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蒼龍I號帶著哨兵雷射衛星升空了
第263章 蒼龍I號帶著哨兵雷射衛星升空了
1986年9月18號,一個特殊的日子。
蒼龍I號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從仰光的火箭製造廠起運。
這枚青色塗裝的火箭,已經經過半個月的靜態測試,各項性能指標都符合設計預期。
因為發射日期被定在了9月25號。
所以一完成靜態測試,這枚火箭就在製造廠內分解。
按照1到3級還有整流罩,總共分成了4段。
第一級高度有28米,第二級高度20米,第三級高度6米,整流罩高度4.8米,組裝起來的總高度達到58.8米,比蘇聯的質子-K標準型火箭還高0.6米。
這4部分被分別裝進特製的超大型貨櫃里。
當天上午9點整,3輛超大型貨櫃運輸車已經到位。
本章節來源於𝐬𝐭𝐨𝟗.𝐜𝐨𝐦
它們是緬北重型工程設備製造廠製造的64輪運輸車。
每個輪子都有單獨的電動機,可以210度轉向。
整車由專門設計的電腦程式控制,駕駛員有2個,他們負責充當車子的眼睛,將行進路線輸入行車電腦,然後選擇不同的車速,車子就能自動行駛了。
在火箭製造廠內,一個簡單的歡送儀式正在舉辦。
宋裕民所長作為航天工程的負責人之一代表講話。
他此刻的心情是非常的激動。
原本他只是一個軍工廠的研究員,在工作之餘自研了一款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希望能為國內的軍工事業做一些貢獻。
可是種種原因導致一直得不到重用,設計的產品也因為缺乏領導的支持而不能出世。
因此一直快到退休,還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
但是被全解陣請到緬北後,不僅支持他把耗盡一身心血設計出來的火箭製造出來,還讓他擔任了航天研究所的所長。
雖然一開始的所長權力非常低,規模也非常小,但是待遇是沒的說的。
比起之前的遭遇來說,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原本他想著就在這小小的緬北,把他設計的那款火箭在優化優化就差不多了。
可之後的遭遇卻徹底的顛覆了他的認知。
先是組織里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然後帶他去到一個醫學中心接受了一個腦部微創手術,被植入了一個腦機晶片。
從此之後,他覺得後半生還可以做得更加出彩的。
果不其然。
當他完成跟腦機晶片的融合後,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新的火箭發動機設計,製造,測試,以及火箭的整體控制相關的知識。
在他完成1年左右的強化學習後,新的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火箭的研製任務下發到了研究所。
並且一個3百多人的固體火箭研究團隊也被納入他的管理之下。
此後的一段時間,他每天都到固體火箭研究基地工作14個小時左右,其餘時間還不斷的學習中央電腦資料庫里更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而在他廢寢忘食的投入到固體火箭研製工作時,另外一個更大型的液體火箭研究項目(蒼龍號)又把他拉了進去。
雖然他在這個項目里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王建昆直接參與各子系統的研製。
但是整個航天系統他都已經很熟悉,各子工程和製造廠都需要他做一些協調工作。
他也是與有榮焉,拼命的壓縮休息時間,就是為了多一些精力投入到這項偉大的工程上來。
此時他作為航天研究所的領導,發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講話。
