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大型鋼鐵廠落地
第366章 大型鋼鐵廠落地
隨著諸葛亮在西北傳來好消息,煉鋼的工作不得不提上日程。
東漢時期已經有成熟的煉鋼工藝,與現代的差距體現在產量和種類上。
由於缺乏探索和測量工具,灌鋼法得到的鐵材品質不一,好一些的鐵材能當做鋼鐵用,大部分都拿來鍛造武器盔甲;差一些的鐵材要麼回爐重造,要麼當做農具用著。
再加上煤炭去硫的工藝不成熟,煉鋼工業一直停滯不前。
就算金茂大力促進鋼鐵行業的發展,也僅僅在這幾年恢復到東漢巔峰產鐵量兩萬噸。
要是平常時候就算了,但諸葛亮再西北做得很好,鋼鐵軌道遲早要鋪起來,另外,龐統那邊也很順利,東邊的鐵軌肯定也要修。
這樣一來,鋼鐵增產迫在眉睫。
對此,金茂並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傳詔全國,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封誰為少府。
這可是九卿職位!
當然了,原本少府掌管皇帝小錢袋子等職能肯定要去掉,算是半個九卿。
一時間,就連諸葛亮、龐統等人都眼熱起來,想要放下手中工作,先試一試,好在沒有付諸行動。
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很快,民間大神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貢獻一個又一個奇妙的點子。
有土法煉焦煤的,有貢獻淬火法的,有水裡鼓風增產的,有建高爐的…
煉鋼各步驟都有能人毛遂自薦,奈何就是沒有一個全都會的人才。
為此,金茂沒有給這些人少府之職,而是全都招進少府,成了屬官。
正好南陽郡、河南尹、滎陽等地盛產的煤炭硫含量極小,金茂便下詔在魯陽縣建一座大型鋼鐵廠。
如果這次能夠成功,金茂將在全國再次建立四座這等規模的鋼鐵廠,分別設立在東北、西南、西北、東南四地。
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就不用為鋼鐵發愁了。
如此一來,鋼鐵局應運而生。
跟建設局不一樣,鋼鐵局權利和組織架構都沒有建設局那麼大,但是技術要求更高,招收的工人要求也更高,就算沒讀過書,也要足夠激靈才行。
畢竟,煉鋼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
那麼由誰來負責鋼鐵局事宜呢?
金茂沒有頭緒,便找賈詡詢問。
後者給出了幾個人選:「劉曄、徐庶皆有佐世之才,可為副手。」
賈詡很聰明,將主事之人空出來,這個位置肯定是金茂的心腹擔任。
金茂聞言,心中暗自點頭,對賈詡的考慮周全頗為讚賞。他深知,鋼鐵局作為新興的重要部門,其領導人的選擇不僅關乎技術的精進與生產的效率,更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未來。於是,他沉吟片刻,開始在心中細細盤算。
「劉曄,此人智計百出,對機械構造頗有研究,若能由他主持鋼鐵局的技術革新,定能大有作為。」金茂心中思量,「而徐庶,則以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著稱,適合在戰略規劃與人才培養上發揮所長,作為副手,定能輔助鋼鐵局穩步前行。」
但轉念一想,金茂又意識到,鋼鐵局作為新興部門,其領導人的威望與執行力同樣不可或缺。他需要一個既能服眾,又能雷厲風行執行決策的人物來擔任這一要職。於是,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自己的一位心腹之上——劉方。
「劉方,此人忠誠可靠,行事果斷,對冶煉之術亦有所涉獵。」金茂暗自決定,「讓他來擔任鋼鐵局的主事之人,再輔以劉曄、徐庶的智謀,定能帶領鋼鐵局走向輝煌。」
想到這裡,金茂召見了劉方,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劉方聽後,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他深知這是對自己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很想接下這個差事,但能力有限,無法做到。
劉方身為現任工業局局長,早已名不副實,手中職能被分出去大半,如今他也就搞點發明創造還行,統籌、安排就差點意思。
