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磨勘法
第101章 磨勘法
任務一個接著一個,袁可立感覺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但是為了明白皇帝的想法,他還是繼續問道:
「除了朝廷和地方的三法司,陛下還打算調整什麼部門?」
「例如戶部的十三司,要不要調整一下?」
從刑部十三司降為總務司十三廳的事情,袁可立猜到皇帝多半看戶部十三司多半也不怎麼順眼。先前設立的錢法總署,估計就是在為調整戶部做準備。
朱由檢對戶部確實看不順眼,覺得如今的大明財政很是混亂。
但是他剛剛設立順天銀行和應天銀行,想要讓它們獲得央行的部分職能,把戶部的財政權力搶過來一點。
如今兩大銀行還沒有完全站穩,戶部仍有建立戶部銀行、把職權立刻奪過去的可能。
所以他沒有把調整戶部的事情和盤托出,只向袁可立表示:
「戶部確實需要調整,但是這件事太過重大,需要有能力的官員負責。」
「朕打算等畢自嚴上任後,再和他商量這件事。」
「十三司是降為十三廳,還是和地方督糧道等融合,改為地方轉運衙門,需要通盤考慮。」
大明在地方沒有轉運衙門,戶部十三司實際上承擔了這個職責。
對於這十三司是繼續留在朝廷,還是將它們地方化,朱由檢並沒有想好,需要精通財政的大臣輔助。
這種慎重的做法,得到袁可立贊同,他也覺得畢自嚴能承擔這個重任,便不在管不在自己分內的戶部之事。又詢問道:
「六部之首的吏部呢?」
「陛下要如何調整。」
這個就需要放出風聲了,朱由檢早就有心改變大明官員的升遷制度,此時向袁可立道:
「吏部有兩個侍郎,如今一個專督加銜推升,另一個朕打算讓其專督考課磨勘。」
「以後要參考宋朝實行磨勘法,官員按品級升降,不得越級升遷。」
「絕不能像魏逆當政時那樣,一年一遷甚至數遷,五六品官員兩三年時間就提拔到一二品,完全不把品級當回事兒。」
「越級升遷的官員,這次要全部降下去,甚至要追究他們附逆的罪行,進行相應懲治。」
如今大明的制度是,京官只要辦完一件差事就能升遷,辦不完也能升職照舊管事。一年一遷、一年兩遷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升遷與否大部分時候不看能力,全靠官場關係。
朱由檢對這種事深惡痛絕,所以他先前在革除冒濫官位時,就強調要規範升遷。這時參考古制提出磨勘法,讓袁可立感覺到皇帝對此的重視。
但是嚴格按照品級提升,絕不是所有官員都願意看到的。
尤其是科道官員位卑權重,對他們來說,按品級升遷很不友好。
所以袁可立勸諫道: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有些官員的品級並不合理。」
「例如科道官員,實際應該分為五六七品,實權甚至相當於四品。」
「如今卻統統都是正七品,陛下不能將他們一併看待。」
這是皇帝讓官員大小相制的鍋,是為了保護皇權。朱由檢不敢輕易改變這個制度,說道:
「朕已經設置了侍御史加銜,如果科道官員有功,可以通過加銜提升。」
「其他官員同樣,可以加銜或授予散官提升級別俸祿。」
「以後正三品官員以下,五年遷轉一次,按照品級升遷。」
「考課很差的不升遷,甚至要展磨勘懲戒。」
「考課優秀或立功的,那就授予一年功、兩年功、三年功、四年功、五年功,減去一到五年磨勘。」
「這件事由專督考課磨勘侍郎負責,制定具體章程。」
「武官的考課磨勘,仍舊由兵部負責。」
兵部軍政五年一考選,袁可立對武官五年一遷,沒有什麼話說。
而且在內心之中,他覺得一個百戶就是正六品,品級實在太高。再加上武官上戰場就能立功,遷轉時間太短的話,容易升無可升——
所以五年一遷,對武官非常適合!
但是文官也五年一遷,問題可就大了。
這意味著一位起步正七品的進士,正常遷轉到正三品,需要四十年時間。
考慮到文官考取進士的年齡大多三十歲左右,意味著不立下年功的話,需要七十歲左右才能升到正三品。
這對絕大部分文官來說,絕對無法接受。
再加上和武官遷轉時間一樣,意味著皇帝把文官、武官同樣看待。在一些文官看來,這是一種羞辱——
我們堂堂文官,怎麼和武官一樣呢?
所以袁可立立刻勸諫,向皇帝道:
「陛下,文官的遷轉時間,怎麼能和武官一樣呢?」
「而且武官是五年一考,文官三年一考。」
「臣以為文官遷轉,當以三年為宜。」
三年一遷時間就太短了,只需要二十四年時間就能從正七品升到正三品。
如果這種辦法實施,意味著朝中一萬多名文官、尤其是數千名進士,大部分都能序遷到正三品。
朱由檢當然不能接受,向袁可立道:
「數千甚至上萬名正三品文官,袁卿是想讓大明財政崩潰嗎?」
「不說他們的職位如何安排,單是他們的俸祿,大明就難以承擔。」
「文官三年一遷,絕不可能實現。」
宋朝都沒有這樣優待文官,袁可立想了一下,也覺得文官都三年一遷有點不現實,又提議道:
「前宋進士和非進士遷轉時間不同,臣以為非進士出身官員,可以按武官遷轉時間,定為五年一遷。」
「進士三年一遷,和非進士不同。」
這是一個辦法,但是想到袁可立說的文官三年一考,朱由檢道:
「非進士定在六年吧!」
「文官三年一考,這個制度不能輕易改變。」
「非進士出身官員,任職由從九品開始,定為六年一遷。」
這樣比武官遷轉時間還多一年,袁可立雖然覺得對舉人、監生、吏員出身的文官有些不公平,認為他們由從九品遷轉到三甲進士起步的正七品,就需要三十年時間,時間太長了點。
但是想到皇帝增設明法科、明算科,要招收四甲五甲進士,他就不再同情這些人——
如果連四甲五甲都考不上,那就是他們的問題。
沒有進士功名,又不想辦法立功減磨勘,還想什麼升遷!
對非進士這樣苛刻,朱由檢其實也有一點無奈。
非進士官員或許會有海瑞那樣的人才,但是不嚴格規定的話,卻容易產生腐敗。
大明對舉人、監生的任職規定很是粗疏,可以授予小京職、教職,也可以授予府佐及州縣正官。
這其中的差別,是不入流到從五品。像是嘉靖二十八年舉人海瑞,起步是不入流的教諭。萬曆三十六年舉人陳新甲,起步是從五品知州。
這兩者的差別實在太大,太容易產生腐敗。
朱由檢寧願讓他們全都從九品入仕,六年遷轉一次,看看有沒有人脫穎而出,選拔有功人才。
如果舉人、監生不願意六年遷轉一次,他們也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轉任武官,以後五年一遷。
知道自己即將面臨戰亂,朱由檢十分歡迎、甚至期望舉人監生去軍中任官。
《宋史》:
銓法雖多,而莫重於舉削改官、磨勘轉秩。
考課雖密,而莫重於官給歷紙,驗考批書。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