下面一些國內外聘請回來的華人研究員,也是熱淚盈眶。
雖然他們此時是在緬北,不是在祖國。
但是他們星辰大海的夢想卻即將在這裡啟航。
儀式結束後,立刻開始了吊裝轉運工作。
64輪大型貨櫃運輸車在駕駛員的控制下緩緩的開進火箭組裝廠房。
廠內的大型行車,將一個個已經裝入大型貨櫃里的火箭分段吊運到運輸車上。
完成吊裝工作後,火箭製造廠的工作人員仔細的對貨櫃內的火箭進行了一次檢查,確保在吊運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損傷。
採用了電磁減震技術的特製貨櫃很好的卸掉了那點縱向衝擊力,檢查結果是完好。
「先導人員注意,車隊馬上出發。」運輸工作負責人用對講機通知前頭開路和安保工作的先導小組。
「先導收到,可以出發。」
從火箭製造廠到專用運輸碼頭有8公里左右的距離,這段公路也是為運輸火箭專門修建的,路基非常厚實,單向寬度達到了80米,儘量取直,沒有小型彎道。
64輪大型貨櫃運輸車在寬闊的道路上,以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著。
前後各有數量裝甲車保護,天上還有2架武裝直升機巡邏。
一些路口都有持槍保衛人員協同交通指揮人員值守,在火箭運輸過去後才會放開允許社會車輛通行。
半小時後,車隊順利抵達碼頭。
此時碼頭上,一艘下水2個月的5千噸級專業運輸船已經停泊在那了。
他的貨艙頂板是能向兩側滑開的。
貨艙長度達到了30米,寬度18米,深度12米。
此時倉龍號火箭分段的運輸貨櫃寬度是5.2米,長度是29米,所以3個貨櫃可以並排放入一次運走。
碼頭上的吊機也是嶄新的,只試驗性的吊運過一些配重貨櫃。
此時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裝有第一級火箭分段貨櫃從64輪運輸車上吊起,然後轉移到運輸船貨艙上方,在緩慢的將貨櫃放下。
第一級是最重的,連貨櫃一起有將近96噸,它被放在了貨艙的中央位置。
然後是第二級,第三級和整流罩段。
三個貨櫃被吊運進去後,技術人員對立面的貨物位置再次進行了檢查,然後將貨櫃牢牢的固定好。
上午10點。
裝有蒼龍號火箭分段的5千噸級專用運輸船鳴響了汽笛,表示他即將起航了。
王建昆在運輸船起航後,和宋裕民一起,乘坐越野車,從碼頭出發,從陸路趕往加東加尼。
運輸船從碼頭出發後,先順流而下出海,然後靠近海岸線的航道往加東加尼的港口駛去。
為了確保火箭安全,航速並不快,左右11節左右,比常規的貨輪還慢一點,所以即使路程短,也需要航行20小時左右,趕到加東加尼剛好是第二天早上6點左右。
而王建昆他們從陸路乘車走就快多了,只要5個小時就能到達。
下午4點,王建昆一行人到了加東加尼的火箭組裝塔。
這裡已經有上百名科研人員在為火箭組裝工作做準備了。
他和宋裕民沒有打擾他們的工作,而是去到組裝塔後面的庫房,去查看蒼龍I號即將送到太空中的載荷。
「建昆,真的要送這種衛星上太空嗎?萬一發射失敗,這枚衛星被別的國家找到並發現裡面的秘密,咱們就暴露了啊!」宋所長滿是皺紋的臉上充滿了憂慮。
「老宋,別擔心,咱們的蒼龍號是往東南方向發射,那裡是茫茫的緬甸海,沒有陸地,即使發生你所說的情況,衛星也只會掉到緬甸海里。」王建昆拍了拍宋裕民的肩膀,寬慰他。
「這不是怕萬一嗎,畢竟也有水淺的地方,等咱們通報了衛星發射計劃後,美蘇等國肯定會高度重視的,說不定會動用點咱們不知道的手段。」宋裕民還是有點沉浸在之前幾十年裡美蘇不可戰勝的影響下。
「老宋,不怕告訴你,咱們還真不怕美蘇等國耍手段,咱們有的是對等報復的能力,要知道,讓你研究的那款8千公里射程的固體火箭不是用來當擺設的。」王建昆用淡定的口吻說道。
他確實有這個自信,能確保美蘇等國動武后,能保住緬甸這個地方的建設成果。
去年那枚當量1200噸的鈽彈在南非外海成果試爆後,他就讓核工業部加班加點的提取鈽元素,製造了10枚同當量的鈽彈。
