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744章 辛未方案

第744章 辛未方案

  「遼東的士兵真是不好招啊!」

  前來招兵的孔貞運感慨道。

  他和鄭芝虎一樣,都是被皇帝派來遼東招兵的,安置被裁撤的士兵。

  然而讓兩人尷尬的是,遼東的大裁軍變成了小裁軍。現在被裁撤的,主要是不想上戰場打仗的。

  那些人連在遼東上陣都不敢,又怎麼會想去黑龍江和南洋。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所以兩人這段時間招募到的士兵寥寥,只有一些將領為了前途考慮,選擇追隨他們。

  鄭芝虎此時已經絕了在遼東招兵的念頭,向孔貞運道:

  「南洋的土著實力不強,只要招募些東寧兵配上火器就行了。」

  「其實說實話,新式火銃裝備後,老兵的優勢並不大。」

  「反而不如多招募些新兵,餉銀會更低些。」

  孔貞運對此並不贊同,說道:

  「普通步兵還可,但是騎兵、炮兵,都是需要時間練出來的。」

  「甚至騎馬步兵都不是那麼容易,需要職業士兵。」

  鄭芝虎一想也是,他們南洋基本不需要騎兵,炮兵用海軍炮手就行了。

  不像北方這邊面對建虜,需要很多的火炮和馬軍。

  這讓他有些慶幸大哥要開藩的地方在南洋,打敗荷蘭人後就不用考慮太多敵人。

  不過想著被封為伯爵的鄭芝龍,他心中又有一些急切:

  大哥都被封爵了,他這個二弟怎麼能落在後面。

  只是他在遼東這邊只負責後勤,實難得到機會立下大功勞。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封伯呢?』

  『得找個人問問。』

  想到這裡,鄭芝虎看著眼前的孔貞運,感覺要好好請教一下。

  作為之前的內藩部長,孔貞運對朝廷的分封政策了解得非常透澈。

  如今去黑龍江擔任巡閱使說是被貶謫,其實在皇帝那裡聖眷猶在。

  尤其是他在黑龍江要主持分封,這對鄭芝虎等人來說,是難以企及的權力。

  他向孔貞運請教道:

  「孔先生,你說遼東這邊,還有什麼封爵的機會?」

  「這次朝廷允許遼東軍隊出戰,我在海上能做什麼嗎?」

  孔貞運聽到這個問題,感覺有些為難。

  因為他對軍事稱不上精通,更別說如何利用海軍。


  不過鄭芝虎誠信請教,他管轄的黑龍江區域又因賣冰等業務和南洋有不少聯繫。這讓他不能無視鄭芝虎的問題,琢磨了一會兒說道:

  「海上這邊,能做好後勤是最基本。」

  「要想更進一步,那就要練好海軍陸戰隊。」

  「用陸戰隊在沿海四處出擊,讓建虜不得安穩。」

  「這都是朝廷的既定方略,這兩年一直在實施。」

  鄭芝虎點頭說道:

  「正是如此。」

  「但是建虜沿海的人不多,遷界禁海之後,我們的襲擾就沒有多大效果了。」

  「若是繼續深入,很可能被建虜包圍。」

  孔貞運微微一笑,說道:

  「那是平時的時候,明年就不一樣了。」

  「遼東軍不是要在明年出擊嗎?你可以幫他們在海邊調動。」

  「沿著海岸修建營寨,一點一點推進。」

  「你可以和遼東將領商量一下,加入他們的作戰行列。」

  這次遼東軍隊出擊,大凌河守軍是確定不會參與的。他們和留守的三萬山海關軍隊一樣,都是皇帝留下來保底的。

  再加上寧遠、錦州、塔山等地也需要士兵留守,遼東軍隊能動用的,大約五六萬人。

  鄭芝虎率領的海軍若是願意加入,估計遼東高層會熱烈歡迎。

  鄭芝虎琢磨著孔貞運的話語,感覺很有道理。不過他和遼東高層打的交道並不多,只能繼續向孔貞運請求道:

  「還要勞煩孔先生,幫忙引薦一二。」

  「鄭某貿然前去,只怕惹人懷疑。」

  孔貞運當即說道:

