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難題

  第375章 難題

  張掖、酒泉、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祁連山麓,東西長度朝一千公里。

  此地人煙稀少,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常年被匈奴人所占領。

  雖說西漢便在酒泉地區設置關卡(嘉峪關),但東漢自西涼動亂以來,便少有士兵駐紮守關。

  如今,逐漸壯大的鮮卑逃出新漢邊境,匈奴更不敢對新漢呲牙,俯首稱臣。

  這使得大肆修建軌道成了可能,但也僅限於可能。

  因為從武威郡出來,石材就變得稀少,石板路難以為繼,再加上糧草輜重運輸成了巨大的難題。

  西北多風沙,平日裡行走就比中原地區難,更別說遇到惡劣天氣,那真是難上加難。

  因此,諸葛亮第一次遇到大難題。

  到底是堅持之前的經驗,同時修建石板道和車道,還是另闢蹊徑,尋求新的突破。

  

  奈何建設局規劃部門老大龐統再東北幹得如火如荼,眼下諸葛亮沒辦法求助於他人,只能靠自己。

  好在這幾年諸葛亮也不是白忙活,加之其本身並不比龐統差到哪去,這點小事,還不至於興師動眾。

  很快,諸葛亮便有了初步規劃,來找建設局局長魯肅商議。

  「魯局,我意徵用附近匈奴、羌人等氏族為運輸隊伍,漢民則以黃土為材料砌磚鑄石,在金城再開一座磚石廠。」

  面對諸葛亮的提議,魯肅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他深知諸葛亮不僅才智過人,更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深遠的考慮。金城地處邊陲,與匈奴、羌人等氏族相鄰,若能巧妙利用這一地理與人文優勢,無疑能大大加快工程進度,同時促進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實為一舉多得之策。

  「孔明啊,你此計甚妙。徵用匈奴、羌人等氏族為運輸隊伍,既能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又能增進我們與周邊民族的友好關係,可謂一舉兩得。至於以黃土為材料砌磚鑄石,更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本地資源,降低了成本。不過,這其中涉及到的民族政策、勞工權益以及磚石廠的技術支持等問題,還需我們細緻規劃,確保萬無一失。」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笑,他從袖中取出一本冊子,輕輕展開在魯肅面前:「魯局所慮極是,我早已有所準備。這份計劃書詳細列出了招募氏族勞工的流程、待遇保障、安全培訓措施,以及磚石廠的選址、技術引進與環保標準等各個環節的詳細規劃。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著公平、公正、互利共贏的原則,定能贏得各族人民的信任與支持。」

  魯肅接過冊子,細細閱讀起來,越讀越是點頭稱讚。他抬頭望向諸葛亮,眼中滿是欣慰與期待:「孔明,你果然不負眾望。有了這份詳盡的計劃,我們的項目就有了堅實的基石。我立刻組織相關部門開會討論,爭取早日將這一方案付諸實施。金城的建設,有你這樣的智者在旁輔佐,何愁不興?」


  「只是…」魯肅皺眉道:「羌人、匈奴難以馴服,孔明可有妙策?」

  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輕搖,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魯局所慮極是,羌人、匈奴之民,性情豪邁,生活習性與我中原大異,若以強硬手段治之,非但難以收效,反可能激起更大的反抗。故而我之計,在於『心治』而非『力治』。」

  「首先,當以誠相待,派遣使節深入其地,宣揚我中原之和平意願與繁榮景象,展示我朝之廣闊胸襟與包容之心。同時,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與困難,無論是農耕技術、醫藥知識還是生活物資,我們都應盡力相助,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善意與關懷。」

  「其次,加強文化交流,舉辦互市與節慶活動,讓兩族人民有機會面對面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通過歌舞、手工藝品、美食等文化元素的展示,讓彼此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減少隔閡與偏見。」

  「再者,利用我中原之先進技術,幫助他們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可以派遣工匠、教師前往指導,傳授農耕技術、建築技藝以及識字讀書之法,讓他們看到與我們合作帶來的實際利益。」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需建立公正的治理體系,確保各族人民的權利得到平等對待。無論是法律制定還是官員選拔,都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確保公平公正。同時,設立專門的調解機構,處理民族間的糾紛與衝突,維護地區的和諧穩定。」

