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我還沒準備好,你們就要黃袍加身?
第367章 我還沒準備好,你們就要黃袍加身?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
劉協想要退位的消息根本瞞不住。
原本只是高層小範圍傳播,不知怎麼地,中下層也知道了這件事,甚至連下面的百姓都少有議論。
金茂回到宛城時,就無意中聽到童謠,言稱要變天了。
可想而知,這件事已經鬧到人盡皆知的地步。
其中有沒有人在做推手,顯而易見。
這件事影響極大,群臣早就盼著這一天到來,只是有幾個意外因素需要人處理。
荊州宛城,荀家新建宅邸。
作為荀氏家主,荀彧不想要這種賞賜,於是,金茂就將這種宅邸賜給荀攸,所以也可稱作荀攸的家。
這天。
荀攸秘密返回宛城,不止是他一人,戲志才、周瑜、顧雍、虞翻等各方首腦全都約好似的回到宛城。他們要為金茂登基開始做準備。
首先第一項,就是要說服荀彧這位帶頭的黑子。
就算荀彧沒了官職,一心著書立作,但字裡行間還是在表達對金茂僭越的不滿。
在這個緊要關頭,大家不希望有這麼個意外因素存在。
萬一登基那天,荀彧來個血濺三尺,恐怕他們這群聰明人全都要遭受千年恥笑。
肩負著沉重的使命,荀攸神色沉重。按照輩分,荀彧是他叔;按照地位,荀攸比荀彧高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再一次面對荀彧,荀攸仿佛回到曾經兩人辯經的場面。
在辯經這一方面,荀攸一次也沒贏過!
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荀攸見到荀彧後,互相禮畢,才開口道:「叔父,大事將近,還望您能網開一面。」
荀彧悵然若失地跌坐在地,兩行清淚滾落,哭泣道:「大漢終究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嗎?」
荀攸嘆息道:「主公並無此意,但群臣皆有此意。」
荀彧早就猜到是這樣,但親耳聽到跟猜到是兩碼事,他本以為金茂就算要登基也得等個十年八年再說吧。
到那時候,天下安泰,後繼有人,再尋機登基,總比現在的時候要好太多。
荀攸見狀,心中五味雜陳,他緩緩蹲下身,與荀彧平視,語氣中滿是無奈與懇切:「叔父,您深知時局艱難,主公亦是迫不得已。天下紛爭已久,百姓渴望安定,而主公以仁德著稱,若能一統天下,未嘗不能開創一個新的盛世。只是這過程,必然伴隨著犧牲與抉擇。」
「可犧牲的,為何偏偏是大漢的基業?」荀彧的聲音顫抖,眼中滿是不甘與悲痛,「我荀彧一生,誓死效忠漢室,如今卻要親眼見證它的覆滅,這叫我如何自處?」
荀攸輕撫荀彧的背,試圖給予一絲安慰:「叔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擋。主公雖有意取而代之,但亦承諾會繼承漢室遺志,以仁政治國,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或許,這未嘗不是一種延續,一種在亂世中尋得的新的希望。」
荀彧聞言,沉默良久,他閉上眼睛,似乎在內心深處進行著激烈的鬥爭。最終,他緩緩睜開眼,眼中已是一片決絕:「罷了,我荀彧雖不能親眼見證大漢的復興,但若能以此換來天下的太平,我亦無憾。只是,公達,你需記住,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荀家子孫,當以忠孝為本,不可忘本。」
荀攸聞言,眼眶微紅,重重點頭:「叔父放心,公達定當銘記在心,不負家族期望。」
兩人相視無言,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與悲壯。荀彧站起身,整理衣襟,仿佛做出了某種決定,他望向遠方,聲音堅定而有力地問道:「何日登基?」
荀攸楞了片刻,沒想到話題轉移地這麼快,回答道:「尚未可知,此事主公並未答應。」
荀彧輕輕嘆了口氣,目光中既有釋然也有憂慮,緩緩道:「公達,你我心知肚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主公雄才大略,非池中之物,登基稱帝,不過是順應天命,早晚之事。我所憂者,非是權位更迭,而是這過程中,能否保我漢室遺風,不讓忠孝仁義之道泯滅於亂世塵埃。」
