。如此,則我大漢臣民,皆可心懷大愛,行有所止,國家自然昌盛不衰。」
「嗯,孔明所言極是。」皇帝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抹讚許之色,「文化之樹,需根深葉茂,方能抵禦風雨。我大漢當以此為鑑,不斷汲取古今中外之智慧,滋養心靈,引領風尚,方能成就千秋偉業。」
諸葛亮聞言,心中暗自振奮,繼續道:「此外,臣還建議,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整理典籍,弘揚文化,同時加強對士人的教育與培養,使其不僅精通學問,更需具備高尚品德,以為國家棟樑。如此,則我大漢文化之光,可照耀四海,吸引萬邦來朝。」
「好!此計大妙!」皇帝拍案叫絕,目光中透露出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朕即刻下旨,著手準備此事。孔明,你素有謀略,此事便交由你全權負責,務必使之圓滿成功。」
「臣遵旨!」諸葛亮躬身行禮,心中已有了詳細的計劃與藍圖,只待付諸實施,以期不負陛下厚望,共築大漢之輝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