  「這件事情好說,正好我也要去和遼東軍商議。」

  「黑龍江那邊的戰事如何打,需要配合遼東軍。」

  兩人結伴而行,拜訪孫承宗等人。

  ——

  得知兩人來意後,孫承宗等遼東高層都很高興。他們本來還頭疼兵力不足,沒想到這就來了兩股生力軍。

  孫承宗盤算著道:

  「朝廷在漠南設立三大都護府,目標是拖住建虜兩萬人,或者說是兩到三個旗。」

  「除非建虜不想維持在漠南的統治,否則他至少要留兩個旗。」

  「按照減去兩個旗來算,建虜剩下的兵力就是六個旗。」

  建虜一個旗的兵力,大約是7500人。雖然有的旗多有的旗少,卻不妨礙孫承宗這樣估算。


  剩下六個旗的話,那就是四萬五千人。在投靠建虜的漢兵被打殘後,建虜還能調動的,大約是兩萬左右蒙古人。

  這是以前的情況,如今征服漠南蒙古後,可能會更多一些。但是能調到遼東的定然不會多,因為朝廷設立三大都護府,就是不讓建虜利用漠南的人力物力,反而要拖住他們。

  所以孫承宗仍舊以兩萬蒙古人估算,向孔貞運道:

  「你們的任務,就是拖住科爾沁部,讓他們無力支援建虜。」

  「到時候滿桂和薊鎮一部也會出擊,拖住依附建虜的內喀爾喀等部落,隔絕建虜和漠南蒙古的聯繫。」

  「我會率領遼東最精銳的五萬人,尋求和建虜決戰的戰機。」

  如此決絕的策略,顯示了孫承宗對此戰的重視。幾乎稱得上破釜沉舟,把所有的力量賭在這一戰。

  孔貞運聽得暗暗咋舌,為這一戰的結局而擔憂。若是失敗的話,孫承宗和他所依靠的遼東軍隊,都會毀於一旦。

  鄭芝虎則是有些興奮,如此大戰,可不就是他期盼的嗎?

  只要他參與這場戰事並能取勝,定然能獲得封爵的機會。

  這讓他推金山倒玉柱,主動向孫承宗下拜道:

  「督師如此偉略,末將願盡一臂之力。」

  「還請督師下令,我們海軍必竭盡全力!」

  孫承宗聞言面露喜色,扶起鄭芝虎道:

  「有鄭將軍這樣的虎將相助,當真是如虎添翼。」

  「我意讓海軍與遼南合作,光復耀州、海州,吸引建虜注意。」

  「建虜不分兵則罷,一旦分兵,遼東和遼南的軍隊,就把他們吃下去。」

  「這次要通力合作,讓建虜難顧首尾。」

  這是他為收復遼東,所想出的策略。

  當年他和袁可立命令毛文龍收復遼南,就是這個策略的開始。

  可惜柳河之敗後他被迫去職,袁可立也被逼得離開登萊。

  毛文龍後來從遼南敗退,遼東軍則只能龜縮防禦。

  如今,孫承宗便打算重啟這個戰略,從遼南出兵開始,東西兩路夾擊。

  這一次,他能調動的力量要更強。不但皇帝對他完全放手,袁可立主持的樞密院也對他完全支持。

  遼南、朝鮮各軍,都會配合他的行動。就連孔貞運等人,也要聽從調遣。

  孫承宗誓要打贏這一戰,靠著平定建虜的功績成為紫閣功臣。


  為此,他從遼東軍中優中選優,選出五萬精銳。甚至允許東北鎮撫司招募將士,派出鷹揚軍人員記錄功績。

  為的就是鼓勵遼東將士立功,讓他們知道功績不會被埋沒下去。

  整個遼東上下,開始為明年的大戰動員,做著各種準備。

  辛未方案的細節也被一點點完善,呈報給樞密院審議。

  ——

  紫禁城中,朱由檢看著孫承宗等遼東高層呈上的方案,頗是讚許地道:

  「遼東軍心可用,孫卿下了苦功啊!」

  「傳旨,給所有參戰的遼東將士發放一方里土地券。」

  「只要此戰能勝,這次和之前獎勵都能兌現。」

  毫不客氣地畫著大餅,朱由檢又將作戰方案還給袁可立,說道:

