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治

  蜀都內城被分成九宮格的形式,上左是西六宮,為先帝妃嬪住所。如今已是元昌登基第六年,先是平定了內亂,穩固了內政,一片上升勢頭。

  就把先帝妃嬪遷到外城,已經專門為她們建好莊園宅邸。

  然後元昌把妃嬪遷到西六宮,原本的東六宮將被改成花園,木材和石料被遷到上中的載和殿,也就是君王的寢宮。

  中左為存放禮器樂器,金銀絲綢,寶石象牙的府庫,不過現在還是空空如也。

  中中是建極殿是君王接受朝拜和賜宴的地方。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中右是未成年的王子王女們居住的東宮。

  下左是守藏室,收集存放資料的地方。

  下中就承天殿,君王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的重大儀式都在此殿舉行。

  下右是朝臣辦理公務的官廨。

  西六宮,載和殿,東宮,建極殿都還是空架子,很多偏殿和內飾都沒弄好,承天殿正在修建。

  官廨和守藏室倒是修好了,後者還在擴大中。

  因為太史遇到了問題,收集資料信息的工作量太大,僅憑他和手下幾個人無法完成。

  元昌見此於是在守藏室旁邊建立學宮,讓掌握文字的太卜和太史為師,召諸氏年輕子女入學,以後諸王子也要入學。

  這天元昌正在觀看學宮的修建,對太卜和太史倆人講:「要整理出一個統一,覆蓋全部文字的字板。

  學生除了要學會識字,還要學些常識。」

  元昌本想還要教授天文地理,數學曆法,但是這些都是一些氏族世代為官,祖宗留給子孫吃飯的技術,他們要是斷代,這些學問就真的要從頭開始那種。

  他們當然不願意外傳,但是耐不住元昌方法多,對他們道:「那你們家族就多生子女啊,多教幾個,比如太卜掌握天文,你的子孫學會了,朕讓他們到其他氏族,外番為世官,既能開枝散葉,又能把這知識掌握在你家。」

  他們心想也是個好方法,於是試探問道:「庶孽可以嗎?」

  元昌完全不關心嫡庶,他只關心把這些在這個時代最複雜的知識傳播到更廣,把他們更大程度的用到生產生活中。

  於是笑道:「就算你有一百個兒子,只要他掌握了你的知識,朕就能讓一百個氏族恭恭敬敬,搶得打破腦袋的把他們請過去奉為上賓。」

  幾人又商量了那幾種知識可以用此法,此時發現掌握巫(此時醫巫不分家)天文,曆法,刑獄的太卜會的太多,但是元昌又不能分其家。


  元昌法子多,增少常,管天文曆法,增大理,管刑獄,都由太卜一族的人擔任。

  內畿官員中,六朝臣是最高等級,下面還有輔臣群體如:小卜,祝,小尹等輔佐朝臣處理低級事務。

  管理王室內務的宮臣如:綴衣,負責管理王室的衣服裝飾。

  牧人,管理王室車馬。

  小尹,總管一類事務的王室總管。

  攜仆,管理王室日常使用的各類器物。

  百司,執行各類勤雜事務的小官吏。

  庶府,管理王室財物。

  元昌在朝臣和輔臣間增設表臣,把少常,大理加進去,又把工正和太薔手下精於計算的少術,宮臣里的樂師,宗伯加進去。

  太卜只看到其族中又多倆位表臣世職,但是暫時想不到,少常也是世襲,過幾代就分家了。

  就是變相的把太卜的職權分了大半。

  元昌還擔心他想起來,於是讓他編纂一部曆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太卜不懂曆法是什麼,問道:「曆法是什麼?」

  元昌也一知半解,隨意道:「伏羲用干支紀年,如今已不合適用,我認為一年分十二月,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分十二時。

