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帝

  《書》載:道是無名無有。

  虛無是唯一。實有是無量。

  唯一與無量結合,就像千變萬化的石頭倒映在無數面鏡子上,裡面的鏡像各不相同,此方世界只是無量世界中的一個,將此鏡中的唯一強命名為昊天上帝,無量強命名為世界。

  世界起初是太初,太初是一片虛無包裹著實有,如同雞蛋,實有就是盤古。

  

  盤古開天闢地,分開清濁,肉體幻化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一切物質。

  太初剩餘的虛無與實有結合,附著在物質上,從而有了形體,幻化為無數神靈。

  昊天上帝如人照鏡,鏡乃世界。

  分出三個倒映,為天地人三皇。

  此時有靈人,不老不死,有先天智慧,管理一切飛禽走獸並為其命名,但不能生育。

  女媧在高原湖中用泥土造濁人,雖能生育,但有生老病死,與一切動物沒有區別,沒有智慧。

  於是三皇讓靈人與濁人結合,為生人,能生育,先天智慧變後天智慧,但會生老病死。

  在三皇未降世前,生人從高原向四方遷徙。

  只有高原東方這一支用玉禮敬上天,於是三皇降生在東方這一支生人,後來形成羌人。

  接著天皇化有巢氏,教人穴居。

  地皇化燧人氏,鑽木取火。

  人皇化有陶氏,種植畜牧。

  天皇統天,象徵過去。

  地皇理地,象徵未來。

  人皇治世,象徵現在。

  有陶氏生伏羲,伏羲生華帝,華帝後代就是治世的王。

  這是元昌和諸博士在原有的羌人神話基礎上,歷經幾十年梳理出的新神話。

  內容更龐大,幾乎解釋了現在人能想到的一切問題。

  遠比華人落後的媓姓羌人如何能辯得過。

  他們接受了天皇建統,地皇造物,人皇用命的說法。

  也就是天皇建立神靈的秩序,確立他們神職和在人間的居所。

  地皇創造除人以外的一切活物,並為他們建造了死後的家園。

  人皇主導天與地之間的一切事物。讓華帝的後代治理人世,這就是天命。

  在這個說法裡,三皇的地位是平等但是超出一切神靈的。

  但是不接受人皇讓華帝的後代治理人世,也就是承受天命的說法。


  因為這樣就意味著他們做為現世的人,也應該向華王臣服。

  元昌也明白觸及到具體的權利範圍,就不是靠辯論就能說服的了。

  能接受最新的說法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而且媓姓表示會派人到蜀都,抄錄《藏》。

  元昌和眾人將更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教授給他們,臨走前,元昌指示道:「往西走,羌人的部落應該尋到出玉之地,難道用來供奉祖先神靈的玉料,要從並不信奉三皇的部落手裡取得嗎?

  我們應該把這種東西牢牢的控制在羌人手中。皇天會眷顧你們的。」

  媓姓各首領都點頭同意,都表示會西進,義不容辭的要替羌人控制產玉的地方。

  元昌一行沿大河北上,到達河套,這裡居住著羌人妊姓這一支,也是以畜牧業為主,兼以少量的農業。

  妊姓這一支信仰有陶氏,在元昌表示華王也管不到這後,很快的接受了人皇用命的說法。

  又在這裡待了兩年,將先進的技術傳授給他們。

  然後沿大河南下,來到渭河平原,這裡居住著以農業為主的羌人姜姓。

  也是有陶氏之後,和在妊姓一樣,接受新神話的同時,也接受了新技術,在這待了一年。

  此時已經把所有羌人居住的地方都走遍了,元昌和眾人商議後,繼續東行。

  此時的中原大地還分布著大量沼澤湖泊,一些發展到新石器的部落居住在少量台地間。

  有的村落對元昌一行人報以敵意,元昌就躲開他們。

  有的是善意,元昌就來到他們的村落,教導他們農業技術,解答他們的問題,最好辦法就是傳播神話。

  一路西行到燕山,祭燕山之神,南下到泰山,祭泰山之神,又西行到東海,祭東海之神。

  南下到大江入海口,又祭祀江神。

  沿途氏族都見到他們的儀式,等他們走後都有模有樣的學起來。

  祭祀完江神折返沿江西行,至巫山,祭祀巫山女神後,突然來了一陣細雨,元昌淋了一點雨,下午還沒事,到晚上就高燒不起,頭腦混沌,口齒不清的說了把他就地簡葬,就無法言語,天亮一聲雞叫,元昌永遠閉上了眼睛。