「殿下,我才疏學淺難當此大任。」劉方謙遜地低下頭,語氣中卻難掩對鋼鐵局未來的熱切期望,「但我有心為殿下分憂,雖不能直接領導鋼鐵局,卻願意以我的技術專長和過往經驗,作為幕後之盾,全力輔佐新任主事之人。我提議,我們可以設立一個技術顧問團,由我領銜,匯聚各界能工巧匠與智謀之士,為鋼鐵局的革新與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與戰略規劃。同時,我也將不遺餘力地培養新人,確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讓鋼鐵局在時代的洪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讚賞之色,他深知劉方的謙遜並非推諉,而是對責任的深思熟慮。他拍了拍劉方的肩膀,笑道:「劉卿此言甚合我意,你不僅技術精湛,更有一顆為大局著想的心。技術顧問團的想法極好,有你在,我放心。至於鋼鐵局的主事之人,我會慎重考慮,既要有領導之才,又要能與你等智囊團緊密合作,共同開創鋼鐵局的新篇章。」
不過,鋼鐵局局長也得要選出來。
一個人名浮上心頭。
金雲!
金茂的這位從兄,不日就將成為宗室,現在還在郡守位置上蹉跎。
倒不是金雲能力問題。
實際上,金茂多次徵辟金雲前往任職州刺史,卻都被金雲委婉地拒絕。
金茂知道,這位從兄骨子裡的傲氣,不肯讓金家蒙羞。
尤其是金高去世後,金雲作為下一代金家家主,必須要做好表率。
但是這一次,金茂決定破例。
要是連自家人都沒辦法身居高位,那麼誰又能坐得了這個位置?
於是,金茂下詔,封金云為少府,兼任鋼鐵局局長一職。
無奈金雲只能回到荊州宛城,向金茂復命。
兩兄弟上次見面還得追溯到金高葬禮,那時金雲兩鬢飄白,逐漸有老相,現在金雲兩鬢全白了,完全看不出這是個不到四十歲的人。
可以看見,金雲這些年有多努力!
「從兄來了,快快請坐。」金茂起身相迎。
金雲步入大殿,步伐中帶著幾分沉重與釋然。他深知此番任命雖非本意,卻也是家族責任使然,心中五味雜陳。在金茂的熱情相迎下,他緩緩行禮,而後在特設的座椅上坐下,目光不自覺地掃過這熟悉而又陌生的宮殿,心中感慨萬千。
「殿下,此番任命,我實感責任重大。少府與鋼鐵局之事,關乎國計民生,我必全力以赴,不負您的期望。」金雲的聲音沉穩而堅定,透露出一種歷經風霜後的成熟與擔當。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與信任。「從兄,我知你才華橫溢,更兼心懷家國。這些年你在外奔波,家族上下有目共睹。此次任命,既是對你能力的認可,也是家族對你的信任。我相信,在你的帶領下,鋼鐵局定能迎來新的繁榮,為國家的強盛貢獻力量。」
兩人對視一眼,無需多言,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誼與共同的家族使命感在彼此間流淌。金茂隨即話鋒一轉,談起了當前國家的局勢與未來的規劃,金雲則一一細聽,不時點頭,偶爾提出自己的見解,兩人討論得十分投入。
隨著談話的深入,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愈發熱烈而莊重。金雲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任命,更是家族賦予他的一次新使命,一次能夠讓自己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機會。他暗暗下定決心,要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不負家族與國家的重託。
夜色漸濃,兩人依舊意猶未盡。最終,金茂拍了拍金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從兄,前路雖長,但有你我兄弟並肩作戰,何愁不能開創一番事業?期待你在新的崗位上大放異彩,為家族爭光,為國家添彩。」
金雲鄭重地點了點頭,心中充滿了力量與希望。他知道,自己即將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而這段旅程,將會是他人生中最輝煌、最難忘的一章。
鋼鐵局局長選定,金茂卸任劉方工業局局長職位,調任鋼鐵局副局長。
對此,劉方鬆了口氣,這麼多年過去了,他早就不再是以前那個愣頭青,深知德不配位會造成什麼結果。
