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130章 交戰區戒嚴

第130章 交戰區戒嚴

  第130章 交戰區戒嚴

  按照戒嚴制度,皇帝確實能在戒嚴區域用詔令代替法律。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但是群臣沒有想到,皇帝這麼快就用到這一條,還是直接廢止《大明律》兵律條款。

  一些文官本能地想要勸諫,想要勸皇帝不能隨意廢止法律。兵部尚書袁可立卻說道:

  「陛下所言極是,主將不固守這一條,有些規定確實應該在關外交戰區廢止。」

  「擅調官軍等條款,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到底上過戰場,想法和其他文臣不同。在袁可立看來,皇帝廢止主將不固守這一條非常恰當,把關外劃為交戰區、在交戰區實施戒嚴,同樣很有必要。

  面對其他大臣疑惑的眼光,袁可立道:

  「主將不固守這一條有個規定:失陷城寨者,斬。」

  「如此一來,遼東在建造城寨時,必須慎之又慎,而且要安排兵馬守御,避免城寨失陷。」

  「在城寨遭到進攻時,他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固守城寨,向其他兵馬求援。」

  有些臣子就疑惑了,這樣不是很好嗎?不是應該的嗎?

  刑部尚書薛貞被拿下,署理部務的李若珪不怎麼在朝會上發言。來宗道身為禮部尚書,有維護禮法的責任,詢問道:

  「這樣不恰當嗎?」

  「《大明律》一直如此,其中規定不應隨意廢止。」

  袁可立解釋道:

  「若在內地,這個規定沒有不恰當的地方。」

  「但是在遼東,那就很不恰當了。」

  「後金的建虜,是需要大明以舉國之力應對的大敵。他們的兵馬之強,堪比大明任何精銳。」

  「面對這樣的敵人,大明兵馬不應有任何限制,尤其在有城寨的地方,不能必須固守。」

  「建虜摸清了這一點,他們只需要進攻大明城寨,大明將士就必須守御,後方也必須救援。」

  「否則失陷城寨的罪名,哪個官員都扛不住。」

  「這就限制了大明將士的戰術,他們在建虜來襲時,只能固守待援。」

  袁可立這個解釋,一些人聽明白了,另一些人還不明白。來宗道繼續問道:

  「守住城寨是理所應當之事。」

  「難道要廢止這一條,讓他們不再守城嗎?」

  袁可立感覺跟朝堂上這些高談闊論的官員有些說不清,有些大臣年齡很大,卻沒年紀輕輕的皇帝看得明白。


  按他們的想法,城寨失陷就該處斬,大明所有總督、巡撫、兵備、守將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守城就好了。如果城寨失陷,就把負責人處斬。

  這種僵硬的做法,在大明節節勝利、很少有城寨失陷時還行得通。但是在戰亂四起的現在,已經不合時宜了——

  總不能只要有督撫失陷城寨,就把他們處斬吧?大明有多少督撫,足夠拿去處斬?

  不把這個規定明確廢止,只要有城寨失陷,科道官員就會彈劾,負責人就會被捉拿,然後按律處斬。

  所以這個規定,在袁可立看來是必須要廢止的。不然即使皇帝想保,可能都保不下失陷城寨的官員。

  而且袁可立上過戰場,知道主將在遇到敵人時,第一時間需要決定的,就是撤退還是固守。這對主將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選擇。

  但是朝堂上的大臣,卻認為守將只能固守,沒有第二條路可選。後方負責的將帥,也只能發兵救援,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這對戰場指揮來說,實在太過僵化。後金只需要圍點打援、以多打少,就能把大明的兵馬在野戰中一支一支消滅。

  皇帝估計就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決定在交戰區戒嚴,廢止不合時宜的條款。

  聽著朝堂官員的高談闊論,再想到自己因為戒嚴制度被人非議,袁可立感覺心力交瘁,覺得不能任由一些官員胡來。

  他現在覺得皇帝的大權獨攬,在一些時候是必要的。戒嚴制度必須存在,戒嚴條款也應該儘快確定,不能繼續拖延。

  解釋了很多都沒讓群臣明白,朱由檢看出袁可立的窘境,親自下場說道:

  「城池能守還是要守,尤其是內地的城池,裡面有大明百姓,不能讓百姓失陷。」

  「但是遼東的城池大部分是軍隊,前線城池中的所有人,以後都要編入預備役。」

  「如果來襲的敵人太多,守將在確定難以守住時,可以果斷後撤。不能一直固守,牽動所有軍隊救援。」

  「建虜能集中兵力進攻,大明卻不能在每一個城池都放上能抵禦所有建虜的兵力。」

  「大明沒那麼多軍隊,錢糧也供不起。」

  「守不住的城池該撤就要後撤,主將有決定的權力。」

  說了城池的事情,朱由檢又提出「結硬寨,打呆仗」戰術,說道:

  「而且大明軍隊善守,廢止主將不固守這一條後,主將就可以在作戰時第一時間結寨。」

  「然後根據需要決定是否廢棄營寨,不用擔心失陷城寨被處斬。」

  「所以主將不固守這一條,在關外交戰區是需要廢止的。」


  「要讓將士們靈活地安營紮寨,用大明擅長的戰術,應對後金建虜。」

  「大明軍隊要學會『結硬寨,打呆仗』,用防守的辦法進攻,攻守合一,穩步推進。」

  這六個字實在簡單易懂,以至於皇帝一提出,群臣就能想明白。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實在是符合文臣的胃口,讓他們覺得就該這樣打仗。

  所以主將不固守這一條,是一定要廢止的,否則這個戰術,根本沒法實現——

  一旦失陷城寨就要被斬,哪個大明將領敢隨意結寨?那不是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營寨上嗎?