  「如此,以心交心,以情動人,再以利相誘,以法為綱,羌人、匈奴之民自會心悅誠服,與我大漢共謀發展,共創繁榮。」諸葛亮一番話,如春風化雨,讓魯肅心中的憂慮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信心與期待。

  魯肅滿意地點頭,隨即皺眉說道:「羌人、匈奴等氏族好解決,可所需的糧草輜重恐怕又要再上一個台階,此事,陛下怕是不會同意。」

  諸葛亮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者的光芒,他輕搖羽扇,緩緩道:「您所慮,亦是亮之所思。然則,世間之事,非唯力取,更需智得。陛下之憂慮,無非在於國庫之充盈與民生之安康。吾有一計,或可解此難題。」

  「首先,當行屯田之策,於邊疆之地,招募流民與少數民族勇士共同放牧,既可增加肉食產量,又可安定民心,減少邊疆之亂。再者,河西走廊也是一片沃土,美洲種子未必不可種植。」

  「且我觀此地日照充沛,陛下一直推廣棉花種植,卻收穫甚微,倒不如在此地多多嘗試,若是成功便是大功一件,便是失敗也沒什麼損失。」

  「此外,還需加強與西域等地的貿易往來,絲綢、茶葉、鐵器皆為我大漢之瑰寶,換取馬匹、珠寶及他國特產,不僅可充實國庫,亦能展現我大漢之強盛與開放。」

  「最後,加強稅收管理,實行輕徭薄賦,讓利於民,但對奢侈浪費、囤積居奇者嚴懲不貸,確保稅收公平合理,用之有道,方能真正富民強國。」


  言罷,諸葛亮目光深邃,望向遠方,仿佛已看見那幅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繁榮的壯麗畫卷。

  魯肅聽後,心中豁然開朗,對諸葛亮的智慧與遠見更是佩服。

  「然則,此事頗費時日。」諸葛亮繼續說道:「今日我找您便是為了此事。」

  「我意不必稟報陛下,咱們這邊先做試驗,若是功成再上報也不遲。」

  當時,魯肅的眉頭就皺起來,扭頭看向諸葛亮對眼神都不對了。

  「諸葛副局長!」魯肅嚴厲警告道:我知你一向智謀過人頗有主見,這既是你的優點,也是你致命的缺點!」

  「我在此敬告於你,若是將來想要登上高位,事無巨細都要向陛下稟報才是你必須要學會的習慣,當今陛下最不缺的就是你這樣的聰明人,但最恨的也是你這樣喜歡擅作主張的聰明人!」

  「言盡於此,聽不聽在你!」

  諸葛亮聞言,諸葛亮微微一笑,那雙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他輕輕拱手,向魯肅行了一禮,語氣平和而堅定:「魯局長教誨,亮銘記於心。確實,身為人臣,忠誠與謹慎並重,尤其是在這風雲變幻之世,更應謹言慎行,以免誤了國家大事。然而,亮以為,智慧之用在於審時度勢,靈活應變。若事事皆需上稟,恐錯失良機,於國不利。」

  「亮非不知規矩,亦非欲擅權專行。此次試驗,實乃關乎國家科技之進步,民生之改善,若成,則利國利民;若敗,亦不過小試牛刀,無損大局。亮願以項上人頭擔保,此番行事,必會周密籌劃,確保萬無一失,且一旦有所突破,即刻上報陛下,共享喜悅。」

  「再者,亮深知陛下胸襟寬廣,慧眼識才,對於真正為國家社稷著想之臣,必能明辨是非,不以小過而掩大德。亮所求者,非個人榮辱,乃天下蒼生之福祉。望魯局能體諒亮之苦心,共謀國事,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說完,諸葛亮轉身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宮牆,落在了那片廣闊無垠的天地間,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念。

  魯肅望著他的背影,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道:「罷了,看在共事多年的份上,我幫你最後一次。」