它們都可以被安裝到D-300彈道飛彈上。
另外還製造了6枚當量在1.2萬噸級的鈽彈,它們可以用F-14改進版的戰鬥機攜帶升空。
萬一的萬一,他還能讓新人類駕駛員,駕駛他製造的「雷鳥號」超高音速飛行器,突破敵人的防空網,將鈽炸彈投擲下去。
以上都是一些預備的手段,基本不可能用上,美蘇兩國的角力正到了關鍵期。
美國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蘇聯方面正想方設法的自救,根本騰不出手來打壓全解陣所控制的緬甸。
最多就是在國際上,動用一些軟手段來限制緬甸的發展。
不過這些手段王建昆和全解陣都不怕。
緬甸的經濟其實是以內循環為主的,對外依賴的資源其實相當少,石油資源有伊朗這個比較堅定的盟友在,基本不會被切斷供應。
旗下的幾大集團的業務也是在第三世界國家和中東地區為主,美蘇和歐洲等國雖然能施加影響,但是動不了根本,全解陣有的是手段破解。
這2年來,全解陣除了鞏固在緬甸的統治,還不斷的在東南亞,南美和非洲大陸進行秘密活動,發展了大量的當地成員。
並且已經派遣了多個醫療隊去這些地區,設立秘密醫院,對一些經過考驗的新成員進行腦機晶片植入。
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第三世界國家將陸續進入到全解陣的統治之下。
王建昆在那枚散發著寒光的武裝衛星前,順著宋裕民的話,回想了之前的部署情況。
「老宋,來,放寬心,咱們就大膽的在太空中施展手腳吧,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報復,我們的未來可是恆星際航行呢。」
「嗯!」宋裕民回想起之前從中央電腦里查看到的未來30年航天發展規劃,不由得挺直起有點彎了的脊樑。
王建昆看到宋裕民恢復正常了,就帶著他,一起用儀器檢測起這枚運輸到這裡不久的衛星。
它的內部代號是「哨兵1型」,對外宣布的是通信衛星。
長度4.2米,重量19.8噸,未展開太陽能帆板前直徑3.2米,將頂著整流罩內部裝進去,逼近蒼龍I號的近地運載極限。
它的核心是一門20兆瓦的雷射炮,在太空中運行時,雷射炮的鏡頭對準著地球,有需要時還能在姿態調整火箭的幫助下快速轉變方位到對準太空。
為了給這門20兆瓦級的雷射炮供能,王建昆給其內部塞進去了2組儲能能力達到10萬度電的超級石墨烯電池。
當然為了迷惑美蘇等國,裡面還集成了一組衛星通信設備,平時會用於轉發衛星信號。
太陽能帆板的電能主要是為通信設備和其他附屬設備服務的,雷射炮的供能主要是靠內部的超級石墨烯電池。
兩組電池在衛星升空前,總共存儲著20萬度電。
這個能量足夠雷射炮持續發射9個多小時了。
當然實戰的情況下,每個目標照射30秒左右,差不多就能完成毀傷了。
在太空中,雷射在行進的路上損耗極小,幾乎是炮口功率多少,目標就要承受多少功率的打擊。
這款內部代號「哨兵的」衛星主要是用來測試的,看其在太空中攔截彈道飛彈,以及毀傷敵方衛星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畢竟地面上沒有那個條件完成那麼長距離的真空實驗。
檢測完成後,兩人退出了庫房,交代門口的安保人員加強保衛,沒有他們倆的直接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第二天上午6點,火箭運輸船到達加東加尼港口。
港口的吊機安穩的將3個貨櫃吊運到這邊的3輛64輪專用貨櫃運輸車。
10多分鐘後,車子將火箭運輸到組裝廠房。
這時候,組裝廠的所有工程師都已經到位。
廠房內的行車將三個貨櫃陸續吊運到位。
運輸車開走後,工程師們先對火箭進行了細緻的檢查,如果此時出現較嚴重的問題,就要立即拉回仰光的製造廠去維修了。
幸好沒有發現重大異常,火箭的整體狀態良好。
工程師們按照計劃開始緊張的組裝工作。
……
1986年9月23號上午11點,組裝完成的蒼龍1號火箭,豎立在了組裝廠內的封閉廠房內。