他轉過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荀攸,繼續說道:「你我身為荀家之後,不僅要輔佐明君,更要以身作則,傳承家族之訓。未來之路,或許荊棘密布,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你需更加謹慎行事,既要輔佐主公成就霸業,又要時刻提醒,勿忘初心,勿失本心。」
荀攸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叔父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鄭重其事地答道:「叔父教誨,公達銘記於心。無論前路如何坎坷,我必以家族榮耀為己任,不負叔父與先祖之望。至於主公登基之事,我會密切關注,適時進言,力求在變革之中,守護住我們心中的那份堅持與信仰。」
「只是…」荀攸欲言又止。
荀彧多聰明的一個人,立馬意識到接下來的話肯定對自己不利,但既然答應下來,就沒什麼好猶豫的。
「說吧。」荀彧深吸一口氣道:「群臣有何事要求於我?」
荀攸微微頷首,目光中閃過一絲憂慮,緩緩道:「近來朝中風雲變幻,主公登基在即,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暗流涌動。一些老臣,尤其是那些自詡為漢室忠臣的,對主公之意頗有微詞,他們私下議論,擔憂主公登基後,會行苛政,背離先帝遺願,更有甚者,密謀聯絡外戚與邊疆將領,意圖阻撓此事。他們知你荀文若素來以忠貞著稱,又深得主公信任,故而紛紛將希望寄託於你,希望你能在關鍵時刻,出面勸諫主公,以保漢室正統,維持朝綱穩定。」
荀彧聞言,眉頭緊鎖,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身為漢臣,對漢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同樣,他也明白主公的雄才大略與一統天下的決心。兩者之間的天平,在他心中搖擺不定。
「叔父,」荀攸見狀,輕聲喚道,「你需知,主公非池中之物,他志在四海,登基不過是順應天命人心之舉。我等作為臣子,當以大局為重,輔佐主公成就一番偉業,方不負此生所學。至於那些老臣的憂慮,可徐徐圖之,以理服人,讓他們看到主公並非暴虐無道之人,而是能夠帶領天下走向太平的明君。」
荀彧沉思片刻,緩緩點頭,眼中閃過一抹堅定:「公達言之有理,我荀彧雖為漢臣,但更知忠君愛國之道在於輔佐明主,安定天下。我會妥善處理此事,既不負主公之託,亦不違心中道義。你且放心,我自有分寸。」
說罷,荀彧站起身,望向窗外蒼茫的天空,心中已有了計較。他知道,接下來的路,將會更加艱難,但他已準備好,以智慧和勇氣,去迎接每一個挑戰,守護他所珍視的一切。
荀攸嘆息道:「還不夠。」
「嗯?」荀彧睜大雙眼,怒喝道:「何意?還要讓我自戕謝罪嗎?」
荀攸連忙擺手,神色凝重道:「叔父誤會了,我並非此意。我是說,僅憑你我之力,雖能盡心輔佐,但亂世之中,局勢瞬息萬變,單憑智謀與忠誠,恐難以完全穩固大局。主公雖英明,卻也需我等廣開才路,匯聚天下英豪,方能共謀大業,真正實現安定天下的宏願。」
「再者,兄長需得更為謹慎,言行舉止皆需考量其影響。如今朝中暗流涌動,外有諸侯虎視眈眈,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我們不僅要為主公出謀劃策,更要為他擋去那些不必要的風雨,讓他能更專注於天下大計。」
荀彧聞言,眉頭微蹙,沉思片刻後,緩緩點頭:「你所言極是,是我疏忽了。確實,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撼動這亂世根基。我們應當廣開才路,不拘一格,讓有識之士皆能為我所用。同時,我也需更加謹慎,確保每一步都走得穩健,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至於朝中之事,我會暗中觀察,尋找那些可能威脅到主公地位的隱患,並設法一一化解。此外,我也會加強與其他重臣的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共同為主公營造一個更加穩固的後方。」
荀攸見荀彧已有計較,心中稍安,皺眉道:「叔父既有此決心,我自然全力支持。我們兄弟二人,定能攜手共進,為主公,為漢室,貢獻我們的力量。」
荀彧看得出荀攸的為難之處,有些過重的話,荀攸都沒有說出口。
但是荀攸不說出口,不代表他荀彧就不用表態了。
「唉。」荀彧嘆息道:「我深知公達的苦衷。」
