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巡地

  出內服北上來到苴方,只比元昌小五歲的苴牧出來迎接。

  元昌發自內心的高興,笑道:「我一路看來,溝洫整齊,水流充足,田間水稻生長旺盛,村裡的農人都在歌唱

  『苴牧體恤我們,就像我們體恤牛羊,不讓我們修他的宮牆。

  苴牧愛護我們,就像我們愛護子女,今年又是豐盛的一年。

  仁慈的皇天,保護苴牧,哪些地方還有如此君王?

  仁慈的皇天,保護苴牧,讓他來世再為君王。』

  王弟把苴牧治理的很好。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但是你怎麼還是穿著補丁的衣服,宮室也不修一下。」

  苴牧木訥的回道:「我不過是按王兄教的做,愛惜民力,就能得到這麼多讚譽。

  那教我的王兄已經被整個內服的百姓讚美,又該穿什麼衣服,住什麼宮室?」

  元昌初為王時,王畿不振,宮室都是廢墟,想奢靡也奢靡不起來。後來為了編纂《藏》,穿磨破的粗麻衣也是常事,如今王城各宮殿的內飾也還是很儉樸,給內服諸氏的印象就是節儉,而且寬於律人,嚴於律己。

  元昌被懟了哈哈大笑,和苴牧交談起家事。

  臨行前,苴牧把兒子代管苴地,要跟著元昌巡遊,元昌塭怒道:「我看你身體都不行了,怎麼能和我跋山涉水。」

  苴牧少年時寡言少語,表情冷淡,但是做了決定就會很堅決的執行,木訥道:「弟本就不想當在苴牧,被困在這城中,每日勞心勞力,一點不得自由,如今兒子也已成人,還不能外出走走。」

  見元昌還是反對,少有的激動道:「王兄出天府巡遊,不知何時能歸,弟恐等不到王兄就先行離去,還望王兄允了這一次。」

  元昌只得嘆息一聲,讓他同路。

  一行人出得天府,就來到古羌人的發源地——羌源(隴南,天水)。在羌人首領的帶領下尋到一處很是平常的山谷,在南面山坡上有一個九米高土丘,丘下擺滿白色的山羊骨頭,羊角間纏繞著白色絲綢,還有很多貢品。

  四千年,有一個村子建在這條西東走向的山谷南坡上,一道圍牆裡是十幾棟半穴居窩棚,當時才兩代人。

  那時還有一條小河在谷底穿過,兩岸是平坦的台地。每年積雪融化,河水就會漫過台地。等河水退去後,台地上的土地就會變得鬆軟潮濕,婦女們就會像往常一樣清理枯枝石頭,平整土地後就直接把黍米種子撒在地面上。

  她們在工坊里用石制的紡輪,錘,墜原始腰機等工具把麻線紡織成布,用黏土燒制陶器,把從山裡收集來的石頭磨成工具。


  在河裡捕到的魚,被製成熏魚乾儲備起來,也會去森林裡狩獵。

  她們堅信之前的人就是如此生活,以後的人也會如此生活,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但是一個年輕人改變了這一切,他帶回一罐增產的黍子,改進了新的工具——耒耜,並在地上弄成土坑,再把種子放進去,提高了產量。

  看著經歷滄海桑田的山谷,河流已經變成小溪,元昌感慨著對隨行的武士,博士道:「你們猜這是什麼地方?」

  諸博士是此時最有知識的人群,不過幾秒,就有一人驚道:「難道這就是有陶氏的居所——陶丘!」

  眾人大驚,認真觀察起這個山谷,一草一木仿佛都多了神聖的韻味。

  卻見元昌走進小溪,冰涼的水漫過膝蓋,然後漫過腰部,把頭扎進水裡,渾濁的泥沙往下漂,不一會雙手捧出一物,高舉在陽光下。

  那是一塊泛黃的玉壁。

  一位博士激動跪下道:「這是有陶氏之壁!」

  羌人首領大驚,他們年年祭祀,都沒找到什麼物品,怎麼華王一來就找到有陶氏的器物,而且是很重要,用來祭天的玉璧。

  此時居住在羌源的古羌人並不是太相信華帝就是有陶氏的直系子孫,反而以羌人主支長兄自居,認為他們拋棄祖先傳統,不在山地養羊種黍,而是跑到平原種水稻,所以在他們看來南下劫掠是以兄長的身份教訓不聽話的小弟,雖然勝少敗多,是既羨慕又反感的複雜情緒。