  華歷六十八年秋,第三十六代華王崩於白山,壽六十八。

  眾博士和苴牧經商議,決定遵從元昌遺命,就地簡葬在白山。

  諸博士回到蜀都,回憶元昌生前和他們的討論,辦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用時三年,將這一路經歷編纂為冊,命為《貢》,與《書》相互印證。


  前部分記載巡遊羌族的事情,後半部分是地理,分天下為五洲,現在居住的是雅洲。

  雅洲又分小九州,以天府為中心,順時針方位分別是:

  益州:天府,雲貴,高原。

  交州:宗南半島

  震州:南亞次大陸

  方州:信山(蘇萊曼山脈)以西

  玉州:媯水(阿姆河)以北,大河以西

  雍州:秦嶺以北

  冀州:燕山以北

  豫州:中原,燕山以南,大江以北,

  荊州:大江以南。

  計八百五十山為有神居之山,七十條江河為有龍之水,四十二個部落,另有湖泊山洞無數。

  華歷六十七年夏,苴牧去世,苴方在他孫子那一代,已經同化了領地內的羌人。

  六十七年秋,元昌之孫世遵守元昌之命,迎娶羌源妊姬,立為王后。

  華歷七十三年,元昌之子柏王去世,世繼位,在諸博士的建議下,召天下伯牧氏方共議,給元昌上帝號。

  此時帝還不是爛大街的稱呼,只有伏羲為昊帝,源垣為華帝。

  元昌為王,於政有振興王畿,軍事上外征巴方,但這些都不足以稱帝,因為這些都沒有讓大部分伯牧氏方得到什麼利益。

  但是耗時幾十年的編纂《藏》,並讓諸博士傳播天下,如今整個天府已經開始顯示出技術傳播的威力,開始出現整體繁榮。

  所以大家對給元昌上帝號沒意見,但是上什麼帝號有巨大爭議。

  最後在元,文,藏,廣,武等字號中。

  諸博士說服了天下人,以文為號。

  文帝元昌成為繼昊帝伏羲,華帝源垣後的第三位帝。

  改白山為文山,命巴牧建文帝陵。

  第二件事,內服在諸博士的指導下,耗時十年,修建都江堰,從此內服水旱從人。

  第三件事,華歷七十五年,諸博士采九州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鑄成九鼎,建九宮列於圜丘四周。

  華歷八十年,《雅》編纂完成,共一萬八千四百五十的字典辭書,收錄四千多個詞語,兩千多個條目。

  並把《貢》《雅》加入《藏》,形成八類。

  華歷八十五年,諸博士完成了編纂《貢》《雅》,建造都江堰,鑄造九鼎等三件文帝賓天后的事,最後一位博士衛寧去世,和其他幾位博士一同葬在承陽山。


  五百二十五博士的名字和事跡被記錄在《世表》,而名傳千古。

  華歷九十四年,媓姓羌人西征,征服蔥嶺,在崑崙山下,玉龍河畔建玉都(和田),在蔥嶺南河(葉爾羌河)建玉丘(喀什),計式水(塔里木河)畔建姑墨。

  華歷一百年,文藏石經宮完成,八類近七十萬字均被刻在石崖,洞中,供天下人抄錄學習。

  華歷九百三十七年,羌源的妊姓羌人南下,攻入蜀都。

  華文明歷史上繪畫,文學,音樂,舞蹈,雕刻等藝術,還有數學,天文,醫,農,工等全方面得到飛躍發展,光輝燦爛的一個時代結束了,後世的各個時代可能在軍事,外交,人口上遠超這個時代,但是在文教方面再難以有如此巨大的進步和影響。

  後世人將這個時代稱之為文藏時代。

  文帝元昌是和昊帝伏羲,華帝源垣並列的帝王。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