如果是別的人當權,劉方肯定不會這麼想,但金茂眼裡容不得沙子尤其是自家人,要求更加嚴苛。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論烏傷金家還是劉家,都不敢輕易開口要求升官,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才能。
領頭人有了,接下來就是搭鋼鐵廠框架,先前挖掘出來的技術人才全都塞進廠里,任中層管理,若是沒有管理才能,到時候才換下來就是。
劉曄、徐庶等高層則是必須要詔見,面試過才行。
劉曄今年十八,尚幼,各方面都有待提高,金茂簡單測試便下放鋼鐵廠去給金雲當助手。
徐庶而立之年,正當時,金茂便多加留意,為其安排了一場測試。
說來有趣,徐庶身為寒門,十五歲才立志要學習,正好就在荊州求學,當時金茂跟劉表起衝突,徐庶還升起過參軍的想法。
「沒想到元直還曾想與我為敵啊。」
聽到金茂的調侃,徐庶明知是調侃仍然要裝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殿下聽錯了,當時,庶是想加入殿下的行列。」
金茂聞言,嘴角不禁揚起一抹笑意,眼中閃過幾分讚許。他深知徐庶的才華與智慧,更欣賞其能在逆境中保持志向,不失本心的堅韌。
「元直啊,你可知我為何對你格外關注?非獨因你學識淵博,更在於你那份洞察時局、心懷天下的氣魄。昔日你雖未直接投身軍旅,但那份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我早已有所耳聞。如今,正是你我攜手,共謀大業之時。」
徐庶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躬身行禮,言辭懇切:「承蒙殿下厚愛,庶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望。昔日之念,皆已成過往雲煙,庶現只願輔佐殿下,成就一番宏圖偉業,以報國家,以安百姓。」
金茂點頭,目光中滿是信任與期待。他深知,徐庶不僅是一員智將,更是他心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於是,他輕拍徐庶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好,元直,你既有此志,我便放心了。接下來的測試,將是對你全面能力的考量,不僅考驗你的智謀,更考驗你的應變與決斷。我希望你能藉此機會,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為我,也為這世界,帶來一絲改變。」
徐庶聞言,心中激盪,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測試,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折。他暗暗下定決心,定要全力以赴,不負金茂的期望,也不負自己多年的苦學與努力。
測試結果沒有疑問,徐庶雖然比不上諸葛亮、龐統那樣的超級天賦,但他勝在沉穩。
煉鋼就需要沉穩!
於是,金茂任命徐庶為鋼鐵局副局長,統籌全局,減少出錯。
建安十三年(208),春。
第一座大型煉鋼廠在洛陽落地建成,隨著第一爐鋼鐵出爐,新的時代悄然接近。
有趣的事,在鋼鐵廠慶祝建成的那天,皇帝劉協親自到場慶賀。
金茂被逮個正著,劉協軟磨硬磨地逼問何時進行禪讓一事。
金茂都無語了,他這個繼任者都不著急,反倒是現任著急了,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嘛。
更離譜的是,這件事還被史官給記下來了。
「帝協央求吳王登基,王推辭,言尚未準備,帝不信…」
總之,金茂秉持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的原則,一直拖著。
現在他真的後悔了,多少年沒出去浪了,以後要是當了皇帝,哪還有機會出去浪看看劉協,一點也沒有退位的悲傷,滿心想的就是,什麼時候退位了,好出去浪。
現在金茂倒是不怕劉協出去浪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封鎖洛陽這麼多年,全天下已經到了只知吳王而不知有皇帝的地步。
因此,登基就是走個過場,金茂現在的權利不比皇帝小,還比皇帝更自由。
換誰來,也不換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