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登基
第369章 登基
建安十四年(209)。
經過大半年的準備,金茂率領群臣,多年來第一次邁進洛陽地界。
一切準備就緒,皇帝劉協按照規矩進行三辭三讓,金茂雖討厭形式主義,卻拗不過群臣,只能將就。
十月初一。
金茂正式登基為帝,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年號,今後全都以新漢紀元。
劉協退位後,改封南陽王,且不設屬臣。
從今往後,諸侯王、藩王不再如以前一樣,有自己的屬國、屬臣,王位僅作為榮譽稱號。
當然,明面上的排場不能少,衛隊三百人、儀仗隊三百人、僕從三百人,共九百人可驅使,費用由封地供應。
另外,劉協當朝及以前所封的諸侯王不再世襲,不論後代有無全部收回。
此事立馬轟動全國,劉姓諸侯王可不再少數,金茂這一決定立馬遭受全國宗室的抵制。就算他們手中的力量少得可憐,卻仍然奮起反抗。
為此,劉協無奈進宮,希望金茂能網開一面。
「伯和不必多言。」金茂斷然拒絕道:「朕今為天子,所作所為不必得到這些人的認可!」
劉協聞言,面色微變,但隨即恢復平靜,他深知眼前這位年輕的帝王,雖手段強硬,卻也心懷大志,非池中之物。他緩緩上前一步,語氣中帶著幾分誠懇與勸解:「陛下英明,臣自然知曉。然則,宗室乃國家之根本,牽一髮而動全身。若強行剝奪諸侯王之世襲,恐引起不必要的動盪,於國不利。何不另尋他法,既能穩固皇權,又能安撫宗室之心?」
金茂聞言,目光深邃,似乎在衡量著劉協的話。片刻後,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伯和言之有理,朕亦非不通情理之人。但世襲之制,早已弊端叢生,既不利於國家之長治久安,亦不利於人才之選拔。朕意已決,諸侯王之位不可再世襲,但朕可設立新制,以功勳、才德為標準,選拔宗室子弟入朝為官,優秀者更可獲封爵位,如此既不失宗室之榮耀,又能激勵宗室子弟為國效力,豈非兩全其美?」
劉協聽後,心中暗自讚許,金茂此舉既展現了其改革的決心,又不失對宗室的體恤。他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臣等自當全力輔佐,共謀國家大計。」
隨後,金茂又召集群臣,宣布了改革宗室制度的詳細計劃,包括設立宗室學堂以培養年輕才俊,設立考核機制以選拔宗室官員,以及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宗室事務等。這一系列舉措,不僅贏得了部分宗室子弟的支持。
相對於要考科舉的士子來說,諸侯王的子嗣入仕機會更大,考核標準更低。
如此一來,家中子女多的諸侯王立馬偃旗息鼓,甚至為新帝金茂搖旗吶喊,剩下那些子女少的諸侯王咬牙切齒,卻也不敢再多言,誰讓他們生得少呢。
宗室有的福利,大臣們也要有。
金茂為一直追隨的戲志才、周瑜、賈詡、荀攸等臣子也開了跟宗室一樣的特殊通道。
將級以上的武將子女若是想要繼續從軍,也能獲得優待,不論起步還是考核都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這一特惠政策可以持續三代,若是三代之內沒有子孫能夠脫穎而出,那就怪不了金茂,只能從頭開始。
政策一出,群臣譁然。
倒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群臣怕金茂晚年後悔,舉起屠刀砍殺一大片。
畢竟,這種事應該算潛規則,怎麼能放到明面上來?