  皇帝在交戰區廢止主將不固守這一條,是戰術需要。讓將領去掉負擔,可以隨意結寨。

  明白這一點後,群臣沒有再反對廢止這個條款。只是要求不能把條款整體廢止,而是一點點商榷這個條款的規定。

  朱由檢從善如流,沒有把主將不固守整體廢止,而是先明確廢止了失陷城寨這一條,再讓袁可立和前線將領商議其它規定。

  他對遼東兵馬實在沒有信心,認為他們野戰勝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讓大明兵馬在野外遇到建虜時第一時間結寨,抵禦建虜進攻。

  群臣對遼東兵馬的信心同樣不足,不相信那些將士能在野戰中戰勝建虜。反而是守營寨這件事,他們更放心點。之前的寧遠之捷、寧錦之捷,都是成功例子。依託城寨固守,逼迫後金退卻。

  成功通過了這一條,朱由檢又讓袁可立具體商議,看看擅調官軍、私藏應禁軍器等條款中的規定,到底要廢止哪些。要給前線將領調兵權限,也要讓前線平民有自保能力。

  總之就是一句話:一切以平定戰亂為目的,完全按戰爭需要來。

  對皇帝如此通情達理,廢止了這麼多不適合前線的規定,袁可立很是振奮,覺得有這樣英明的皇帝,是大明的幸事。前線作戰的將領,能丟掉很多負擔。

  但是皇帝接下來的話,就讓他不是那麼喜悅了:

  「如今四方多事,尤其是草原險些發生戰亂,讓大明再開一條戰線。」

  「所以長城之外、或者說大明本土之外,都應實施戒嚴。」

  「這些地方的事務,朕有權直接決定,避免受到耽擱,影響大明安危。」

  群臣對此大多是無所謂,根本不關心大明以外的事務。皇帝想直接處理,那就讓皇帝處理就是了,無關朝堂大局。

  袁可立卻清楚地認識到,皇帝這樣是擴充權力,以後像冊封林丹汗那樣的事情,皇帝能一言而決。

  但是讓他反對,他也說不出口。皇帝對外面的事情比很多大臣更熟悉,這點他很明白。


  而且這些地方無關朝堂大局,他不能因為這些邊角的事情,破壞和皇帝的良好關係。

  甚至,為了戰事需要,他還要幫皇帝擴大戒嚴區域。

  想到西南的事情,袁可立道:

  「西南戰亂多年,臣以為貴州等地,同樣應該劃為交戰區。」

  「要給朱燮元、傅宗龍等人大權,讓他們靈活安排戰術。」

  朱由檢點頭應允,又強調道:

  「貴州屬於內地,內地交戰區的戒嚴條款,應該和關外交戰區不同。」

  「軍寨可以根據需要廢棄,但是有百姓的城寨,不能隨意放棄。」

  「具體條款你和前線將領商議,既要符合平亂需要,也不能侵犯百姓利益。」

  讓袁可立確定內地交戰區的戒嚴條款,朱由檢又想到西南應該安排個護軍使,和總督、提督組成三巨頭負責實施戒嚴,遂道:

  「貴州和臨近水西的戰亂地區劃為內地交戰區,實行局部戒嚴。」

  「再推舉一個護軍使,和朱燮元、傅宗龍一起執行戒嚴。」

  又多了一個官位,群臣很快忘記了大明本土之外都被皇帝下令戒嚴的事情,開始推選護軍使。

  閔夢得作為之前的川貴五省總督候選,被第一個提出。

  先前被朱由檢擬定為湖廣巡撫的袁崇煥,同樣被提出來。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袁崇煥能取得寧遠之捷,打仗能力是有的,把他放在前線,比放在湖廣更合適。

  朱由檢對此是無所謂,覺得袁崇煥只要不放在遼東就好。西南改土歸流,需要敢想敢做的人才。袁崇煥膽子大點,或許也沒不妥。

  所以,在袁可立表示朝廷需要閔夢得這樣熟悉西南的大臣,建議袁崇煥擔任護軍使後。朱由檢任命袁崇煥擔任川貴五省護軍使,閔夢得列入兵部侍郎候選。

  他的一個目的,像美國總統那樣擁有對外事務的主導權,在群臣的漠不關心中,悄無聲息實現。

  之前冊封的海外世襲軍官,已經能夠兌現。

  《明史》對被殺督撫的不完全統計:

  帝自即位以來,誅總督七人,崇儉(鄭崇儉)及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范志完、趙光抃也。帝憤寇日熾,用法益峻,功罪不假貸,而疆事寢壞,卒至於亡。

  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沖,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


  (薊遼總督劉詔被斬,他是閹黨,估計在修《明史》的人看來閹黨不算人,沒有統計在裡面。

  督師楊嗣昌驚憂交加而死,有的說他是畏罪自殺。如果他沒死,崇禎也保不下他,張獻忠殺襄王時就說殺他是為了讓朝廷殺楊嗣昌。

  歷史上崇禎皇帝殺了十幾個督撫,但他確實不是殘暴亂殺。《明史》都只能說他「用法益峻」,執法太嚴格。

  「功罪不假貸」,功不抵過,是大明慣例。明朝的制度太僵化,後期已經不合時宜)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