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詩祖陳子昂>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四十九章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四十九章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紫微城內,晨曦如一位羞澀的少女,輕手輕腳地揭開夜的帷幕,天邊猶掛著幾縷不舍離去的夜色,它們交織著,仿佛是大自然最溫柔的筆觸,在浩瀚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幽遠的夢境。然而,這寧靜並未持續太久,第一縷陽光,猶如天神不經意間灑落的金粉,穿透了薄霧的輕紗,化作無數細碎的金箔,緩緩降臨於世。

  紫微城,這座屹立於歷史長河中的巍峨宮殿,此刻在晨光中漸漸甦醒。琉璃瓦頂,在陽光的撫摸下,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每一片琉璃,都像是自天際遺落的寶石,藍如深海,綠似翡翠,紅比烈焰,黃則溫暖如陽,它們錯落有致地鋪陳在屋頂之上,不僅見證了皇權的更迭與輝煌,更承載了無數歲月的風霜與故事。這些色彩斑斕的琉璃,在晨光中熠熠生輝,仿佛是歷史的低語,講述著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就在這絢爛的光影交錯間,武思文,這位武氏家族中的傑出青年,踏著輕快的步伐,穿過曲折的迴廊,來到了紫微城的最高處——凌霄閣。他不僅文韜武略,更擁有一顆探索未知、渴望改革的心。武思文立於閣頂,望著腳下這座沉睡中甦醒的皇城,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思緒。

  「紫微城,你見證了多少帝王的夢想與落寞,如今,又將在我的手中如何書寫新的篇章?」武思文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自己肩負著繼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在這輝煌與威嚴並存的地方,他不僅要維護皇權的穩定,更要引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正當武思文沉浸在深思中時,一陣悠揚的鐘聲自遠方傳來,那是皇宮每日清晨的例行儀式,宣告著新的一天正式開始。鐘聲悠揚,穿透了紫微城的每一個角落,也似乎穿透了武思文的心扉,給予他無限的力量與決心。

  隨著鐘聲的結束,紫微城內的宮人們也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穿梭於宮殿之間,準備著皇帝的早朝,以及宮中的日常事務。而武思文,則轉身步入內室,換上了一襲莊重的朝服,準備前往太和殿,參與這關乎國家命運的早朝。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在前往太和殿的路上,武思文早已胸有成竹。他打算在今日的早朝上,提出封禪中嶽嵩山,希望以此來促進國家的全面發展,讓紫微城的光芒更加耀眼,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武思文,這位武氏家族中的傑出青年,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卓越的領導能力,成功聯合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朝集使,共計二千八百人,他們心懷對大唐帝國的無限忠誠與敬仰,共同聯名上表,懇請聖上御駕親征,封禪中嶽嵩山。這一舉動,旨在通過最古老而莊嚴的儀式,向天地展示大唐的繁榮昌盛,同時彰顯皇恩浩蕩,普澤萬民。

  當武思文步入太和殿,晨光已完全灑滿了整個大殿,金碧輝煌的裝飾在陽光下更加耀眼奪目。他站在群臣之中,目光堅定,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而紫微城,這座古老而神秘的皇城,也仿佛在默默注視著他,期待著即將由他書寫的輝煌篇章。


  朝堂之上,一派祥和之氣,百官肅立,衣袂飄飄,仿佛連空氣中都瀰漫著對盛世太平的頌揚。

  「陛下,臣等竊以為,自陛下登基以來,勤政愛民,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此乃天之大幸,陛下之聖明所至。古人云,功高莫過於封禪,此乃古之帝王,以祭天地,昭告四海,彰顯皇恩浩蕩之盛典。臣等斗膽,懇請陛下仿效先賢,舉行封禪大典,以慰上蒼,澤被蒼生。」首輔大臣的聲音,沉穩而有力,迴蕩在空曠的殿堂之中,激起層層迴響。

  皇帝陛下端坐於龍椅之上,龍袍加身,金冠璀璨,面容慈祥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他聞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天下太平的欣慰,又藏著對群臣之心的洞悉。皇帝緩緩起身,步履穩健,行至殿前,目光掃過眾臣,語氣溫和而堅定:「朕聞古之封禪,非但為炫耀功德,更在於體恤民情,順應天時。如今,雖四海昇平,然朕心所系,非獨天下太平,更在於百姓之疾苦,國家之長遠。」

  言罷,皇帝轉身,步向殿後,留下一眾大臣面面相覷,心中既驚又敬。少頃,皇帝復返,手中多了一幅捲軸,緩緩展開,其上繪有山川河流,農耕桑麻,一派和諧景象,更有百姓安居樂業,孩童嬉戲于田間地頭的生動畫面。