戲志才被推為代表,向金茂發出異議:「陛下,此舉固然彰顯了對軍功世家的重視與激勵,但微臣斗膽,恐其長遠來看,亦存隱憂。自古以來,國家昌盛非一人一族之力可成,需廣開才路,海納百川。將級武將之後雖承家學,然若僅憑血脈便得優待,恐使軍中其餘有志之士心生不平,影響士氣,更可能滋生驕奢之風,不利於軍隊之純潔與戰鬥力之提升。
再者,陛下明言此特惠僅延三代,意在鞭策後代自強不息,然世事難料,三代之後,若真有英才未顯,是否又當如何?豈非又陷入另一重不公?微臣以為,真正的公平與激勵,應是建立在才能與貢獻之上,而非單純依賴血脈。
故,微臣建議,陛下可設立更為公正透明的選拔機制,無論是將門之後還是寒門子弟,皆憑實力與功績說話。同時,加強對軍功世家的監督與引導,確保他們不僅傳承武藝與忠誠,更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將領。如此,既能激勵軍中將士,又能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何樂而不為呢?」
金茂聞言,眉頭微蹙,沉思片刻後,才說道:「此事我自有分寸。」
「功勳子女享有特惠,這是祖輩餘蔭,應得的,只是此事尚缺乏監管。」
「我意皇室子弟當任監察、選拔官,若有人舞弊,監察者、選拔官同罪,此罪不赦!」
這樣一來,皇室子弟將施恩於功勳之後,以後站隊的事情就放到了明面上,誰是誰的人,一目了然。
戲志才深感無力,金茂不止在子女當中養蠱,還想在他們的子女裡面養蠱,這不是鼓勵內耗嘛。
戲志才心中暗嘆,卻也明白,金茂此舉雖看似殘酷,實則蘊含著深遠的政治考量。他深知,在權力的遊戲中,絕對的平衡往往難以維繫,而適度的競爭與制衡,卻能激發潛能,減少腐敗的溫床。金茂正是利用這一點,巧妙地將皇室子弟與功勳之後捆綁在一起,既是對功勳的一種安撫,也是對皇權的一種加固。
「陛下高瞻遠矚,非我等所能及。」戲志才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語氣中既有敬佩也有無奈,「只是,此策實施起來,恐怕還需諸多細節上的斟酌。如何確保監察、選拔的公正性?如何防止權力濫用,避免新的腐敗滋生?這些皆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金茂聞言,目光變得深邃,他緩緩踱步至窗邊,望著窗外連綿不絕的宮牆,沉思片刻後道:「確實,細節決定成敗。朕會命人草擬詳細章程,廣泛徵求意見,尤其是要聽取那些正直無私的朝臣和民間智者的看法。同時,設立獨立的覆審機構,對每一環節進行嚴格監督,確保整個過程透明、公正。」
「此外,」金茂轉過身來,目光如炬,「對於監察、選拔官的選拔,也要格外慎重。他們必須是德才兼備、剛正不阿之人,方能勝任此職。我會親自過問,確保人選無虞。」
戲志才聽後,擔憂不減反增:「陛下英明神武自是無誤,可您能保證後代子孫也如您這般睿智嗎?」
縱觀漢朝四百年,開國君主都是賢明的,後代不肖子孫就多了,萬一來個桓靈二帝那樣的貨色,可別搞得像秦一樣二世而亡了。
金茂也明白這一點,便補充道:「一朝有一朝的政策,我只管我眼下的局面,至於下一任繼位者如何,那是他的事情,本朝新政唯法不可減少,只許增多,其餘政策,後人可酌情增減。」
「況且,」金茂語氣中透出一絲堅定與深邃,「我已著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監察與教育體系,旨在培養未來君主與朝臣的德行與才智。設立皇家學院,廣納天下名師,不僅傳授治國理政之道,更重視歷史鑑戒、人文修養與道德情操的培養。讓每位皇族子弟,在登基之前,都能深刻理解國家興亡的教訓,學會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保持清醒與明智。」
「同時,強化御史台與諫議大夫的職能,確保朝中有一支敢於直言、不畏強權的監督力量,時刻提醒君王勿忘初心,勤政愛民。如此,即便有資質平平的君主即位,也能在制度的約束與良臣的輔助下,不至於偏離正道太遠。」
「再者,我意將部分權力下放給軍機處,形成輔政制度。中央雖握有最終決策權,但具體事務的執行與監督則交由專業部門負責,減少君主個人意志對國政的直接影響。這樣,即使君主有所偏頗,也不至於造成全局性的災難。」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皇位能有序傳承。若是無後,那還講什麼將來?」
