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發展生產力從1981開始> 第262章 蒼龍號大型運載火箭製造成功,擇機發射

第262章 蒼龍號大型運載火箭製造成功,擇機發射

  第262章 蒼龍號大型運載火箭製造成功,擇機發射

  加東加尼小鎮的小山上,王建昆站在山頂,望向南方,那裡是廣闊的藍色海洋。

  天氣晴朗,外海的幾座小島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海上已經有一艘艘漁船在捕撈作業。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其中大部分還是一些鐵骨木殼的小漁船,他們不敢開得太遠,只在伊洛瓦底江出海口附近徘徊捕撈,只有幾艘四海漁業下屬的鋼製漁船在更遠更深一些的地方,那裡的魚會更大一些。

  經過幾天的勘察走訪,王建昆發現這裡確實是一個適合建設大型航天發射基地的地方。

  首先是地基比較牢固。

  把小山周邊2平方公里的30米左右的浮土層挖走後,再把小山炸掉,岩石可以充當下層的填料。

  這樣整個主發射場的面積將能達到3平方公里。

  這個面積足夠建造3到4座大型發射塔架以及配套的設施了。

  其次是這裡周邊人煙稀少,也不會影響主航道,因為小山是在半島遠離伊洛瓦底江的那側,距離有8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即使是發射場發生危險,也不會影響到進出伊洛瓦底江的船隻。

  最後是半島南部只有幾座海拔不高的小島,再往南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了。

  今後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時是往南邊的赤道上空飛的,第一級墜落也只會落到海里,不會墜落到陸地上。

  他勘探完畢後,當場就把用超能力探索的加東加尼小鎮的地形圖給到智子,讓其按照大型航天發射基地的標準去設計規劃。

  在他從加東加尼小鎮的碼頭上船,去往仰光造船廠的半途中,智子就完成了整個航天發射基地的設計,並且貼心的把場景動畫做了出來。

  他在船上仔細的查閱了智子的設計,確實非常完美,他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考慮到了。

  整個主發射場就建在炸平後的小山原址上,一期工程是一個綜合發射場,發射塔架可以支持直徑2米到直徑8米之間不同規格的火箭。

  另外在碼頭邊上2公里左右,還設立了一個組裝廠房。

  今後從仰光火箭製造基地製造出來的火箭,會分成幾段裝船運輸到港口的組裝廠。

  火箭在組裝廠完成豎直組裝後,會通過一段3.5公里左右的重載鐵路運輸到發射塔的發射陣位。

  然後在那裡裝填各種燃料,等待發射。

  二期工程則是2座專用發射場。


  一個是用來測試返回式運載火箭的,沒有發射塔,只有美國的那種發射架。

  另外一個是固體火箭的發射場地,用於快速發射。

  三期工程因為王建昆還沒有想好,所以只留出了相應的場地。

  看完設計後,他又看了下施工計劃和工作量,發現要完成這第一期工程,需要調派的大型工程機械和相應的工程人員還是非常多的。

  幸好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老根據地的那座大型工程設備製造廠已經完工,已經在陸續生產一些工程機械了。

