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群臣勸進

  第368章 群臣勸進

  建安十三年(208)春,群臣一齊上奏,請吳王登基為帝。

  皇帝劉協順勢下詔,請吳王舉行禪讓儀式。

  荊州宛城,吳王府。

  「反了!」

  「全都反了!」

  金茂摔掉一本又一本奏章,再次拿起署名建設局的奏章,看了兩頁又有摔本的衝動。

  

  一看署名,諸葛亮!

  踏馬的,小卡拉米也敢造次?

  不怕被撤職嗎?

  然而,不等金茂作何感想,賈詡率領軍機處群臣拜謁,請金茂登基為帝。

  金茂的臉色在燭光下陰晴不定,他深知這不僅僅是群臣的意願,更是時代洪流中不可逆轉的趨勢。他緩緩站起身,目光穿過重重帷幕,仿佛穿透了這府邸的高牆,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與未知的未來。

  「諸公,你們可知,這一步踏出,便是萬劫不復?」金茂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錘般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他環視四周,只見群臣或神色堅定,或眼含期待,無一不是對他寄予厚望。

  「大王,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漢室衰微,已無力再興,大王德才兼備,正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不二人選。」賈詡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言辭懇切。

  金茂沉默片刻,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一旦接受這皇位,便意味著要承擔起前所未有的責任與壓力,同時也將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與質疑。

  「此事我尚未準備好,暫且擱置吧。」

  賈詡罕見地開始衝鋒陷陣,沒辦法,明面上在宛城的重臣只有他一位,他不沖誰沖?

  「大王,天下之事,非待萬事俱備而後行。昔日高祖起於微末,憑一腔熱血與智勇,終成大業。今大王手握重兵,民心歸附,正是順天應人之舉。況且,時不我待,漢室衰頹,群雄並起,若大王遲疑不決,恐錯失良機,屆時悔之晚矣。」賈詡言辭間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他深知,對於金茂這樣的英主,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方能激發其雄心壯志。

  金茂聞言,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似乎在衡量著這沉重決定的分量。大殿之內,空氣凝固,眾臣皆屏息以待,生怕一絲聲響打破這決定命運的寂靜。

  「賈公所言極是,但我亦知,帝王之路,荊棘滿布,非有堅定信念與非凡智慧不可行。朕需時間,深思熟慮,如何安內攘外,如何興復漢室,而又非重蹈覆轍,使百姓再陷戰亂之苦。」金茂的聲音雖輕,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賈詡見狀,心中稍安,知還在猶豫,但並不是沒有稱帝之心。「大王英明,臣願傾盡所能,輔佐大王,共謀大業。待時機成熟,萬民共仰,大王登基,自是水到渠成。」

  「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就定個期限吧。」金茂退而求次,儘量拖延時間,「等到東北建城,西北通路,我登基便是。」

  那怎麼可以?賈詡都六十多的高齡了,誰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畢竟,這個時代七十歲都知天命了,他還有幾年好活?

  賈詡勸道:「大王,天下大勢,瞬息萬變,時機非人力所能全然預測。然則,大王之志,猶如星辰指引,雖遠必達。臣雖年邁,但心向光明,願以餘生之力,為大王鋪就一條康莊大道。至於期限,不過是大王心中之尺,用以衡量民心向背、國力興衰。大王何不以此為契機,廣開才路,勤政愛民,待四海歸一,百姓安居樂業之時,登基大典,自然順應天意,人心所向。」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賈詡不僅智計過人,更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賈公所言極是,本王當以天下蒼生為重,不急於一時。從今往後,本王將更加勤勉,力求國泰民安,待時機真正成熟,再議登基之事。」

  言罷,金茂轉身望向窗外,只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志。「本王誓要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讓後世子孫銘記,今日之努力,皆是為了那永恆的輝煌!」

  賈詡見狀,躬身行禮,心中暗自著急,卻也知道這件事不能再討論下去,不然,他可就要被主公厭惡了。

  「臣告退。」

  …

  荊州宛城,賈府。

  荀彧懷著一肚子怨氣,受邀前來。他都答應不插手、不搗亂,怎麼這些人還不放過他?還要他來為登基這件事出謀劃策?

