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航天大發展的幾大前置條件
第261章 航天大發展的幾大前置條件
到了1985年,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冷戰還在持續。
雙方都還在投入大量的經費和人力資源到航天領域。
美國目前已經領先一個身位,載入登月,大型太空梭,土星5號超大型運載火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蘇聯方面雖然落後一些,但是還在緊緊跟隨。
在空間站建設方面領先美國一些,其發射的禮炮7號空間站已經持續在軌飛行3年多了。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它是第二代禮炮系列空間站,總重19噸,長16米,可容納3名太空人。
配備改進型對接系統(支持「聯盟-T」飛船和「進步」貨運飛船補給)。
雖然在6月份因電力故障短暫失控,但是稍後就通過「聯盟T-13」任務修復(首次在軌維修)。
另外從秘密渠道得知,蘇聯還在發展建設更大型的空間站(內部名稱「和平號」)。
美國的空間站發射得比較早,在1973年5月14日就由土星5號火箭發射升空了。
它被命名為天空實驗室,重77噸,總長36米,可容納3名太空人。
配備太陽觀測台(ATM)、微重力實驗室等模塊。
但是到了1979年就再入大氣層墜毀了。
從此美國就沒有再發射過空間站上天過了。
美國不再發展空間站,一方面是已經得到相關研究數據,不想重複建設。
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國此前的載入登月消耗了大量的資金,經濟持續低迷了一段時間,所以不得不砍掉一些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項目。
比如土星5號這種起飛重量比一艘5千噸級的驅逐艦還重的超大型火箭,在載人登月工程結束之後就沒有再發射過了。
而是發展輕型火箭和太空梭。
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持續的投入航天競賽。
歐洲的法國英國,亞洲的中國,日本都在後面跟隨。
歐洲的阿里安火箭(Ariane 3)在1984年首飛,GTO(地球同步軌道) 2.7噸,發射了歐洲的通信衛星ECS-2和Telecom 1A。
中國的長征二號丙1982年首飛,在1983-1985年間多次發射,LEO(地球近地軌道) 2.4噸,任務期間發射過「返回式遙感衛星」(如1984年發射FSW-1)。
日本的N-II火箭是美國Delta火箭改進型。
LEO 2噸,GTO 0.7噸。
在今年發射了「百合花-3B」(Yuri 3B)廣播衛星。
除了上述幾個國家有能力發射中大型火箭,其他一些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國家就只能玩玩大氣層內火箭(防空飛彈)了。
至於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那就只能是在角落裡看戲的份了。
之前的緬甸就是看戲的角色。
但是自從王建昆到來後,它已經偷偷發育變得強大起來了。
在沒有統一全緬之前,王建昆就已經用超能力強行發展起了空中發射的太空梭「啟航號」。
它是一款採用旋轉爆震發動機的可回收式太空梭,由高空飛艇帶到離地40公里的高空起飛,完成太空任務後再返回大氣層飛回緬北基地。
不過它太先進了,製造難度太大只能是依靠王建昆的超能力完成關鍵零部件的製造。
所以去年在完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後,就沒有再頻繁發射了,只偶爾起飛一次,執行一些實驗衛星的發射任務。
因為美國在這一年裡,大力發展太空偵查衛星,建設完成大量的地面測控站。
所以留給緬北基地發射的衛星窗口越來越少了。
今後這種太空梭只能偶爾用下,並且要做好隨時被發現的準備。
到時候美蘇兩國肯定會全力追查這種類似於外星人的飛行器。
另外「啟航號」的發動機壽命還是太短了,執行3次任務後就只能報廢或者讓王建昆用超能力進行修復。
這就導致今後不能大規模的應用,對全球的航天科技發展也沒有特別大的助力。
