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五十七章
在那古老而蒼茫的大地上,秋風攜著金色的肅殺之氣,悄然席捲了每一寸土地,預示著一年中最為深沉與嚴峻的時刻——白露已至,萬物皆收斂鋒芒,唯有邊疆,卻迎來了它獨有的征戰序曲。
一個名為雲隱的邊陲小鎮,這裡北接草原,南臨滄海,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白露之日,天際初露晨曦,金色的陽光與空氣中瀰漫的寒意交織,形成了一幅既壯麗又淒涼的畫卷。鎮上的百姓們早早便關閉了門戶,只餘下幾聲雞鳴與遠處馬嘶,似乎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不安。
鎮外,一支身著鐵甲、軍容嚴整的唐軍正整裝待發,領頭的將軍名曰李凌霄,他身姿挺拔,眼神中既有對勝利的渴望,也藏著對和平的深深嚮往。李凌霄手持長槍,立於陣前,高聲誦讀:「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言罷,他轉身望向麾下的將士,聲音堅定而溫暖:「我們此行,非為嗜殺,乃是為了守護這片土地上的安寧與百姓的安寧。諸位兄弟,務必謹慎用兵,莫讓無辜之血染紅這片潔白的露珠。」
隨著李凌霄的一聲令下,大軍緩緩向北進發,穿過茫茫草原,直逼草原深處的胡人部落。途中,海氣自南而來,帶著濕潤與咸澀,與北地凜冽的邊風相遇,在天地間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觀。然而,戰士們無暇欣賞,他們的心中只有即將來臨的戰鬥與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經過一番激戰,唐軍憑藉著嚴密的陣型和英勇的鬥志,逐漸占據了上風。然而,就在勝利的天平即將傾斜之際,李凌霄卻接到了來自朝廷的密令——不得深入追擊,以免引發更大的戰亂,破壞兩國間脆弱的和平。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命令,李凌霄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知道,這不僅僅是對一場戰役的終止,更是對無數生命與未來的考量。
最終,李凌霄決定遵從聖意,他親自率軍撤回,並在撤回途中,特意繞道前往了盧龍塞——一處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他深知,真正的守護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勝利,更是對和平的維護與構建。於是,他下令加固盧龍塞的防禦,確保這條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固若金湯。
多年後,當李凌霄的名字被刻在麟閣之上,作為對忠誠與英勇的最高褒獎時,人們紛紛傳頌的,不僅是他在戰場上的赫赫戰功,更有他那份超越勝負、心系蒼生的胸懷與智慧。而雲隱鎮,也因他的守護而得以安寧,白露之日,再不是戰爭的序曲,而是和平與希望的開始。
七月,當朝廷決定派遣大軍東征契丹,以平息邊境的動盪時,陳子昂的好友崔融被選中隨軍出征。在離別的時刻,他滿懷深情地賦詩一首《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與祝福,也寄託了對國家安定的深切期盼。
然而,命運的輪盤並未讓他久居安逸。秋風再起,金戈鐵馬,命運的筆觸再次在歷史的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九月,天高氣爽,卻也暗含肅殺之氣,他,這位智勇雙全、心懷天下的文臣武將,再次被賦予了沉甸甸的使命——以本官參謀之職,輔佐同州刺史、右武威衛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遠赴營州,誓要平息那場由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人掀起的叛亂風波。
此行,非同小可,不僅關乎邊疆的安寧,更是對大唐帝國權威的一次嚴峻考驗。他深知,自己肩上扛著的,不僅僅是戰場的勝敗,更是無數百姓的安寧與希望。因此,自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籌備之中。還親自撰寫了《上軍國機要事》:
陛下聖鑒:
臣近日聞宗懷昌等部軍馬失利,皆因逆賊狡詐,偽造官文,誘騙懷昌等將,致其不備而陷。此等敗績,東蕃雖有所知,然恐安東之地信息閉塞,未明真相,恐被賊人繼續利用,假借朝廷之名行奸詐之事。若國家與安東之間無私密聯絡,恐賊人詭計多端,再施詐術,一旦安東有失,則遼東乃至更廣地域將非我朝所能控制,此誠為資敵長勢,危及根本。臣雖知陛下必有遠見卓識,已作部署,然臣愚鈍,仍斗膽上言,望陛下垂聽。
又,賊寇初勝未即西侵,臣深恐其意在圍困安東,以保全自身並圖謀更大。安東若陷,則遼東以北,皆非我朝所能輕易掌控。臣懇請陛下早作籌謀,以絕後患。
再者,臣聞天子之兵,非因怒而發,怒則軍心懼,急則人心搖,人心一搖,則賊勢更張。故古之聖人,守靜以制亂,持重以服奸,大義常存,人心安定。近日陛下恩赦天下罪人,並募奴為兵,此雖為應急之策,然非長久之計。且罪人稀少,奴僕怯弱,未習戰陣,難以成軍。反觀我朝忠臣勇士,尚有大批未用,區區契丹小丑,何須如此興師動眾?陛下富有四海,一戰未捷,便輕言免罪募奴,恐損國威,且若再有變故,何以徵發?
