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五十章
公元692年,武周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長壽元年。壬辰的春風輕輕拂過大地,萬物復甦,綠意盎然,仿佛大自然也換上了新裝,慶祝著這一年的開始。然而,在這充滿生機的季節里,三十四歲的陳子昂卻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繼母的離世,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也讓他不得不面對生命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陳子昂,本是朝中一位才華橫溢、深受器重的官員,他的詩文與政見皆為人稱道。但此刻,所有的功名利祿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他心中唯一掛念的是對繼母的深深懷念與不舍。按照當時的禮制,他必須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在那片熟悉而又靜謐的山水間,為繼母守喪,以盡孝道。
歸鄉的路上,春光旖旎,桃花笑映著和煦的春風,粉嫩的花瓣仿佛在低語,慶祝著生命的勃勃生機。柳絮也不甘落後,它們輕盈地在晴空中舞動,如同點點白雪,為這春日畫卷添上了幾分靈動與飄逸。然而,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致中,陳子昂的心境卻與周遭的熱鬧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的步伐穩健而略帶沉重,目光時而掠過眼前的美景,但更多時候是凝視著遠方,仿佛在尋找著什麼,又似乎在回憶著什麼。心中,如秋水般平靜的表面下,暗藏著幾縷不易察覺的哀愁。這份哀愁,源自於對繼母離世的深切懷念,也源自於對即將告別朝堂生涯的複雜情感。
陳子昂深知,此去經年,那些曾經讓他熱血沸騰、揮斥方遒的朝堂繁華與紛爭,都將暫時成為過往雲煙,淡出他的生活。取而代之的,將是與故鄉山水相依為伴的寧靜日子,以及與詩書為友的淡泊生活。這樣的轉變,對他而言,既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挑戰。
解脫的是,他不必再深陷於官場的爾虞我詐之中,不必再為了權力和地位而費盡心機。他可以放下一切重擔,回歸內心的本真,享受那份久違的平靜與自由。而挑戰則在於,他需要重新適應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學會在山水間尋找靈感,在詩書中寄託情懷,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加豐富和深刻的滋養。
歸鄉的路途雖然漫長,但陳子昂的心中卻充滿了期待與希望。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身體上的回歸,更是一次心靈上的重生。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將用筆墨書寫自己的故事,用詩篇記錄自己的感悟,讓生命在淡泊與寧靜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回到四川梓州射洪武東山張家灣,陳子昂並未讓自己長久地沉溺於個人的悲傷之中,他深知,生活仍需繼續,而他也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撫平內心的創傷。於是,他選擇了一種更為超脫與積極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的變故,將目光投向了那片養育了他的山水之間。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蜿蜒的山間小徑上時,陳子昂便已踏上了探尋自然之美的旅程。他漫步於蔥鬱的林間,腳下是落葉鋪就的金色地毯,耳邊是鳥鳴蟲唱交織成的天籟之音。這份寧靜與和諧,仿佛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逐漸驅散他心中的陰霾,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與自在。
除了漫步山間,陳子昂還喜歡在溪邊靜坐。溪水清澈見底,潺潺流淌,似乎在訴說著古老而又永恆的故事。他坐在溪邊石上,閉目聆聽,讓心靈隨著水聲起伏,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的撫慰與洗禮。在這樣的時刻,他仿佛與世隔絕,所有的煩惱與憂愁都隨著流水遠去,留下的只有內心的平靜與寧和。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陳子昂還前去龍寶山翠雲居頻繁地與暉上人交往。
暉上人是一位深諳禪理的高僧,他以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深深吸引了陳子昂。兩人常常在山間小亭或寺廟中品茗論道,暉上人以其獨特的見解和深邃的智慧,為陳子昂解答了許多關於人生、關於宇宙的疑惑。在暉上人的引導下,陳子昂逐漸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學會了如何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世間的種種變遷。