  「朕意已決,非不欲行封禪之禮,然朕更願以此盛世為基,興修水利,廣開教化,減免賦稅,使百姓真正得享太平之福。朕願與天下萬民,共築這太平盛世,而非一己之榮耀。」皇帝的話語,如同春風化雨,溫暖了每一個在場之人的心田。

  眾臣聞言,無不動容,紛紛跪拜,高呼:「陛下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音響徹雲霄,似乎連天地也為之動容。

  自此以後,皇帝陛下更加勤勉於政,廣開言路,納諫如流。他親自巡視各地,體察民情,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使得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百姓生活日益富足。而那封禪大典的提議,雖未舉行,卻化作了無數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溫暖了每一個百姓的心房。

  歲月悠悠,歷史的長河中,這段故事被後人傳頌,成為了一段佳話。人們常說,真正的聖明,不在於形式上的封禪大典,而在於那顆始終為民著想,以天下蒼生為重的帝王之心。

  隨著聖意的傳達,整個大唐帝國迅速行動起來。工匠們夜以繼日地忙碌於洛陽城外,一座宏偉壯觀的明堂拔地而起,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同時,各地官員也紛紛派遣使者,攜帶珍奇異寶,匯聚神都,以表對皇恩的敬仰與忠誠。

  在這股熱潮中,青年才俊陳子昂脫穎而出。他因才情出眾,被皇帝陛下親召入宮,負責撰寫封禪大典的祭文。陳子昂深知責任重大,日夜研讀古籍,力求每一字一句都能精準傳達陛下的聖意與上天的旨意。

  終於,吉日來臨,皇帝陛下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前往中嶽嵩山,舉行封禪大典。沿途之上,百姓夾道相迎,虔誠跪拜,祈求皇恩永駐,國泰民安。


  嵩山之巔,雲霧繚繞,仿佛仙境一般。皇帝陛下身著袞冕,手持玉圭,緩步登上祭壇。陳子昂立於一側,高聲誦讀祭文:「伏惟陛下應天受命,握紀登樞……實大禮之昌期,膺告成之茂典。」言辭之間,飽含對陛下功績的頌揚與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隨著祭文的結束,天空突然放晴,一道金光自雲層中破空而出,照耀在皇帝陛下的身上。群臣皆驚,以為上天顯靈,紛紛跪拜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封禪大典圓滿結束,皇帝陛下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深知,這一切的榮耀並非個人的功勞,而是天下萬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於是,他下旨減免賦稅,廣開才路,鼓勵農耕,使得大唐帝國更加繁榮昌盛。

  而陳子昂,也因撰寫祭文有功,被皇帝陛下賜封,成為皇帝陛下的近臣。他深知,這一切的榮耀皆源自陛下的知遇之恩與國家的繁榮昌盛。他決心繼續以筆為劍,為陛下分憂解難,為國家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此,大唐帝國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領導下,迎來了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昌盛,四海之內皆頌揚皇帝陛下的聖明與仁德。而那段關於封禪大典的傳奇故事,也被後人永遠銘記在心,傳唱千古。

  《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成文之後,其文辭華麗而不失莊重,情感真摯而富有感染力,不僅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更在封禪大典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這篇表文被宣讀之時,仿佛連天地都為之動容,鬼神亦為之感泣。它不僅成功地完成了其作為勸封禪文書的使命,更成為了後世傳頌的經典之作,永載史冊。

  而陳子昂也因此次壯舉更加聲名遠揚,他的才華與忠誠得到了聖上的高度認可與讚賞。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他繼續以筆為劍,為大唐的繁榮穩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了大唐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夜深人靜,陳子昂獨坐書房,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堅毅而深邃的臉龐。窗外,月色如水,灑在他的案頭,與筆下流淌的墨香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他閉目沉思,心中涌動著對大唐盛世的無限敬仰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提筆之際,文思泉湧,字字珠璣,不僅描繪了中嶽的雄偉壯麗,更頌揚了聖上的文治武功,言辭懇切,情感真摯,令讀之無不動容。

  此文一出,立刻在朝野間引起了轟動,陳子昂的名字也隨之響徹京都。武三思,梁王殿下,聞其才名,特邀陳子昂至府中池亭宴飲,以表賞識。宴會上,絲竹之聲悠揚,觥籌交錯間,武三思親自向陳子昂敬酒,笑道:「聞君文章驚世,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王子愛才,文章見許,願與子昂共謀國事,共賞風月。」

  陳子昂謙遜回禮,心中卻激盪不已。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宴會,更是他仕途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機遇。於是,他借酒抒懷,即興揮毫,寫下了《梁王池亭宴序》。文中,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池亭之美,以及宴會上賓主盡歡的和諧景象,更寓含了自己對於國家未來的美好願景和忠誠之心。武三思閱後,大為讚賞,連連稱妙,從此對陳子昂更加器重。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