戲志才無奈嘆息,再討論下去就要設計金茂家事,這可是大不敬之罪,便作揖道:「陛下聖明。」
然而,戲志才沒話講,劉協卻有話講:「陛下,何時立太子?」
群臣側目,這句話也就劉協能問的出口,他們任何一人問出來,都有站隊的嫌疑。
劉協不同,他早就站隊金臨,只要一天沒立金臨為太子,劉協就一天不會停止詢問。
金茂聞言,眉宇間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複雜情緒,他緩緩掃視殿下一眾臣子,最終目光落在劉協身上,那眼神中既有欣慰也有無奈。「南陽王,立儲之事,關乎國本,非可輕率。朕自當慎之又慎,考量多方,確保所選之人能承繼大統,安邦定國。」
「朕知你心繫社稷,對皇子金臨亦寄予厚望。然,太子之位,不僅關乎個人德才,更需考慮其能否服眾,能否引領我朝走向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朕會時刻關注諸子的成長,待時機成熟,自會昭告天下,立儲以安民心。」
說到這裡,金茂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更為莊重:「不過,朕也要提醒諸位愛卿,朝堂之上,應以國事為重,勿讓私念影響了判斷。朕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謀發展,我新漢定能再現輝煌。」
群臣聞言,紛紛跪拜,口稱「陛下聖明」,眼神卻看向劉協,反正後者會衝鋒陷陣,他們在一旁看好戲就行。
果然,劉協再次問道:「自古立嫡不立長,皇子金臨既是嫡長子,陛下何不早立太子?」
金茂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邃與智慧,他緩緩道:「南陽王言之有理,金臨身為嫡長子,確有其尊貴之處。然則,太子之位,非但關乎血脈傳承,更關乎國家未來。朕需細細考量,不僅要觀其品德才學,更要察其治國之能,以及是否能得民心。朕欲效仿先賢,行考察之制,讓金臨與諸位皇子一同參與國事,歷練成長,待時機成熟,再行決斷。」
「再者,朕也深知,朝中不乏賢能之士,若能輔佐明君,共圖大業,方為社稷之福。因此,朕希望諸位愛卿能摒棄門戶之見,以國家大局為重,共同培養未來儲君,使其成為我新漢之棟樑。」
言罷,金茂的目光在群臣中一一掃過,那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警示,仿佛能洞察人心。群臣感受到這份壓力與期許,紛紛收斂起之前的微妙心思,正襟危坐,表示將全力輔佐陛下,共謀新漢之未來。
劉協見狀,心中雖有不甘,卻也不得不佩服金茂的御下之術,他暗暗思量,既然不能直接逼迫金茂立金臨為太子,那便只能從旁協助,慢慢積累聲望與實力,以待時機。於是,他躬身行禮,言辭懇切道:「陛下深謀遠慮,微臣佩服。臣定當盡心竭力,輔佐陛下與諸位皇子,共創新漢盛世。」
金茂滿意地點點頭,他知道,今日這番對話,雖未直接解決立儲之爭,但卻在無形中為朝堂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與方向,那便是——以國為重,共謀發展。
要不是時機不到,金茂倒是想一步到位,直接提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想法。
可惜,那實在太超前了。
有句話說得好,快人半步是天才,快人一步是瘋子。
金茂不想被人當瘋子,目前能推進到這一步已經很超前了,不能再推出更加顛覆性的新政。
立儲只是其中一件小事,登基後,諸事繁忙,金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三公九卿的改革。
金茂並不想冒然改變這一制度,但必須要明確三公九卿的具體職責,不能像以前一樣界定模糊。
比如太尉掌管軍事,那麼大將軍又算什麼呢,這不是衝突了?
於是,金茂模仿後世,將軍事和治安給區分開來。
大將軍就是軍事最高領導人,太尉則是國內治安最高官員,今後軍隊只在各大軍區,郡縣兵全部歸於治安部管轄,類似後世安全部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