陳子昂與暉上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在他進京考進士之前就建立起了。暉上人不僅成為了他在精神上的良師益友,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在暉上人的陪伴下,陳子昂逐漸走出了失去繼母的陰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開始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用筆墨去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用詩篇去歌頌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他的生活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充滿了意義和價值。
某個秋夜,月華如練,銀盤高懸,將龍寶山翠雲居的山亭籠罩在一片柔和而清冷的光輝之中。四周萬籟俱寂,只有遠處偶爾傳來的蟲鳴,與近處山風輕拂樹葉的沙沙聲交織成一首秋夜的序曲。
陳子昂與暉上人相約於此,共赴這場秋夜的盛宴。身披袈裟、面容慈祥的高僧暉上人,靜坐亭中,手中輕撥著佛珠,每一下都似乎蘊含著無盡的禪意。他低吟淺唱,那聲音清澈而悠遠,如同山間清泉潺潺,又似林間微風拂面,瞬間將陳子昂心中的塵囂與煩躁一掃而空。
曾經仕途坎坷、心懷壯志的文人陳子昂,此刻也被這秋夜的寧靜與暉上人的禪意深深吸引。他望著那輪高懸的冷月,感受著山風輕拂帶來的絲絲涼意,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靈感。他知道,這是大自然與禪意共同賦予他的禮物,是他久違的平靜與超脫。
於是,陳子昂提筆蘸墨,揮毫潑墨於宣紙之上。他的筆觸時而蒼勁有力,時而溫婉細膩,仿佛要將自己所有的情感與感悟都傾注於這幅作品之中。《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便在這秋夜的寧靜中誕生了:
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
禪居感物變,獨坐開軒屏。
風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
多謝忘機人,塵憂未能整。
在這片遠離塵囂的幽谷之中,秋意正濃,山林間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仿佛是大自然最精緻的調色盤,輕輕揮灑而成。皎皎月光如洗,穿透稀疏的雲層,灑落在一片白樺林間,將每一片葉子都鍍上了一層銀邊,這便是「皎皎白林秋」的靜謐畫卷。
不遠處,一座古樸的禪院依山而建,四周被微微起伏的翠山環抱,山間雲霧繚繞,靜謐得只能聽見偶爾傳來的鳥鳴與遠處溪流潺潺。這「微微翠山靜」,不僅是一景,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港灣。
禪院之內,身著素衣的老僧暉上人,正盤坐於窗前的蒲團之上,閉目凝神,仿佛與這天地融為一體。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卻也賦予了他一雙洞察世事的慧眼和一顆超凡脫俗的心。暉上人禪師正「禪居感物變」,感受著季節更迭中萬物的微妙變化,心中涌動著對生命奧秘的無限感慨。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之時,風穿過林間,攜帶著山泉的清冽與草木的芬芳,與遠處瀑布的轟鳴交織成一首自然界的交響樂,這便是「風泉夜聲雜」。月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落在庭院中,與清冷的露珠相映成趣,營造出一種「月露宵光冷」的清冷而又神秘的氛圍。
暉上人禪師獨坐軒窗之前,輕輕推開了窗欞,讓這清新的夜風與月光毫無阻礙地湧入室內。他心中默念經文,卻忽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原來,是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衣衫襤褸,眼中滿是疲憊與迷茫。旅人自稱忘機,因世事紛擾,心中積鬱難解,聞此間有高僧能解人憂,故不辭辛勞,跋山涉水而來。
暉上人禪師微微一笑,邀忘機入座,泡上一壺清茶,茶香裊裊中,兩人開始了長談。暉上人禪師以禪機妙語,引導忘機放下心中執念,學會在紛擾的世界中尋得一片寧靜之地。他言:「人生如白駒過隙,名利皆是浮雲,唯有心靜如水,方能洞察世事,超脫塵囂。」
隨著夜漸深,忘機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他望著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心中涌動著前所未有的清明與釋然。他向暉上人禪師深深一拜,感激地說:「多謝大師指點迷津,讓我得以解脫塵憂,重拾本心。」
暉上人禪師微笑不語,只是輕輕拍了拍忘機的肩膀,示意他前路還長,需自行領悟。忘機告別了禪院,帶著一顆輕盈的心,踏上了歸途。而禪院之內,一切又歸於平靜,只留下那「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的景致,見證著這段關於修行與解脫的傳奇。
當最後一筆落下,陳子昂放下筆,望著眼前的這幅作品,心中充滿了滿足與喜悅。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他與暉上人之間深厚友誼的見證,是他對生命、對自然、對禪意深刻理解與感悟的結晶。
而此刻的龍寶山翠雲居,依舊沉浸在秋夜的寧靜與美好之中,仿佛連時間也為之停留。陳子昂與暉上人相視一笑,無需多言,彼此的心意已盡在不言中。
未幾,夜幕再次低垂,銀盤般的明月悄然升起,將柔和的光輝灑滿了整個山谷。山亭之中,暉上人依舊端坐於石凳之上,閉目凝神,進行著他的冥想修行。他的呼吸輕緩而均勻,仿佛與這山間的風、林間的葉、石上的泉都融為了一體,達到了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