可能還會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所以綜合考慮後,王建昆還是決定要發展常規的化學燃料火箭,同時也進行一些核火箭的研究工作。
要發展大型化學火箭,需要發展的前置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可不少。
製造火箭需要先進的材料技術,為了減重同時保持一定的強度,必須擁有輕質高強度材料。
如鋁合金用於箭體結構,可減輕火箭重量;鈦合金用於耐高溫耐腐蝕部件;碳纖維複合材料用於整流罩等,在保證強度的同時降低重量。
還要掌握材料的改性、強化等技術,提升材料性能以滿足火箭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要求。
以上這些材料技術如果是從頭研發,那耗費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
不過王建昆在之前就到美國和蘇聯兩國的發射場和一些製造廠,獲得了相應的生產技術。
這些技術為他設計製造「啟航號」時奠定了基礎。
並且在那之後,他還製造了一大批航天新人類和選拔了一批航天材料研究人才,對那些從美蘇兩大國獲取的技術進行復現。
在統一全緬後,還在三年規劃中部署了大批量生產這些材料的系列工廠。
目前這些工廠已陸續建設完成,在進行一些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之後將開始小批量的試生產。
比如鋁合金製造廠,目前是進度最快的一個工廠。
在王建昆超能力的加速輔助下,已經攻克了高強度鋁合金的製造工藝。
目前已經生產了上萬噸的鋁合金,一部分已經被送到高速列車製造廠,用於高鐵列車的車廂生產。
這種用航天鋁合金生產的高鐵車廂,重量已經極致降低,並且強度不比高強度的鋼鐵材料差。
其他的碳纖維製造廠,鈦合金精煉廠和加工廠也陸續有一些成果湧現。
隨著全緬的人力資源不斷的被全解陣組織起來並分配利用,相關的製造工廠建設速度將越來越快,規模將越來越大。
除了材料技術,還需要一系列的精密製造技術。
高精度的成形技術如板材成形:箱底成形有整體旋壓成形和充液拉深成形等工藝;筒段成形工藝包括滾彎成形、壓彎成形、拉彎成形、噴丸成形、爆炸成形和蠕變成形等。
複合材料成形:將碳纖維等預浸料按設計裁剪後鋪層,再放入熱壓罐,在特定溫度、壓力和時間條件下固化成型,以製造出符合要求的複合材料部件。
可靠的焊接技術:火箭貯箱、氣瓶和導管等有耐壓和密封要求的部、組件常用氬弧焊、接觸點焊和滾焊等焊接方法,電子束焊適用於精密構件和難焊材料,確保焊接部位的強度和密封性。
高精度的數控加工技術:利用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設備對鋁合金等材料進行切割、銑削等操作,製造出高精度的零部件,滿足火箭對零部件精度的高要求。
發動機製造技術:
設計與研發:運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分析和熱力學模擬等技術,優化燃燒室形狀、噴管設計以及推進劑噴射方式等參數,提高發動機性能。
零部件製造:採用精密鑄造製造燃燒室等零部件的基本形狀,通過電子束焊接等技術保證其密封性和結構強度,確保發動機的可靠性。
嚴格的測試技術:
部組件測試:對渦輪泵進行水力性能、超速、振動測試;對閥門進行密封性、流量特性、動作特性測試;對燃燒室進行熱試車模擬、冷卻效果、結構強度測試等。
發動機測試:包括點火前的系統完整性檢查、參數校準、模擬啟動測試,以及靜態點火測試、高空模擬測試等,全面檢測發動機的性能和可靠性。
專業的製造設備:
毛坯製造設備:鍛造設備如空氣錘、摩擦壓力機等,用於生產承力結構件的鍛件;鑄造設備包括熔煉爐、砂箱、壓鑄機等,用於製造鎂、鋁合金等精密鑄造件。
零件加工設備:旋壓工具機,強力旋壓工具機用於製造固體火箭外殼、錐形蒙皮等零件;數控銑床,大型數控銑床用於銑切火箭外殼的網格壁板;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用於加工發動機渦輪泵的葉輪和葉片等高精度零部件。
以上的發動機設計方面的基礎條件已經不輸美蘇兩國。
王建昆給相關的科學家提供了超級計算機,並且在智子的幫助下,用腦機晶片輸出了高仿真程序。