此時哨兵衛星也已經放進了整流罩里。
接下來,它將沿著直達發射塔的重載鐵路行進4.3公里,然後在那裡整裝待發。
在進行了最後一次的出廠檢測後,蒼龍I號裝載在哨兵1號衛星,在鋼鐵底座上,沿著有4根並行鐵軌的鐵路,以每小時800米的速度,緩慢的駛向遠處白色的發射塔架。
雖然目的地遙遙在望,但是整個運輸時間長達5個半小時。
一路上,所有參與運輸的人都屏聲靜氣,即使是進行各種匯報時,也是低聲細語的,不敢說大聲了,怕影響到這枚凝聚了所有工程人員心血的火箭。
天公作美,最大風速也才1級,濕度也不大,整個運輸過程非常順利。
到了下午5點半,青色的蒼龍I號火箭終於被白色的發射塔架包裹住。
上半部分的整流罩和第三級火箭被伸出來的圍欄和抓鉤牢牢包裹住。
此時工作人員上到發射塔頂,在那裡,用一系列設備連接上火箭,對火箭開始了發射前的持續監測。
此時位於曼德勒的航天指揮中心,正通過不同的監控系統觀測著加東加尼航天發射場以及蒼龍I號火箭。
到了9月24號下午3點,全解陣通過緬甸外交系統對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通報了蒼龍號火箭的發射情況。
此時國際法未強制要求發射前通報,但需遵守《外層空間條約》的「避免有害干擾」原則,並在發射後登記太空飛行器。
並且此時美蘇兩國正處在核對峙狀態,發射這種大型火箭,最好是進行通報,不然有可能引起誤判。
王建昆和全解陣高層為了將來考慮,還是決定將發射時間,路徑以及衛星運行軌道進行了通報。
當然對外自有一套迷惑的說法。
比如為什麼一顆通信衛星會將近20噸,那是因為製造水平不行,不得不造得大一點等等雖然有破綻,但是就是這麼回事的說。
此時美蘇英法等幾個國家雖然很驚詫緬甸的通報,但是並沒有太過重視。
它們覺得全解陣方面可能是為了面子,準備放個大禮花為兩周年慶祝的,不認為他們真的能成功發射。
很多領域的先進技術都對國內進行了開放,一些高精尖設備也陸續的從緬北進入雲南,然後流入到各個研究所和保密工廠。
國內在去年就已經得知全解陣在研製大型運載火箭的計劃了。
不過他們也不認為全解陣方面能這麼快研製成功,怎麼滴也得3年左右,這還是他們把全解陣內部那股未知的技術力量考慮進去的情況。
現在全解陣突然通報24小時之後,將擇機發射一枚大型運載火箭,並且載荷質量接近20噸,整個國內航天領域的相關專家都被驚動了。
他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工作,向上級申請更多的消息和資料。
上級部門也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不爭取獲得更多的消息。
經過緊急協調,全解陣答應可以派遣3名專家前往曼德勒的航天指揮中心,觀摩這次發射。
時間一分一秒的溜走,到了1986年9月25號下午2點,蒼龍I號火箭完成了燃料的加注。
此時加注口正冒著白煙,那是殘留的液氧氣化,周邊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凝而成的小水珠。
王建昆為了確保火箭發射升空前,狀態保持良好,冒險待在火箭發射塔架內,用超能力時刻觀察著火箭。
一直到30分鐘倒計時開始,發射場開始清場,才和最後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撤離。
緬甸時間下午3點09分,1分鐘倒計時開始。
曼德勒指揮中心裡,宋裕民站在首席指揮席位上,緊張的開始讀秒。
遠處的3名國內緊急飛過來的專家,看著這麼現代化的指揮中心,一邊羨慕,一邊默默的記錄這裡看到的一切。
「10,9,8,……,3,2,1,點火。」宋裕民帶著顫音喊出點火兩字。
信號在發出的瞬間,穿越幾百公里,到達加東加尼發射控制室。
紅色的發射按鈕被堅定有力的大手按下。
火箭發動機首先是冒出一股黑灰色的煙,瞬時之後,火光照亮了某個對準火箭底部的監控窗口。