  工程建設人員是非常緊缺的,密仰鐵路還在緊張的施工,全國的省道國道也在緊張的施工,各種工廠也陸續的在各地建造。

  所以這航天發射場建設需要的工程師就只能是靠他自己去製造一批新人類工程師了。

  查看完畢設計圖後,他將電子分成不同的保密等級,然後上傳到中央電腦。

  部分準備工作可以先動起來,比如發射場的土方移除工作,基建道路的修建工作,碼頭擴建工作等。

  在他到達仰光造船廠時,緬甸郭務院已經在內部成立了航天工程工作小組,小舅岑勇擔任組長,負責協調各部門對航天工程的支持。

  工作小組成員陸續閱讀了相關資料,然後將任務一級級的傳遞下去。

  負責水泥,沙石等基建物資的幫忙開始調配資源,優先保證航天工程建設工作。

  負責鋼鐵有色金屬的負責人將任務分發給各工廠,比如高亞鋼鐵城要負責特製一批超重型鋼軌,用於加東加尼航天城的火箭運輸軌道。

  3座超大型鐵路運輸平台,靜承載能力要達到5千噸,能承受5千噸級火箭起飛時的衝擊力。

  重型工程設備製造廠要負責製造超大型火箭運輸車,單車長度要達到80米,運輸貨物的直徑要能達到8米,承載能力要達到800噸,內部代號「三個八」。

  化工部將各種燃料的製造要求下發到正在陸續投產的工廠,讓他們按照工藝儘快完成試製,在測試合格後加急生產一批用於試驗火箭的發射。

  通信部門一邊將各種航天工程用到的通信設備製造工作下發給星耀集團的緬北分廠。

  在那裡,最先進的0.5微米光刻機將為火箭製造最新款的航天規格的晶片。

  ……

  王建昆在仰光造船廠的參觀時間不長,他主要是看下這裡的工人技術水平怎麼樣,造船設備是否能支持多種專業船舶的製造。

  看了一圈後,他決定還是動用超能力給這個造船廠再增添一些高級工程師,增加一些自動化的設備。


  仰光造船廠之前在軍政府的領導下,技術水平非常的低下,只能製造一些3,4百噸的小船,大一點的船根本沒造過。

  全解陣在決定發動統一之戰前,就開始對造船業進行投資,先後從美國日本等造船能力一流的國家採購了不少次先進的設備。

  不過因為還有所顧忌軍政府,所以那些設備都是在統一之戰前不久到達的。

  統一之戰結束,全盤接手造船廠後,才開始大規模投入。

  不過基建工程是很耗時間的,前期主要是建造更大型的船塢,更大型的吊裝設備。

  到了85年初,才陸續有培訓合格的工程師進駐造船廠,開始主持修建更大型的船舶。

  他們先從3千噸級散貨輪開始,每隔2個月再開建一艘更大型一點的船。

  到了85年底,才開始鋪設第一艘萬噸級礦石運輸船的龍骨。

  王建昆跟造船廠負責人聊了半天后,他基本了解了此時造船廠的製造能力。

  如果不新增一批高級工程師,一批性能更好的造船設備,要製造火箭運輸船,專用火箭燃料運輸船,航天測控船,得至少花3年的時間。

  這還得是王建昆提供的造船工藝和圖紙沒有問題,施工順利的情況,不然還得更長的時間。

  於是在造船廠考察完畢後,他就從仰光機場乘坐專機飛往了寧迪本的基地。

  在那裡,他讓智子翻找出此時日本和韓國兩國的幾個造船廠的資料。

  然後讓智子參考改進了幾種能提高造船效率和質量的設備比如焊接機,3維全自由度彎板機,數控切割機。

  還設計了多種雷射測量儀,用於提高測量準確度。

  這些設備在用超能力製造出來後,他又在醫療中心製造出了一個120人的高級工程師團隊出來。

  這批工程師是特意為製造幾種航天工程專用的船舶準備的。

  他們帶著眾多的先進造船設備,乘坐C-800型運輸船,從伊洛瓦底江上游出發,順流而下直達仰光造船廠。

  在為造船廠準備好人才和設備後,王建昆投入到了「蒼龍號」大型運載火箭的製造工作中。

  蒼龍號火箭是王建昆參考了美國的大力神火箭,蘇聯的質子號火箭,然後在智子的幫助下,輔助火箭工程的設計師們設計的。

  智子在其中主要起到了錯誤檢查和設計程序的開發維護工作。

  「蒼龍I號」火箭的具體參數如下。

  I號沒有兩側的助推器,只有中間的核心級。


  核心級是3級火箭。

  第一級和第二級用的都是液氧+煤油燃料,第三級是液氧+液氫燃料。

  核心級發動機:

  第一級:4台甘高(緬北山脈)級發動機,推力 2,800 kN(海平面),燃燒時間320秒。

  第二級:3台甘高發動機,推力 820 kN(真空),燃燒時間210秒。

  第三級:1台敏金(緬北山脈)發動機,推力 120 kN(真空),燃燒時間600秒,還有4台姿態發動機,推力5.2KN,用於姿態控制。

  第一級直徑4.8米,第二級直徑3.6米,第三級直徑3.6米。

  起飛質量約750噸。

  運載能力:

