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內廷衙門
第93章 內廷衙門
規矩是自己定的,朱由檢當然不會出爾反爾,違背自己定的規矩。
文蔭子弟在這些文臣看來更加可靠,在朱由檢看來同樣可以任用。
田爾耕同樣是文臣之後,不也投靠了魏忠賢嗎?這些文蔭子弟,自然能投靠皇帝。
所以朱由檢對他們沒有另眼看待,認為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在成為世官之後,利益就和大明綁定在一起,更加值得信任。
任命劉僑為衛尉寺卿,郭承昊為左少卿,吳孟明為右少卿,朱由檢向群臣道:
「三位卿家是你們推舉的,以後衛尉寺的工作,你們也要配合。」
「若是陽奉陰違,暗中施加阻撓,別怪朕不客氣!」
群臣齊聲應諾,答應配合衛尉寺的工作。
他們之所以推選文蔭子弟,不僅是因為這些文官後代看起來更可靠,還是因為這些人的關係網和文官有聯繫。
這樣文官一旦犯了事落在錦衣衛手裡,就有明確的疏通關係對象。說不定還能提前得知,讓自己避過劫難。
所以用衛尉寺屬官任命權換兩個少卿任命權的事情,他們才會這麼容易答應——
在他們看來推選錦衣衛的高層,遠比任命幾個屬官更重要。
但他們絕對不知道,未來衛尉寺會有多少多少屬官。
在後世很多國家,公共安全機構的人數都能和軍隊數量相當。
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朱由檢咬牙把京城的錦衣衛養起來,但是地方就沒必要了。
除了一些秘密機構之外,錦衣衛其他地方機構都可以設置在衛尉寺的地方衙門,讓地方供養他們。
他的負擔,又減輕了一部分。
懷著這個想法,朱由檢心情大好,也沒有立刻設置衛尉寺的內部機構,免得群臣回過味來。他打算讓劉僑、郭承昊、吳孟明儘快上任,把架子搭起來再說。
常參會議結束,朱由檢留下袁可立,打算和他溝通一下,免得以後每次設立新機構,都要和他爭執。
他現在算是看明白了,如今的朝堂之上,閹黨遺留大臣很少敢反抗他的命令。只有袁可立這個沒有附逆行為的人,才敢反駁一二。
朱由檢只要搞定他,就能把各項改動順利推行。
那些沒附逆的官員回朝後,朱由檢也能通過袁可立和那些文官溝通,把自己這段時間的改動保留。
免得那些人以改變閹黨亂政的名義,把自己這段時間的改動改回去。
所以袁可立是必須留在朝堂上的,甚至要大用,用這個人的威望,推動各項調整。
朱由檢有這個想法,袁可立也想和他溝通一下,想知道他到底要做什麼,把大明帶向什麼方向。
所以袁可立不顧群臣目光,獨自留了下來。
沒有在武英殿細說,甚至沒有帶起居注官員,朱由檢和袁可立出了西華門,在西苑中商談。
「袁卿,你覺得魏逆的案子,大理寺審判得如何?」朱由檢首先開口道。
袁可立皺了皺眉頭,說道:
「難堪大任!」
「臣不是說大理寺不行,而是大理寺的設置就是為了慎刑,負責平反刑獄。」
「大理寺官員,以能按律出人罪者為稱職。」
「讓他們去審判閹黨的罪行,實在難以勝任!」
朱由檢微微點頭,知道這是自己的失誤。以為大理寺官員簡單,又熟悉法律,便能按律審判。
卻不料他們養成了按律免罪的習慣,根本不會重判。
如果都按他們的辦法判罰,朱由檢如何拿捏群臣、讓群臣戴罪立功?