  賈詡深知荀彧心中的不滿,笑著說道:「文若兄,勿要動怒,此事雖非你本意所願,但你我皆身處亂世洪流,肩上之責,重於泰山。主公雄心壯志,欲開萬世之基業,你我作為謀士,若能助其一臂之力,成就一番青史留名之偉業,豈不快哉?」


  荀彧聞言,輕嘆一聲,眉宇間愁雲稍散,卻仍難掩憂慮:「話雖如此,但天下未定,戰事頻仍,百姓流離失所,若此時忙於登基大典,恐非明智之舉。吾等當先思安民之策,而後方可圖大事。」

  賈詡點頭贊同,眼中閃過一抹深思:「荀公言之有理,然主公之心,亦非全然不顧百姓。他欲以此盛世之名,激勵將士,安定民心,同時亦是在向天下宣告,我朝將秉持仁政,以民為本。只是,這其中分寸,確需我等細心拿捏。」

  荀彧沉吟片刻,緩緩道:「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多言。但請轉告主公,登基之事,可從簡而行,切勿勞民傷財。至於安民之策,我已有初步構想,願與文和共商,力求早日實施,以解百姓之苦。」

  見荀彧不上道,賈詡無奈,只能實話實說道:「荀公當知主公脾性,若是無人能勸服,而讓群臣逼宮,此事必將逆反。」

  荀彧聞言,眉頭微蹙,眼神中閃過一絲憂慮,他輕嘆一口氣,道:「賈公所言極是,主公雖英明神武,但性情中確有固執之處。不過,我朝初立,百廢待興,若因登基大典過於鋪張而引發民怨,實屬不智。我等身為臣子,當以國家社稷為重,不可讓私慾蒙蔽了雙眼。」

  「這樣吧,」荀彧沉吟片刻,提議道,「我親自修書一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將安民之重與節儉之道並陳於前,望能觸動主公之心。同時,我也將我的安民之策詳細列出,附上實施步驟與預期效果,供主公參詳。此外,可請朝中德高望重之老臣聯名上疏,共同規勸,或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賈詡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點頭道:「荀公此計甚妙,既顧及了主公顏面,又切實可行。我即刻著手準備,聯絡朝中同僚,共襄此舉。同時,我也將暗中留意朝中動向,以防有不軌之徒趁機作亂。」

  半個月後。

  當金茂看著荀彧為首的一波老學究也聯名上書,請求登基時,臉色那叫一個難看。

  「荀文若他很閒嗎?」

  「我是不是給他臉了?」

  金茂的怒火在胸膛中翻騰,卻不得不強行按捺,他深知此刻的憤怒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的理智與判斷力。他閉目沉思,片刻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自語道:「荀彧啊荀彧,你以為這樣就能逼我就範嗎?我金茂豈是那麼容易被看穿的?」

  他召來親信,低語吩咐道:「既然他們來軟的,那我們就來個以退為進。傳令下去,我身體不適,需閉關靜養數日,所有朝務暫由軍紀大臣賈詡為主持。同時,放出風聲,就說我對登基之事深感憂慮,恐難當大任,願廣開言路,聽取天下士民的意見。」

  此言一出,朝堂內外頓時議論紛紛。有人贊其謙遜,也有人暗指其是欲擒故縱,更有不少百姓和士人開始自發組織起來,討論起國家未來與君主德行,一時之間,輿論風向變得複雜難測。

  而在這背後,金茂秘密召見了幾位心腹將領,眼神中閃爍著決絕:「我們不僅要穩固內政,更要加強邊防,以防外敵趁虛而入。同時,我要你們秘密調查朝中那些蠢蠢欲動之人,無論是誰,敢在這關鍵時刻興風作浪,一律嚴懲不貸!」

  隨著金茂的部署逐漸展開,朝堂內外看似平靜的水面下,實則暗流涌動。荀彧等人雖未料到金茂會有此一手,卻也並未慌張,他們知道,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而在這場關於權力與責任、忠誠與野心的博弈中,誰能笑到最後,還遠未可知。