  「具體如何打仗,朕就不干涉了。」

  「甚至你們樞密院也不要過多干涉,只要不是有全軍覆沒、建虜破關的危險,那就不要多管。」

  「朕期待孫督師能立下大功,空缺的左右樞密使一職,朕虛位以待。」

  赤裸裸地對袁可立、孫承宗許著承諾,朱由檢心裡是很希望這一仗能取勝的。

  那樣他就不用為建虜的事情操心,一直把很多精力放在對付建虜上。

  在大明即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災、西方各國殖民世界的時代,他更關注的是移民開藩事宜,而非和建虜糾纏。

  袁可立聽著皇帝的期待,心裡也很是高興。

  這不僅是皇帝許諾他和孫承宗左右樞密使職位,還因為皇帝對遼東的戰事,態度有所轉變。

  如果說之前皇帝是毫無期待、只是想用戰事消耗遼東兵力的話,如今就可以說是期望遼東軍隊取勝,立下大的功績。

  這代表著皇帝對遼東的支持會加強,朝廷儲備的各種武器,也都可以調過去。

  同時對遼東軍隊也有了新要求,孫承宗等人會承擔更多壓力。

  不過袁可立對此,卻並不會同情。

  因為這種壓力是孫承宗必須承受的,等到大戰的時候,他承擔的壓力會更大。

  甚至他如今就要主動施加壓力,讓孫承宗等人適應。免得明年大戰的時候,孫承宗會像楊鎬那樣崩潰後擺爛。

  他向皇帝說道:

  「具體如何作戰樞密院不能多干涉,但是作戰方案,必須儘量完善。」

  「臣以為可藉此戰完成磨合,讓樞密院的各個機構得到檢驗。」


  作為新成立的機構,而且不完全仿照前朝,樞密院各部和下屬的司廳處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定下來。

  袁可立這次就是想把這些機構檢驗一遍,精簡不必要的機構、裁撤庸碌之人。把樞密院打造成完全符合皇帝期待的機構,穩固軍事大權。

  朱由檢對他這個想法頗為讚許,因為他也想知道自己設立的樞密院效果如何。他成立樞密院的目的是指導大明軍隊打仗的,完成向火器時代、現代軍隊的轉變。

  如果樞密院不能達到要求,他會毫不客氣地要求整改。

  袁可立的提議就非常符合他的要求,讓他讚許地道:

  「袁卿放手去做就是。」

  「只要是樞密院能做的,這次都由你安排。」

  「朕下一道旨意,讓他們配合於你。」

  「無論是誰干擾,都可直接免去。」

  當即命人傳了口諭,讓施鳳來擬旨傳給樞密院、兵部、五軍都督府等軍事衙門。

  又叮囑袁可立道:

  「現在只是臨戰,事情還不迫切。」

  「但是明年作戰前一定要完成調整,組建戰時委員會,為前線戰時提供支援。」

  「遼東等地也要組建前敵委員會,讓他們把名單報上來。」

  抓住機會推行集議制,避免因為一個人的失誤導致大敗。

  他對遼東軍隊的期望其實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大敗崩潰就行了。

  平局甚至敗局他都能夠接受,只要能殺傷建虜的兵力,和建虜完成互換——

  這其實才是他最大的目的,用大明龐大的人力,和建虜消耗下去。

  遼東軍能完成這個使命,在他看來就是不虧。如果五萬關寧軍能消耗五萬建虜,他會把孫承宗等人夸到天上去。

  袁可立雖不知皇帝的想法,但他對皇帝授予的權力、還有提出來的要求,感覺頗為振奮。

  這才有個大戰的樣子,而不像之前那樣很草率地定下來。

  回到樞密院後,他就安排參謀部審議遼東軍隊呈上來的作戰方案,同時根據其它地方的作戰方案進行修改。

  這種來來回回的改動,一直持續了數月。直到各方的作戰方案完成磨合,統一為完整的方略。

  樞密院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大的鍛鍊,這個剛成立的機構,藉助明年即將發生的大戰,再次得到完善。

  在最終的作戰方案中,不但有首選的作戰方略是什麼,還有備選、次選方略。以及在取勝、打平、落敗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收場。


  對戰場上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都做出了預案。

  朱由檢對此非常滿意,認為樞密院已經達到了他的要求,成為了合格的最高軍事機構。

  尤其是參謀部在楊嗣昌的率領下,更是可以說超出預期。

  無論明年作戰的勝敗如何,單是準備戰爭中的歷練,就讓他覺得很值。

  大明的軍事機構和人才,會從這次戰事中,獲得大兵團作戰的經驗。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