  每個月應種什麼,是什麼物候。

  把這些整理出來就是曆法。」

  此時的人還是按照自己經驗種植,而不是曆法。但是曆法對天文學有很大的推動,所以元昌要太卜做此曆法。

  元昌又想起什麼,對已經有些激動的太卜和太史道:「就從明年開始,用元年記事。」

  太史問道:「元年記事?」

  元昌又想到農民的不方便,就補充道:「你以後要記載每年的大事,比如征伐,登基,入貢,行政,為史書,一王為一書。

  制諸氏,外番大事,源流為表。

  每年開頭用華多少年,王多少年。

  王年只對隸民使用。」

  此時還是用甲骨,考慮到信息留存,元昌補充道:「極其重要的書表用青銅版記載。」

  最後還是人不夠,而學員學出來也是幾年後了,都是想起什麼就是什麼,於是元昌親自加入到這些資料的編輯中。

  學宮建好後,元昌見諸氏才湊三十位十歲小童,很是不滿,於是又命太宰往外番氏族送來年輕貴族子弟入學宮,至少湊夠一百人。

  朝臣很不理解這有什麼用,但是王上似乎有無數個點子,而且後來都發揮了出乎意料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是從善如流。


  元昌登基第七年,本想還是把注意力用到內政文教上,這天正在守藏室編修的元昌聽到咚咚咚,沉重雜亂的腳步聲響起,抬起頭來卻是太宰頭上冒汗,急聲道:「東方傳來大事!」

  元昌聽完,臉色變得沉重,召六朝臣議事。

  古羌人南下到天府盆地,又開發平原,種植水稻,進入文明時期,形成華人這一支。在這期間,本地土著多半都被同化。

  但是與古羌人完全不同的東方土著,在和華人接觸的過程中,也學會了簡單的農業,加速了從舊石器到父系社會的進程。

  這群東方土著自稱巴人,崇拜白虎,內分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占據著盆地東方大片平行丘陵地帶,成為整個南下古羌人面對最強大,最難纏的部族。

  史載華帝在位,曾帶領整個南古羌人,三次大規模討伐巴人,第一次大戰於鐘山,華帝失一子,喪三師,卻六官。

  又積蓄八年,再戰於斗,華帝極其艱難的打敗了巴人主力,斬首巴君。

  又五年,戰於武勝,終於降服巴人,去其兩姓,入朝稱臣,為巴方。

  此戰占據了廣大的土地,分封弟弟為東牧一立氏,東右伯臨巴氏,東左伯華鎣氏為輔佐,三氏世代鎮守東方。

  但是那有常盛時,百年前一立氏與華鎣氏爭地,大敗世衰,雖有其職,卻無其權。

  而巴方也因為壓力減少,開始被相姓統一。

  近幾十年多次與三氏相爭,二十年前臨巴氏被滅,更是打亂了維持幾百年的局勢。

  但是當時內服也處於動盪,對東方的巨變無法做出應對。

  到了去年,巴方又開始對華鎣氏發起攻勢,一立氏不救,但想不到華鎣氏一怒之下,直接向巴方投降稱臣了。

  一立氏孤立無助,但是已經得知內服平定叛亂,改易北牧,於是就派人求助。

  但是巴方遠不是赤氏能比的,工正等幾位大臣都很猶豫,內服剛剛呈現出振興跡象,勝負難料,贏了也耗內服元氣,這幾年的努力就付之東流,輸了對內服就是巨大的災難。

  太嗇甚至冷聲道:「一立氏久不來朝,就讓巴方和他相鬥。等內服恢復鼎盛,八方咸服,再召內外服,平定巴方。」

  工正道:「陛下,太嗇說的有理,現在外服不朝,能用的只有內服之兵,勝負難料,不如再積蓄幾年力量。」

  元昌內心是打算討伐巴方的,但是幾位大臣說的也有理。

  華王以王畿制內服,再以內服制天下。

  沉嚀道:「幾位愛卿說的有理,但要是一立氏如華鎣氏一般,向巴方投降了怎麼辦?」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