  「陛下那兒的奏章我來寫,事情你自己去辦吧,但要讓所有人都配合你,我必須要得到陛下准許才行。」

  諸葛亮聞言,緩緩轉過身來,眼中閃過一絲感激與敬佩。他深知魯肅此舉的艱難與犧牲,不僅是在朝堂上為他鋪路,更是在某種程度上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上。他躬身一禮,語氣誠懇:「兄高義,亮銘記於心。此番若能成功,不僅蒼生有幸,亦是亮與兄情誼之見證。」

  「只是,」諸葛亮話鋒一轉,眉宇間透露出幾分憂慮,「此事非同小可,需周密部署,不可有絲毫差池。亮雖有意改革,但朝中阻力重重,更不乏別有用心之徒。子敬兄在朝中威望甚高,還需你從中斡旋,以保計劃順利推進。」


  魯肅點了點頭,面色凝重:「此事我自有分寸。不過,你也要注意安全,畢竟,樹大招風,你近來所為已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記住,真正的智者,不僅要能運籌帷幄,更要能保全自身,以圖後事。」

  諸葛亮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友情的珍視,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的坦然:「兄所言極是,亮自會小心行事。為了減少風險,亮倒是有一策,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魯肅好奇地問道:「何計?」

  諸葛亮微笑地說道:「南陽王!大皇子!」

  魯肅立馬明白諸葛亮的意思,喜形於色道:「走!隨我一同去見一見。」

  兩人並肩步入府邸深處,穿過曲折的迴廊,每一步都顯得格外沉穩而堅定。魯肅心中暗自欽佩諸葛亮的深謀遠慮,知道這位年輕智者所提之策,定非尋常。

  「南陽王,性情溫厚,素有賢名,且對治國理政抱有獨到見解。若得他支持,不僅可避鋒芒,更能為日後大業鋪路。「魯肅邊走邊分析道,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諸葛亮輕輕點頭,補充道:「然也,但南陽王性情淡泊,不易為權勢所動。我們需要的是,既能展現誠意,又能觸動他心之所向的策略。或許,可以從他關心的民生問題入手,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以此作為合作的契機。」

  魯肅聞言,更是讚不絕口:「妙哉!此計若成,不僅可保你我周全,更能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真乃一舉兩得。」

  說話間,兩人已至南陽王書房前。門外侍從見是魯肅與諸葛亮聯袂而來,不敢怠慢,連忙通報。片刻後,書房門開,一位溫文爾雅的中年男子迎了出來,正是南陽王。

  「魯局長,諸葛副局長,有失遠迎,請。」南陽王劉協的聲音溫和而有力,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嚴。

  三人步入書房,分賓主落座。諸葛亮環視四周,只見書房內簡樸而不失雅致,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典籍,顯然南陽王是一位好學之人。他心中暗喜,知道此行的把握又多了幾分。

  「大王,我二人此來,實有要事相商。」諸葛亮開門見山,語氣誠懇而堅定,「亮聞殿下心系蒼生,對治國之道頗有見地,故斗膽獻上一策,望殿下能垂聽一二。」

  南陽王劉協聞言,目光中閃過一絲好奇與期待,微微欠身道:「願聞其詳。」

  於是,諸葛亮開始緩緩闡述他的策略,從減輕百姓賦稅、興修水利、鼓勵農耕到改革吏治、選拔賢能,每一項都切中時弊,直擊要害。南陽王劉協聽得頻頻點頭,不時插話詢問細節,顯然已被諸葛亮的見解深深吸引。

  一番談話下來,劉協也知道這是好事,兩人拉上他跟金臨,一方面是要二人背書,另一方面也是給金臨一個大功勞。


  而且這件事本身風險不大,受益卻很高,血賺。

  於是劉協沒跟金臨商量就答應下啦:「此事包在本王身上,陛下定會同意二位的治國妙計。」

  三人皆大歡喜。

  事後,金臨知道這件事後並沒有說什麼,而是要求劉協下一次帶他一起商議,劉協無有不應。

  金臨這一舉動,說明曾經聰明伶俐的那個三弟回來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