  低地球軌道(LEO):20噸。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6.1噸。

  另外還有蒼龍II號和蒼龍III號。

  蒼龍II號是捆綁了兩台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型號。

  蒼龍III號在II號的基礎上,第三級將試用核發動機,執行深空探測器的發射任務。

  另外還有「霸王龍」號,其發動機採用的是跟蒼龍號同級的,只是它的造型很特殊。

  下面第一級是12台發動機並聯的助推器,直徑將達到8米,上面的第二級採用6台發動機,並且是可以多次啟動,能進行姿態調整的,第三級可以視任務的不同選擇是否加裝。

  霸王龍級主要是底部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它們將測試平台化,並會進行回收測試。

  如果回收測試成功,今後將執行超大型太空飛行器比如大型空間站,月球登陸器,太陽探測器,冥王星探測器等等的發射任務。

  設計工作在他和智子的不斷參與提示下,只花了3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完成了。

  此時發動機製造工廠也經過緊張的施工後完成。

  他帶著工程技術人員,用各種機械設備,通過常規方法,製造甘高火箭發動機和敏金火箭發動機。

  雖然是高大上的航天用火箭發動機,但是製造用的設備還是離不開車銑刨磨焊等基本工藝。

  在大型5軸數控加工中心的加持下,大尺寸的超級燃料泵一體成型。

  5軸工具機能將經過3萬噸水壓機鍛壓後的鈦合金鋼胚,提供一次裝夾就能全部位置的車銑工作。

  這樣的5軸工具機,省去了多次裝夾導致的誤差。

  高達3.6萬次每秒轉速的刀頭,能在其餘4軸的轉動下,從不同角度,完成工件的加工工作。


  如果是採用3軸或者4軸工具機加工這種複雜曲面的工件,加工時間可能要長達2個多月。

  但是在這種特製的5軸數控加工中心裡,工件裝夾完成後,設備就能日夜不停的工作,只需短短的3天就能完成。

  王建昆為了加快火箭的製造速度,動用超能力製造了20多台這種5軸數控加工中心。

  一個個鈦合金,鋁合金的胚料進去,短則1小時,多則3天,一個個加工完成的工件就被機械臂夾持出來或者傳送帶傳送出來。

  加工完成後的零件被測試人員取走,到高精密測量室去進行全方位的測量。

  經過1個多月的緊張製造,總共8台甘高發動機,2台敏金髮動機被製造出來了。

  王建昆讓測試團隊各取1台,去已經經過升級改造的火箭發動機試車台去進行測試。

  另外的7台甘高發動機和1台敏金髮動機,則被送到位於仰光的火箭製造廠,去進行第一枚火箭的組織工作。

  此時的仰光火箭製造廠,在3千多工程人員的協力下完成了。

  整個製造廠分成3個大型車間。

  它們分別負責第1級到第3級火箭的組裝工作。

  火箭鋁合金外殼,整流罩和燃料箱是在馬高的大型箱體製造廠製造的,那裡有王建昆幫忙製造的大尺寸彎板機,全自由度3維折彎機,碳纖維成型機等專業設備。

  這些設備都是參考了美蘇兩國的火箭製造廠的,然後讓智子進行自動化改造,並在精度上儘可能的提升。

  在86年8月1號,蒼龍號火箭的1~3級鋁合金殼體,內部燃料儲存箱,耐低溫管道,燃料泵,發動機,整流罩都全部運輸到位。

  仰光火箭製造廠即刻開始了組裝工作。

  由於在製造階段,用到的設備都是精度極高的,製造完成後,各種檢測手段也確保了這些零部件的尺寸都在設計公差範圍內。

  智子甚至專門設計了一套公差組合模擬程序,工廠的工程師和設計人員能根據實時更新製造出來的工件尺寸誤差,調整下一工序或者後續工件的公差,以此來抵消公差累積導致最後組裝完成後,火箭的主體公差超標。

  在各種零部件運輸到仰光工廠進行火箭組裝工作時,發動機試車台也傳來了好消息。

  兩款發動機都達到了設計目標,並且燃燒測試後,冗餘量還超出好多。

  為此王建昆在第3批發動機製造時,更改了一些冗餘設計,給發動機和燃料泵再次減重。

  就這樣,火箭一邊組裝,新的不同設計的發動機不斷的被製造出來。


  這些前幾批的發動機都陸續的進行測試,為今後的更多型號的火箭做好動力儲備。

  到了1985年9月1號,第一枚蒼龍I號火箭在仰光火箭製造廠完成了組裝工作。

  航天研究所所長宋裕民激動的在電話里跟王建昆匯報。

  在宋裕民分享的視野里,王建昆也看到了真實的蒼龍I號火箭。

  可能是在室內的原因。

  蒼龍I號看起了格外的大。

  此時它被豎立起來,做靜態測試。

  青色塗裝的它,在潔白明亮的廠房內格外的亮眼。

  它就跟真正的蒼龍一般,隨時準備飛上天空。

  靜態測試非常重要,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月。

  期間用純水模擬了火箭燃料,對火箭進行了燃料加載測試。

  在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工作後,它已經完全具備了發射能力。

  於是王建昆將情況通報給航天工作領導小組,讓他們商定具體的發射日期。

  王建昆為他們提供了9月25號,9月28號和9月30號這3天的不同時段供他們選擇。

  這3天是天氣預報和天體運動等數據結合之後,測算得到的比較適合發射的時間窗口。

  航天工作領導小組經過多輪討論,並報全解陣所有中高層人員知悉後,決定將時間定在9月25號。

  雖然最好是在9月30號,全解陣組建的新政府成立2周年的時候發射成功最好。

  但是大家都怕第一次發射這種大型運載火箭遭遇失敗,從而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最終的發射日期還是定在最早的9月25號那天的下午3點10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