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中庸錯了!

  第328章 中庸錯了!

  殿外。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www.sto9.com

  夏之白停足了一陣。

  他轉過身,望著身後雄壯威嚴的大殿,暗暗搖了搖頭。

  他並不清楚朱標會怎麼做。

  但朱標的確該有些動作了,他必須自己走出心裡的恐懼,去面對那一座似乎無法逾越的高山,唯有去面對,獨自走出來,朱標這太子之位才算是真正的『落實』,而非是懸在空中。

  某種程度上。

  他跟朱標一直都是『同盟』。

  一定程度上是同路,但又各有私心,既有矛盾又有衝突,又兼顧著些許合作。

  斗而不破,和而不同。

  回過神。

  夏之白抬頭望著天空,天空已重新下起了雪,讓人感到陣陣寒意,他緊了緊厚實的棉衣,望了望四周,朝翰林院走去,他在翰林院要做的事還沒完。

  今日要立下一個『數學』優解。

  不過這個概念跟既有的儒家觀念相悖,只怕方孝孺、劉三吾等人不會少反對。

  翰林院。

  夏之白將諸多學士聚在一起。

  他昨日就已宣布了,而且已告知要議『中庸』。

  等夏之白到場時,方孝孺等人早就到了,他們望著夏之白神色匆匆的身影,眼神卻有些冷,因為昨日夏之白公然表示自己反對『中庸之道』,至少在做學問、學術、研究上,他極不推崇中庸之道。

  甚至力主在編寫教材上採用墨家思想。

  棄用儒家之學。

  昨日這些話一出,自引得全場震驚。

  不少人都對夏之白斥責連連,指責夏之白辱沒聖人,對古之聖賢沒有敬畏之心,甚至還批評他根本就不懂聖人學問的偉大跟內涵,更是極盡聖人之學包羅萬象,乃是天下第一等學問,也是真正的至真至善之學。

  宇宙萬物真理都蘊藏其中。

  只是他們沒發覺。

  夏之白當時並未爭辯,只是讓他們下去準備一番。

  他明日再來論述,闡明他的個人觀點。

  夏之白站定。

  他沒有急著開口,在眾目睽睽之下,先讓小吏為自己倒了一杯溫水,前面朱標突然來找,也是耗費了他不少的唾沫跟心力,如今唇乾舌燥,需要先潤潤嗓子。

  他其實也頗為無奈。

  他根本沒準備這麼早跟朱標說明,只不過見朱標尋上了自己,也就將心中早就準備好的說辭,提前說了出來,雖遭到了一番叱罵跟怒火,但至少他看得出來,朱標還是聽得進去。

  也難怪。

  畢竟關係到自己性命,又有誰敢真不在意?

  人都惜命,何況還身居高位。

  飽飽的喝上幾大口,夏之白感覺嗓子舒服多了,他將茶碗放下,看了看四周,從一塊方桌上,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提筆寫下了『中庸』二字。

  隨即。

  他似感覺這二字不夠,又在上面添上了一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黃章低聲將這句話讀了出來,在反覆念了幾聲後,眼睛不由一亮,因為這句話太契合中庸二字了,但隨即黃章目光就冷了下去。

  夏之白既如此洞悉中庸之道,為何還要自己反對中庸?

  這豈不糊塗!

  其他人念了一下這句話,也是暗暗點頭,對這句話表達著欣賞。

  他們的確對夏之白的桀驁狂妄很不滿,但作為文人士人,還是有自己的操守,再不喜,在看到這句充滿深意的話,也還是表露著自己的認可,他們倒也並不覺得有什麼。

  夏之白畢竟是狀元。

  有這般文采是理所應當的。

  良久。

  劉三吾撫須開口道:「夏大學士,你將我等召集起來,就只為品析這一句話?而且老夫若是沒看錯,這句話的內容,恐是無比契合中庸之道的。」

  「你這說著中庸反中庸,難道不覺得有些荒唐?」

  夏之白輕笑一聲,淡淡道:「劉老學士此言差矣,這句話表露的是如今天下的『中庸真意』。」

  「但並非是我追求的『意』。」

  「我翻閱過論語,論語全篇中,只有一處提到中庸,便是《雍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句話中『德』不是『道』而是『用』,『至』就是『最大』,所以論語中的中庸,實際上說的是『效用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最優化』的一種選擇。」

  「而這句話本身是用來評價舜帝的。」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我將『中庸』提出來,並非是告訴諸位,中庸之意相較本意已有了差別,只是想告訴諸位,天下很多人讀聖人學問,都變成了讀死書,少了真正的融會貫通,不少人將這句話理解成『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但這種理解明顯是誤解。」

  「舜『中用』的德政,其至矣乎!但『民鮮久矣』。」

  「這才是正確理解。」

  「我說的這種理解,如今已漸漸為天下認可,至少當今陛下是認可的,不若也不會力推『朱熹』的理學。」

  「朱熹說:『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當厚而厚,即厚上是中;當薄而薄,即薄上是中』。」

  「這兩句話的含義很簡單,就是說『執端用中』的並不是在大小、善惡、厚薄的『中』,而是兼顧貴族與平民、東西南北等『端』,取一『中』令『端』都『善』。」

  「從俗語來說。」

  「就是在諸多不同影響因素或者利益相關方取得一個平衡點,繼而在不損害現有利益相關方利益的情況下,達到利益最大化,繼而實現『民鮮久矣』,推出讓平民很久沒享受到這種不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

  「中庸其實就是平衡狀態下的最優化。」

  「此後隨著儒學大興,諸多大儒解構論語,繼而又有了跟儒家其他論點不造成矛盾的『止於至善』、『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等觀點,其實這些話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便是一個因素下的最優化。」

  「最終這些解構又重組成了兩個字。」

  「中庸!」

  「這二字便構成了儒學現有的人文素養。」

  「如今天下儒生坐而論道,都行『中庸』之道,卻是少了對學問刨根問底的執著。」

  「這錯了!」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