採用這種高仿真程序設計出來的零部件,能在計算機的模擬下達到99%以上的成功率。
不僅是符合空氣動力學(NS方程已經攻克),還符合已知的物理和化學規律。
由星耀集團製造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和一些比較通用的數控工具機更是媲美德意兩國甚至有所超越。
倒是其他的一些專用工具機還在陸續的研發製造,要形成全產業鏈的生產能力還需要一點時間。
王建昆除了在材料和技術方面做了大量準備,在資金上也進行了一些安排。
早在1983年,王建昆就開始在日本的金融市場布局。
當時他通過美日之間的貿易數據,美國的高科技產業被日本擠占的情況,判斷出美國遲早要採用某種方式打壓日本的經濟。
其中見效最快,效果最好的就是匯率了。
所以去年新政府組建後,就讓全解陣接受了日本方面提供的300億日元的貸款,並且約定可以用美元還款。
就是在壓寶數年之內美元對日元會大幅度貶值。
果然,到了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五國財長與央行行長簽署了一份協議。
裡面的主要內容就是通過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等貨幣貶值,緩解美國貿易逆差與全球經濟失衡。
德國方面雖然有美國駐軍,但是它處在兩約對陣的最前線,所以在談判期間就開始做一些避險動作了。
日本方面卻只能是默默接受美國的宰割。
協議簽署後,美元兌日元大幅貶值,由原來的1美元兌250日元貶值到了1美元兌190日元,貶值了24%,這是短短的兩個多月的時間。
王建昆根據多項數據判斷美元兌日元至少要貶值40%,甚至美國方面貪婪一點,貶值到50%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他在84年開始就一邊授意日本的崗村幸雄設立多個地產公司和金融公司。
一邊將白馬會從黑道上獲取的收益,通過外匯期貨或期權押注美元貶值,比如買入日元/美元看漲合約。
還將獲得的一些地產抵押給銀行,借入低息美元,兌換成高息日元或馬克資產,賺取利差與匯率升值收益。
到了1985年底,王建昆讓百龍會操作的一系列投資已經有了20多億美元的收益。
並且這份收益還在滾雪球般的變大。
為了今後能獲得更多的收益,王建昆倒沒有急於抽取大量資金,只是陸續的發一些訂單給崗村幸雄,讓其去找三菱,松下,索尼等公司,讓他們生產一些精密部件,補充星耀集團高精度零件生產產能不足的短板。
那些訂單也不需要付現金,日本的那些公司都接受崗村幸雄的商票。
雖然這些商票兌付周期長達一兩年,但是為了訂單,不得不虧本生產。
因為協議簽署後,大棕商品除了石油因為美國的強力介入沒有大漲,其他的銅,鐵礦石,鋁甚至橡膠等都大漲價。
日本企業生產的汽車家電工具機等成本快速上升,對外出口的產品競爭力大大降低。
為了保訂單保生產,日本方面也不得不採用各種手段,因此崗村幸雄的訂單才能夠被這些日本企業接受。
王建昆在盤點了材料,技術,資金三方面的準備情況後,開始到緬甸陸地最南端的一個叫加東加尼的小城考察了,那裡將是大型運載火箭的備選場地之一。
那裡是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在千年以前,還是一片淺海。
伊洛瓦底江從緬甸中央平原帶來的泥沙在出海口不斷堆積,漸漸的形成了陸地。
如果是純粹的泥沙堆積形成的陸地,是不適合用來當航天發射基地的。
但是那裡有一座岩基小山,此前應該是一個小島。
泥沙漸漸的在小島附近聚集,所以形成小山。
地質勘探隊已經在那座小山上和周邊打了數十個井了,地質數據顯示下面30米之後就是堅固的岩石層。
並且整個岩石層的面積高達2平方公里,用於航天發射基地是足夠了。
王建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親自去那裡看看,順便也到仰光去看看那裡的造船廠的建設情況。
今後的火箭製造廠將設置在仰光北部的一個小城,那裡有可以停靠8千噸級貨輪的碼頭。
火箭製造完成後,將通過海運到加東加尼的航天基地。
這樣火箭的直徑就不用像中國一樣,受制於鐵路的最大通行寬度3.8米了,而是可以直接發展美國的那幾種大直徑火箭。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