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闡學與闡教
華歷4080年8月,蘭國的一位富商常與,出資為高陽五人在新蘭的普覺山建立石制學院,並將院旁的一湖一山一林獻與學院。
因為學院未建好,同年9月13日,五人在學院旁的紫檀樹林中商討學派要義,史稱一次集結,或者第一次教會。
到第二年4月,集結完成。
五人在第一次集結中提出了學派的核心觀點與目標。
高陽通過學習歷史和遊歷五州,發現以下規律。
最初,蠻夷先是以狩獵採集為生,無君無父,無國無家。
然後有了農業和紡織,社會沒有刑法,不用戰爭就能推選出首領。
人口滋生,開始出現貧富貴賤,出現貴族的秘密刑法和軍隊,要以寡臨眾,所以有君臣之別,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土地人口歸領主所有。
五州無不是從一小邦,發展到大國。
再到蘭國出現明法,而且是士族庶民互相商量的明法,土地歸私人所有,上位者不得買賣人口,於是人口眾多,國家富庶。
依照這些規律,得出基本的結論:人只有吃飽了才能開始思考吃飯以外的事情,也就是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因此提出三世論。
第一世為聖人世:遠古時期普遍物資匱乏,每個先民都無時無刻面對著基本的生存問題,只有極少數偶然間發現了新技術。
因為沒有多餘的物資,所以他們想不到也沒有東西能收為己有,於是就成為了上古聖人,所以都是清心寡欲,與民同勞的狀態。
第二世為君王世:物資和技術開始有了積累,一部分人不需要面對基本的生產問題,思考的人比第一世更多了。但是因為有了多餘的物資,這些人可以實現,並且可以這麼想了。
於是開始將公共的財富據為己有,並通過血緣傳遞財富,後代成為君王,大部分成為臣民。
第三世為無聖王世:更加富裕,所有人都不需要面對基本的衣食生存問題,都可以開始思考,就不需要聖人君王了。
而他們現在處於第二世向第三世發展的地步。
蘭國走在諸國前列,已經到達無王的地步了。
第一世又稱色世,所有人憑本能只顧活著,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滿足吃喝住繁衍的本能,根本沒有時間,也必要去思考什麼禮節道德。
第二世為欲世,小部分沉淪六欲,但是能想到禮節道德,大部分人還停留在憑本能只顧活著。
第三世為大同世,只有所有人到達欲世,在滿足吃喝住繁衍的本能後,共同思考,才能明白緣起性空,脫離苦海。
學派的目標是為了解救世人,就必須到達第三世。
因為現在處於第二世,有君王臣子庶民之別,所以對三者的要求也不同。
要用法律去管理君王。
要用戒律去管理臣工。
要用鬼神去管理庶民。
這就是三理。
高陽承認各國情況不同,有的地方還需要君主,於是要用法律去束縛。
做為臣工的士子可以理解三世三理這些複雜的理論,並且會接觸到大量財富,所以需要嚴格的戒律。
而庶民物資匱乏,沒有時間也很難理解高深的道理,不能強求,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用宗教引導其生活,所以要用改造後的昊天教教導庶民。
三世三理是高陽想出,由其他四人補充和糾正的學派核心理論。
高陽將這些觀點寫成文章,反覆修改後,記錄在桐紙上。
在其餘四人確認無疑,就定成學派第一部,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書籍。
並取名為《闡經》。
闡,開也,本意為開門。又指開闢,引申為通過說理的方式使人明白。
於是五人的學派以「闡」為名。
李旦提出,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需要組織如釋學僧團那般的團體,並由他創造嚴密的戒律。
並把教團的主力來源定為五民,也就是工匠,農民,奴隸,婦女,孤兒。
教團的等級分為教民,教生,教士,長老。
只有教民是信仰昊天諸神的普通民眾,用教規約束。
教生從孤兒中用學派的無神論教育。
教生通過考核,成為教士,其職責是為民傳教,傳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可以從庶民中選取優異者,納為教生。
長老是學派中的理論精深者,主導教團的事物,考核教生。
於是在第一集結中,闡學就完成了從學派到宗教的轉變。
所以五人的計劃是對民眾傳遞闡教,對士子傳遞無神論闡學,由闡學指導闡教。
華歷4081年8月,闡院開學,第一批學生是從豫州帶回來,被釋放的三名奴隸,四個孤兒,還有問詢而來的三十七位士子。
高陽講闡學和天文學。
李旦著手改造昊天教。
李全講數學,法學,組織生活,日常管理。
高勝教授醫學,文法。
楊宣教授歷史和兵法。
華歷4085年4月,一名被解放的奴隸以高為姓,以闡為名。勤奮刻苦,已經能識文斷字,通過考核,成為第一位教生,其他兩位被解放的奴隸成為教民。
另有一位士子周暢入了闡學。
此時五人有勾踐贈送千金,又有蘭國諸士子贈送的千金,早將身價獻給闡教了,沒有私產。
李全以周暢的名義,動用教產開始經商,獲得巨大利益,除了維持學派的日常運作,還從五州購買奴隸,收養孤兒,成為第二批學子。
到4100年時,闡教已經收納一千教民,培養出一百教生,二十教士,在新蘭建立了第一個教地。
華歷4112年,李旦主導,其餘四人參與,充分利用新蘭文家為了編纂新《藏》,而收集的無數資料,將《藏》精簡濃縮後。
取完整《經》一部。
以《神譜》為底本,編纂《新神譜》一部,編排主要神明九十九位,祭祀方法,頌詞。
以《華典》為底本,編纂《華史》一部,為編年體史書,從三皇到定帝為止。
以《禮》為底本,增刪其中不合時宜的禮儀,儀式,禱辭。
以《術》為底本,增刪去不合時宜的技術,加上當前最好的技術。
加上《闡經》為六書,成為闡教主要經典。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