此外,臣聞吐蕃近日圍瓜州,雖旋即退去,但傳言其與墨啜勾結,意在試探。我朝當前之敵,重在兩蕃,契丹不過小丑爾。然朝廷為契丹大舉發兵,河東道及六胡州等地精兵盡赴營州,致使邊塞空虛,靈夏孤立。值此秋冬之交,河冰已合,馬肥草盛,秦中北接隴右,東連關東,若凶虜窺此間隙,驅兵入寇,則隴右馬群,國之重器,危矣。臣懇請陛下詳審邊防,勿使塞上之兵盡出,以免凶虜得逞。
至於朝廷用人,臣以為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乃國家之大弊。今三品五品官員,受國厚祿,然邊關有急,則言無人可用,反求諸外。外人無恩無義,臨難難保其忠。陛下當明辨忠奸,勿使無用之臣濫竽充數,而遺落有用之士於草野。
又,臣聞山南、淮南等地兵期緊迫,路途遙遠,加之秋雨連綿,士卒疲憊不堪,恐難按期抵達。違期者死,然強行趕路,亦恐不及,且易生變亂。臣請陛下稍寬兵期,以安軍心。
再者,江南、淮南租船之事,船夫多為無賴之徒,今又強令其遠赴幽州,寒天凍地,資糧不繼,恐生變故。臣請陛下優恤之,並遣明白人檢點勾當,以防萬一。
至於山東百姓,近因東軍失利,多有驕慢之心,街談巷議,皆言朝廷不敢徵發。臣恐此等奸雄之徒,趁機作亂,動搖國本。臣請陛下降旨,使臣與州縣相知,訪查粗豪遊俠、亡命奸盜之徒,優以賜物,募其從軍,以慴奸雄,得精兵以討賊。
最後,臣欲募死士三萬,長驅直入賊巢,一戰而定。然軍中尚無高爵重賞,難以激勵士氣。臣請陛下賜給袍帶告身器物等物,以勵將士。望陛下允臣所請,早定大計,以安社稷。
臣愚鈍之言,望陛下聖裁。詩云:「無縱詭隨,式遏寇虐。」願陛下明察秋毫,早除奸佞,以安天下。
陳子昂為朝廷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建議。
在營州城外,兩軍對峙,劍拔弩張。陳子昂隨武攸宜深入前線,親自勘察地形,分析敵我形勢,與將領們徹夜長談,共商破敵之策。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學識,不僅為武攸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戰略建議,更在關鍵時刻穩定了軍心,激勵士氣。在他的協助下,武攸宜的指揮更加得心應手,唐軍的士氣也日益高漲。
然而,戰爭總是充滿變數。契丹叛軍狡猾異常,多次利用地形優勢進行伏擊,使得唐軍初戰不利。面對困境,他沒有絲毫的慌亂與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必勝的信念。他深知,在戰場上,除了勇猛無畏之外,更需要的是冷靜的頭腦與靈活的策略。於是,他繼續深入敵後,搜集情報,尋找破綻,最終與武攸宜共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案。
在一次精心策劃的夜襲中,唐軍憑藉著出其不意的攻勢與堅韌不拔的毅力,一舉擊潰了契丹叛軍的主力部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極大地鼓舞了唐軍的士氣,也為後續的平叛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心中,始終銘記著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在這場關乎國家安危的戰役中,他不僅要協助武攸宜籌劃軍事,同時,他還撰寫了《為建安王誓眾詞》
諸總管、部將、旗長、隊正,及全軍將士,皆須凝神靜聽,吾有言在茲:
自古聖王用兵,旨在誅伐有罪,以正乾坤。奸邪之徒竊據權柄,戎狄之族不遵王化,必當明正典刑,以示天下。我皇周承天立極,恩澤廣被萬國,懷柔百蠻,使四海之內,皆沐皇恩,遠荒戎狄,亦皆遵奉王命,各安其分。
然今契丹凶羯,逆天而行,悖亂綱常,猶如封豕長蛇,貪婪無厭,侵擾我疆土,掠奪我財貨。玉帛皮幣,不再進貢;名器正朔,竟敢僭越圖謀。彼等更欲欺神虐民,暴殄天物,實乃罪不容誅!
故我皇震怒,命我建安王,秉持天威,親率大軍,誓師北伐,以正王師之名,行討伐之實。今大軍已集,士氣如虹,正欲問罪於契丹,恢復中原之安寧。
諸將及士卒,皆乃國家之干城,百姓之依靠。望爾等恪盡職守,嚴明軍紀,以肅天命。契丹凶賊,本為華夏之奴,今卻悖逆不道,勞我王師遠征。吾等與爾等,披甲執戈,冒霜露,犯艱險,皆為國家社稷,為百姓安寧。
四郊多壘,乃士大夫之恥;蕞爾凶狡,不過一鈕可屠。況我皇周義兵,剋期必勝,此戰猶如泰山壓卵,鴻毛入爐,勝負之勢,不言而喻。
今日之戰,須如雷霆之震,迅猛無匹;如虎豹之擊,凌厲無前。望爾等搴旗斬將,斬草除根,以攄至尊之憤,以息邊民之患。鼓聲震天,以作士氣;旗幟飄揚,以應戰機。
諸將及士卒,當各展所長,戮力同心,務當其任。若能奮不顧身,陷陣摧鋒,則金紫玉帛,國家自有重賞以待。若臨陣退縮,進退失據,向背失機,則斧鉞嚴誅,軍法無情,決不姑息。
望爾等勉力前行,勿負皇恩,勿犯典刑。此戰必勝,契丹必滅,中原必安,百姓必樂。願天佑我大周,佑我三軍,共赴勝利之途!
陳子昂以激昂的言辭激勵士氣,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字功底與愛國情懷。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