  但現在這位羌人首領開始有點相信華氏是主支長兄了。

  見其他人紛紛跪下,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他也不由自主的跪下。

  古羌人聽聞陶丘出了有陶氏之壁,都來陶丘,並朝見元昌,算是承認了華氏是有陶氏後代的主杆,也認同南方這一系是羌族各系的長兄。

  元昌囑咐他們要和南方華人多交流,才能減少誤會,不僅是朝貢這種交流,也要有文化上的交流。

  此時雙方更多的是物資上的交流,南方需要北方的玉料,北方需要南方的絲綢和青銅器。

  元昌趁此機會對古羌人承諾道:「為了我們羌人兄弟般的情誼世世代代的延續,朕將讓朕的孫子迎娶你們之中一位合適的女子,他們的後代將是下下下代王!」

  不等他們反應,元昌覺得還不夠,又補充道:「朕也希望你們中的孫子能迎娶我的孫女,讓他們的後代成為你們的首領。」

  此時居住在羌源的古羌人還未進入國家階段,時而匯聚起統一的部落聯盟,時而分散為幾個部落。

  所以元昌說完後,在場首領都很心動,但又很警惕,懷疑元昌是為了讓他們打起來,好爭奪迎娶王孫的機會。


  於是一位首領提出疑問:「尊敬的華王,所有羌人的首領,可是我們古羌人現在沒有服眾的首領,誰的孫子來迎娶你的孫女呢?」

  元昌笑道:「朕不是為了讓你們打起來,才提出聯姻的,朕是全羌人的王,無論哪支羌人的利益,在朕的眼中都同樣重要。

  更不敢在祖先面前搞這種挑撥離間的陰謀,還讓你們以大欺小,互相爭鬥。」

  眾首領放下心來,是啊,這可是在祖先的面前,我們剛承認你是諸羌人的王,你就玩這種詭計,祖先也不會允許。

  元昌提出他的辦法:「朕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武爭,你們的孫子還小,就由你們參與,通過抽籤的方式,比賽射箭,相撲,投石,游泳,奔跑。

  一種是文比,看誰唱的歌謠最動聽,誰的舞蹈最好看。

  誰勝誰迎娶朕的孫女。

  你們自己選。」

  眾首領表示這個方法好。

  元昌先與眾首領在陶丘盟誓,得勝者的孫子將會成為中羌牧,其他首領敢不遵守者,就是藐視祖先,各方羌人共擊之!

  中羌牧對其他氏族的權利,相比天府各牧很寬鬆,只有召集聚會,主持祭祀有陶氏和代表羌源各部朝貢的幾項事宜。

  因為羌源各部四周已經沒有異族部落了,和其他部落的矛盾都是羌人之間的矛盾,而元昌已經建立起談判協商的機制,自然不希望中羌牧有軍事上的領導權,這也是眾氏族同意的原因。

  最後抽籤到武爭游泳,經過比賽,一位妊姓首領為他的孫子贏得中羌牧之位。

  元昌讓人把有陶氏之壁一行人留下來把陶丘用磚石加固一番,在羌源待了三月,西巡到河湟。

  河湟谷地,地皇山下(祁連山),水草豐茂,古羌人西遷媓姓這一支,如今在此以畜牧業為主,控制著玉石的通道,能通過貿易換得絲綢和青銅器。部落繁衍眾多,甚至超過羌源的羌人群體。

  他們以信仰地皇為主,以地皇燧人氏子孫自居。分成十幾個部落,因為還沒到達土地承載的極限,所以很少內爭,都是談判解決。

  在地皇山上有燧壇。

  元昌的到來,先是虔誠的祭拜地皇燧人氏。因為都是羌人,雖然分隔多年,但很多禮器還是有相同之處。

  他們很是高興,因為雙方在地理上沒有接觸,所以沒有衝突。

  但是沒想到元昌帶著眾博士來是和他們的祭司辯論的。

  更沒想到這一辯論就是三年。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