4台發動機以間隔幾微秒的時間先後點火成功,總共1120噸的推力,將750噸的蒼龍I號緩緩推上天空。
此時陽光從西邊照射在青色的火箭上,尾部冒著黃紅色尾焰的蒼龍I號宛如一條騰雲駕霧的青龍,在伊洛瓦底江口騰空而起。
王建昆站在窗口,看著幾公里外的火箭逐漸加速,慢慢的,火箭飛出了目視能看到的高度。
各地的觀測站陸續將「觀測正常」,「遙測正常」等詞語通過保密通道傳送到兩地指揮室。
位於緬甸海上的遙望1號測量船,巨大的天線正對著上空的蒼龍I號,不斷的測量其飛行數據。
遠在金蘭灣的蘇聯海軍基地,菲律賓和中東地區的美軍基地,都陸續觀測到蒼龍1號的電磁信號。
到了這個時候,兩國的航天部門和情報部門才反應過來,這全解陣是真的成功發射了1枚大型火箭。
雖然不知道其能不能把載荷準確的送到預定軌道,但此時這枚大型火箭確實已經越過卡門線,向著更高的太空軌道飛過去了。
蒼龍I號的箭載計算機根據遙望1號測量船反饋的數據,以及內部雷射陀螺的數據,不斷的修正飛行參數。
在靠近赤道上空,第一級火箭的燃料燃燒殆盡,爆炸螺栓及時啟動,將第一級分離。
第二級火箭發動機成功啟動,然後慢慢轉向,向著東方飛去。
第二級火箭脫離後,第三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也成功啟動。
此時整流罩也打開了,哨兵1號雷射反導衛星暴露在了太空中。
軌道高度慢慢來到1200公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脫離。
哨兵衛星成功入軌。
太陽能帆板按照預定程序成功展開,然後將第一組信號發射回了位於非洲地面上的測控站,然後被傳回了緬甸指揮中心。
「哦~,成功嘍~,成功嘍~。」指揮中心內,大家互相擁抱,擊掌慶祝。
「恭喜恭喜,你們的火箭了不起啊~,宋所長,能跟我們說說不保密的內容嗎?」國內來的3名航天領域的專家也來到宋裕民身邊,先是一番祝賀和恭喜,然後發起交流邀請。
「**,**,**同志,你們好啊!現在可能不方便,如果你們可以等的話,明天下午2點左右,我能騰出一些時間出來,跟你們交流交流。」
3位專家一聽,就知道有戲。
所以紛紛表示可以等,不著急。
他們有太多的問題想問了,不僅僅是指揮中心內看到的,還有那枚沒看到實物的蒼龍火箭。
這枚火箭的技術居然領先國內那麼多,載荷能力是長征**的幾倍啊!
要知道他們發展大型火箭已經30來年了,居然被一個只掌握全國政權2年不到的組織。
此時緬甸宣*部門也將準備好的宣傳片對全緬甸甚至東南亞以及亞太地區播報,緬甸全國都被這巨大的驚喜給震驚到了。
雖然新政府上台,讓他們的生活好了很多,但是在國際地位上,緬甸還是原來的緬甸。
現在居然發射成功了一枚那麼大的火箭上天,一躍成為航天大國。
這榮譽來得實在太突然了,很多人把宣傳片來來回回看好多遍。
彩色電視機的畫面里,青色的蒼龍I號從豎立在發射塔架上,然後在轟隆巨響中拔地而起,這似乎預示這全解陣將帶領著緬甸一起滕飛。
原本一些有點抗拒全解陣管理得太嚴格細緻的人,漸漸的改變了心中的成見,開始接受他們了。
王建昆在火箭成功升空後,就啟程往緬北基地趕了。
那裡有一枚枚火箭發動機,很多的大型零部件正等著他檢查。
為了確保這款大型火箭能快速的完成設計定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將會持續的發射。
爭取在86年年底,完成設計定型。
另外宋裕民主持研製的8千公里射程的固體燃料火箭也到了製造階段。
那是軍用火箭的試驗型號,今後的熱核武器,快速發射的低空補盲衛星等,都將用那枚火箭發射升空。
所以時間是非常緊迫的,必須在美蘇等國完成部署之前,獲得航天大國地位,確保緬甸能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力。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