「他們不就是擔心我鬧事嗎?」
荀彧嗓門大了起來,吼道:「我發誓還不行嗎?」
「公達,你我皆知,這世道紛擾,人心難測。他們或有疑慮,亦是情理之中。但你我身為荀家子弟,更是主公麾下重臣,肩上承載的不僅是家族榮耀,更是復興漢室、安定天下的重任。我荀彧,願以家族之名,以性命為誓,絕不會因一己之私而亂了大局,更不會讓個人情感蒙蔽了理智,做出任何有損主公、有害社稷之事。」
荀攸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動容,他上前一步,輕輕拍了拍荀彧的肩,語氣堅定而溫暖:「叔父之言,如春風化雨,解我心中千千結。我荀攸,雖不及叔父之智謀深遠,卻也願誓死追隨主公,與叔父並肩作戰,無論前路多麼艱難險阻,都絕不退縮。我們的目標,是共同為這亂世帶來一絲清明,為百姓謀求一份安寧。」
兩人相視一笑,那份默契與信任,在無言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升華。窗外,夜色已深,但屋內卻因這份堅定的信念而顯得格外明亮。荀彧與荀攸深知,接下來的路將布滿荊棘,但只要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遠方。
…
荀彧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控制輿論,不要讓輿論風向變得不利。
軍紀大臣賈詡,攜手三個兒子,親自操刀輿論導向。
賈詡,這位以智計著稱的軍紀大臣,深知輿論的力量足以撼動山河,亦可穩固人心。他坐在案前,燭火搖曳,映照著他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之虛實。賈詡輕輕捋了捋鬍鬚,對身旁的三子吩咐道:「輿論如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我們要做的,便是引導這股力量,讓它成為我們手中的利劍,而非傷人的暗箭。」
他逐一布置任務,長子賈穆負責搜集民間輿情,務必做到耳聽八方,眼觀六路,確保不漏過任何一絲風吹草動;次子賈璣則精通文墨,被委以撰寫正面宣傳文章的重任,力求文字間既有力量又不失溫情,能夠深入人心;幼子賈訪從怡春院退居幕後,卻跟情報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負責暗中監視那些意圖製造謠言的勢力,一旦發現,即刻處理,絕不姑息。
與此同時,賈詡還下令軍中加強紀律,嚴禁將士參與任何形式的非議或散布不實言論,確保軍隊內部鐵板一塊,成為輿論戰場上最堅實的後盾。他深知,只有軍隊上下一心,才能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不可動搖的威信,為接下來的行動贏得更廣泛的支持與信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賈詡的精心布局開始顯現成效。民間輿論逐漸趨於平穩,那些試圖煽風點火的言論被一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對時局的正面解讀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百姓們開始相信,在他們的領袖與智者的帶領下,這片亂世終將迎來真正的和平與安寧。
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勸進。
群臣很有默契地聚在一起開了個小會,以戲志才為首,賈詡為副,荀攸、周瑜、顧雍等大臣為輔。計劃周密,準備選擇良辰吉日,一同上書勸進。
目的只有一個,希望金茂接受劉協的禪讓,正式登基稱帝。
至於金茂是否改姓一事,並不重要。
史書上會詳細記載金茂的來歷,後世人只會將這個朝代稱為「三興炎漢」。
而金茂也會成為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的開國之君。
不!比劉秀要更優秀!
金茂今年才三十八歲,以目前的醫療水平和他身體狀況,再活個三十年不成問題。
三十年後,大漢會變成什麼樣子,群臣不敢想像。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金茂只要按部就班走下去,諡號「武」不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