  而賈詡卻差點樂開了花。

  所謂天下民意,不就是讓各地封疆大吏送上萬民請願書嘛,正合了群臣的意。

  「荀文若不愧是王佐之才。」賈詡稱讚道:「倒是省了一波大衝突。」

  又過了一個月,大漢十三州有十州送來萬民請願書,請吳王登基稱帝。

  沒動靜的三州分別是涼、並、荊三州,荊州不用多說,賈詡可不敢在金茂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涼、並多年戰亂,就算如今天下一同,也還十分混亂,萬民書有些扯淡。

  然而,這並未能阻止吳王內心的波瀾與籌謀。他深知,稱帝之路,非但關乎名分,更在於實權的穩固與天下的真正一統。於是,吳王秘密召見了賈詡與幾位心腹重臣,於密室之中商討大計。

  「萬民請願,雖是群臣之意,亦是民心所向,但孤心知肚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金茂沉聲道,目光如炬,穿透了重重宮牆,望向那未知的遠方。

  賈詡聞言,微微一笑,拱手道:「大王英明。涼、並二州雖亂,卻也是我大漢復興之關鍵。若能將此二州徹底平定,不僅可解後顧之憂,更能彰顯大王之威,使天下歸心。」


  「正是此理。」金茂點頭贊同,「我意先修建好城池和車道,再稱帝也不遲。」

  沒想到,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賈詡深知主公秉性,這麼不情願登基稱帝,就是因為懶。

  「殿下可知,登基有三大好處。」

  果然,金茂感興趣地問道:「哪三大好處?」

  賈詡將心中所思全盤托出:「第一,殿下可多設幾位軍機大臣輔政,朝內外大小事皆可有所指望。」

  第一擊,就打中金茂軟肋,他急忙問道:「第二,第三呢?」

  賈詡微微一笑,繼續道:「第二,登基之後,殿下便能名正言順地徵召天下英才,無論士農工商,皆可為我所用,共謀天下大事,使我大業更加穩固,人才濟濟,何愁不興?」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顯然對這一點頗為心動。他沉吟片刻,又問:「那第三呢?」

  賈詡神色更為鄭重:「第三,殿下登基為帝,便是順應天命,得民心所向。百姓皆望明君以安天下,殿下仁德之名遠播,若登基稱帝,則能更加凝聚民心,使萬民歸心,四海之內皆頌陛下聖明。如此,則天下可定,萬世基業可期。」

  金茂聽後,陷入了深思。他並非不知登基的種種好處,只是性格使然,對繁瑣的朝政事務有些牴觸。但賈詡的話句句在理,尤其是提到能夠廣開才路,凝聚民心,這讓他不禁心動。

  「文和所言極是,我確該為大局著想。」金茂終於開口,語氣中既有決心也有無奈,「只是這登基之事,還需妥善籌備,不可操之過急。」

  「殿下英明。」賈詡躬身行禮,「臣願為殿下分憂,全力協助籌備登基大典及後續事宜,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金茂點頭,但還有疑慮:「群臣又是何意?」

  賈詡大喜,終於到了這一步,但作為官場老狐狸,怎麼能喜怒露於表。

  假裝猶豫片刻,賈詡按耐住心中喜悅,正色道:「群臣盼這一日久矣!」

  「殿下威名遠播,仁德兼備,自是先皇遺訓中的不二人選。臣私下裡已與幾位重臣商議過,他們皆對殿下寄予厚望,願全力輔佐,共謀國是。只是,人心雖齊,但朝中亦不乏持觀望態度者,恐有微詞。殿下需展現非凡氣度與智慧,既要安撫人心,又要彰顯新朝氣象,方能真正贏得所有人的信服。」

  「此言甚合我意。」金茂沉吟片刻,目光如炬,「我意,登基大典不僅要莊重盛大,更要體現出我們新朝的開明與包容。可廣開才路,不拘一格,邀請天下賢士共襄盛舉,讓世人皆知,我金茂之治,乃是天下人的治世。」

  賈詡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殿下高瞻遠矚,臣等當竭盡全力!」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