就在這時,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打破了周圍的寧靜,陳子昂悄然來訪。他踏著月光,緩緩步入山亭,目光落在暉上人那超脫物外的身影上,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慨。他想起自己與暉上人上一次相遇的情景,那份寧靜與清明至今仍讓他難以忘懷。而今,再次見到暉上人如此專注地修行,他的內心更是被深深觸動。
隨著夜色的深沉,月光似乎更加柔和地灑在山亭之上,為這靜謐的夜晚披上了一層銀紗。陳子昂站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暉上人,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敬畏與羨慕。暉上人那仿佛與世隔絕的姿態,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與寧靜,仿佛所有的煩惱與憂愁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林間偶爾傳來的風聲,帶著幾分秋日的涼意,卻也送來了大自然最純粹的聲音。那石上的清泉,在月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潺潺的流水聲與夜色融為一體,構成了一曲悠揚的夜曲。這一切,都讓陳子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萬籟俱寂心自遠,一念不生境自明」的禪意。
他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在世俗中奔波勞碌,追求的不過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而真正能夠讓自己心靈得到安寧與滿足的,卻是這份難得的寧靜與清明。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思考著如何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像暉上人一樣,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世間的種種挑戰與誘惑。
最終,陳子昂沒有打破這份寧靜,他選擇默默地離開山亭,讓暉上人繼續他的冥想之旅。但他知道,這一夜的經歷將永遠銘刻在他的心中,成為他日後修心養性的重要指引。他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再次與暉上人重逢,共同探討人生的真諦與宇宙的奧秘。而那山亭夜色、暉上人影以及他們之間那份無言的交流與共鳴,也將成為他心中永恆的風景。遂再作《酬暉上人秋夜獨坐山亭有贈》:「
鍾梵經行罷,香床坐入禪。
岩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
水月心方寂,雲霞思獨玄。
寧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緣。
」詩中既有對暉上人獨坐靜思的描繪,也寄託了自己對生命、對宇宙的深刻思考。
在那悠遠的鐘聲與梵音緩緩消散之後,一位修行者步入了靜謐的禪房,輕輕坐於鋪滿香氣的蒲團之上,開始了他的內觀之旅。這便是「鍾梵經行罷,香床坐入禪」所描繪的場景,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焚香與心靈的沉靜。
窗外,禪院的岩庭之中,各式各樣的樹木交錯生長,枝葉相扶,形成一片蔥鬱的綠意,為這方淨土平添了幾分生機與和諧。而遠處,石縫間流淌的清泉,躍過錯落有致的岩石,發出清脆悅耳的鳴響,如同自然界的樂章,洗滌著人的心靈,這便是「岩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的生動寫照。
修行者閉目凝神,心隨水月而靜,仿佛那輪明月倒映在水中,清澈無波,映照出他內心的一片寧靜與空明。此刻,他仿佛置身於雲霞之間,思緒飄遠,獨自探索著宇宙間最深邃的哲理與奧秘,這便是「水月心方寂,雲霞思獨玄」所表達的意境,一種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遠境界。
然而,當修行者重新將注意力拉回到現實世界,他不禁感慨萬千。他深知,在這紛擾的人世間,有多少人正在為了名利、權勢、情感而疲於奔命,飽受疾病的折磨與心靈的煎熬,他們如同在無盡的苦海中掙扎,卻往往難以找到解脫的出路。這便是「寧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緣」所揭示的深刻現實,讓人不禁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產生深刻的反思。
於是,這位修行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願以自己的修行成果,去啟迪那些仍在迷途中徘徊的靈魂,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光明,擺脫疲病與苦難的束縛,共同走向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壬辰這一年,對於陳子昂而言,是失去與獲得並存的一年。他失去了繼母的慈愛,失去了朝堂的權勢,卻也在失去中找到了自我,收穫了友情、禪意,以及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如意元年與長壽元年的交替之際,陳子昂以筆為舟,以心為帆,駛向了更加廣闊的人生海洋。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