所以他以這個話題為引子,向袁可立道:
「如果讓刑部判罰,袁卿覺得如何?」
袁可立微微搖頭,說道:
「刑部判罰會更不好。」
「刑部的官員,下級受上級影響很大。」
「上面的官員怎麼說,下面的官員就怎麼做。」
「那樣的人,怎麼能秉公審判呢?」
「薛貞殺劉鐸的事情,在大明不能再出現了!」
朱由檢點頭讚許,說道:
「是啊!」
「一位刑部尚書,按魏逆的指示殺了一位知府,還判了很多官員死刑,卻沒有人阻止。」
「這件事實在駭人聽聞,不能、也不應該在大明出現。」
「袁卿伱覺得大明的審判機構,需不需要調整?」
聽出皇帝的意思,袁可立道:
「的確需要調整。」
「但是陛下在調整的時候,需要和大臣商議。」
「不能再像這次的錦衣衛一樣,不聲不響地改為內廷衙門。」
說著,他向皇帝說道:
「請陛下明確,朝廷哪些機構是內廷衙門,哪些機構是外廷。」
「以後不要再隨意改動,讓外廷手足無措。」
朱由檢微微皺眉,不願意現在就定下來。
但是袁可立強求,否則就不再談下去。
對他有些沒法,朱由檢也知道了文臣的態度。同樣的套路很難對他們襲擊第二次,以後再把外廷衙門改入內廷,絕對會有人抗爭下去。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歷史上為大明殉節的文官即將回歸,朱由檢不願在這點上糾纏,決定儘快定下來,保住勝利果實。
所以他明確道:
「內廷現有的十二監四司八局,以及錦衣衛監、上林苑監、三經廠、寶和六店等等,都是內廷衙門。」
「朕以後如何調整,外廷不得過問。」
「錦衣衛也對內廷違法人員有處置權,不必經過外廷。」
這是應有之義,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認可。
只是請求皇帝如果做出調整,以後要知會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產生混亂。
朱由檢點頭答應,然後提出要求,說道:
「內閣有個內字,應該歸屬內廷。」
「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同樣應該屬於內廷。」
一口氣要了四個衙門,還包括最重要的內閣。袁可立有些生氣,覺得這不是商量的態度,有些氣憤地道:
「陛下若如此說,請和內閣大學士商議。」
「只要他們願意徹底成為內廷衙門,老臣沒有異議。」
朱由檢心中訕訕,沒有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說道:
「內閣、翰林院就和光祿寺、鴻臚寺一樣,屬於外廷偏內廷的機構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給太子,以後由內廷任命。」
詹事府是輔導太子的機構,的確應該歸屬內廷。否則太子一個衙門都沒有,實在太不像話。
袁可立對這個已經淪為翰林院遷轉機構的衙門不太在意,在皇帝堅持下答應下來。只是希望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員時,仍舊要從翰林院挑選,否則翰林院等清貴衙門都會有意見。
朱由檢對這點表示認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奪回來再說。以後怎麼用詹事府,他還沒有想好。
畢竟這個機構太敏感了,關係到皇帝和太子的關係。
國初之後,詹事府基本上廢棄不用,只供翰林院官員遷轉。
至於國子監,袁可立直接拒絕,認為無需商談——
監生有資格直接做官,為了避免皇帝大規模任用監生,文官都會反對。
朱由檢振振有詞,說道:
「國子監和欽天監同屬於監,是監就應該歸屬內廷。」
「否則外面的人分不清,把國子監和欽天監的負責人稱為太監怎麼辦?」
袁可立氣極反笑,向皇帝道:
「國子監在本朝初年稱國子學,欽天監也曾稱為太史院。」
「陛下不願它們被稱為監,可以把它們改回去。」
「老臣絕無意見!」
朱由檢盡力爭奪,說道:
「國子監生也被稱為太學生,可以改稱太學,朕自己設立低一級的大學或學堂。」
「但是欽天監一定要劃歸內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傳過來的天文地理知識袁卿應該有所耳聞,現在是大變之時。」
「欽天監若是不歸朕掌控,朕只能把它廢了,再設一個新衙門。」
對西方傳過來的知識有所耳聞,知道大地是個球形,不是天圓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欽天監,袁可立能夠理解。
再加上皇帝雖然讓出了國子監,卻要自己設立大學。袁可立覺得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皇帝真有可能在內廷設立新衙門,把欽天監給廢掉。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袁可立道:
「欽天監可以歸屬內廷,國子監也可以改稱太學。」
「但是陛下設立的大學,規格不能高於太學,學生也不能直接授官。」
「大學生需要參加科舉或成為太學生,才有做官資格。」
朱由檢點頭答應,知道文官絕不會答應自己隨意任命官員,所以他沒有強求。打算開設理工類大學,培養研究人才。
然後就是朱由檢最看重的、關係到自己安全的衙門:
「太醫院一定要歸屬內廷。」
「外廷管理的太醫院實在太差了,治死了幾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應,朕就加強御藥房,再設一個御藥監。」
對此無話可說,袁可立自己也覺得太醫院實在太差,以至於大明需要頻繁更換皇帝。
這種無關朝廷大政、對皇帝卻非常重要的衙門,袁可立覺得沒必要爭執,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讓給內廷。
只是他要求皇帝接過去後,就要由內庫發放俸祿。免得皇帝胡亂任命官員,讓外廷承擔開支。
覺得太醫院能夠賺錢,朱由檢一口答應。
然後想來想去,又要加上尚寶司和中書科。袁可立對尚寶司不怎麼在意,對中書科卻極為警惕,覺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內閣,不願答應此事。
但是對皇帝引用舊例,要求尚寶司、中書科等近侍官員任命取自上裁,他卻無法反對。只是提醒皇帝不能改變中書科的級別,不能違反祖訓重設中書省——
文官好不容易確立的內閣制度,不能隨意改變。
朱由檢滿口答應,說是會像起居舍人一樣,中書科中書舍人以後會挑選翰林院官員兼任,不會提升級別。
這點確定之後,內廷衙門徹底定了下來。商量來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欽天監、太醫院三個衙門。其中詹事府還已經淪為遷轉機構,根本沒有實權。
袁可立心中鬆了口氣,覺得皇帝要走這三個衙門完全可以接受,並不是胡亂調整。在皇帝答應不會把其它外廷衙門轉入內廷後,他決定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確定內外分別。
然後,朱由檢和袁可立才開始最初的話題,調整審判機構。
《大明會典》:
又定、東宮官、系近侍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洪武二十六年定、尚寶司、中書舍人、系近侍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