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詩祖陳子昂>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四十六章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四十六章

  在創作之餘,陳子昂亦不忘國家安危,他深知邊疆不寧,蜀川軍事尤為緊要。於是,他根據派往劍南地區視察民情的李慕言的講述精心撰寫《上蜀川軍事疏》。

  在古老而富饒的劍南之地,山川壯麗,雲霧繚繞,宛如人間仙境,卻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挑戰。這裡,是巴蜀之心的天府之國,物產豐饒,被譽為國家的糧倉與寶庫。然而,在這片祥和的土地上,一場關於民生與國策的深刻變革正悄然醞釀。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李慕言的年輕官員,他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天下,因才學出眾被朝廷委以重任,派往劍南地區視察民情。初到此地,李慕言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稻田如織,山川如畫,但在這份寧靜之下,卻隱藏著百姓沉重的負擔與無盡的哀愁。

  一日,李慕言深入鄉間,親眼目睹了百姓們肩扛手推,艱難地運送著沉重的軍糧,汗水浸濕了衣衫,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他心中五味雜陳,不禁想起自己上疏中的言辭:「臣伏見劍南諸州,緣通軌軍屯在松、潘等州,千里運糧百姓困弊……」這一幕幕,正是他文字背後的真實寫照。

  夜幕降臨,李慕言獨自坐在油燈下,翻閱著古籍與地方志,試圖尋找解決之道。他深知,劍南之地雖富,但連年征戰,軍需浩大,加之邊將不恤民力,致使百姓苦不堪言。而蜀中耆老口中的「九等稅錢,以市騾馬」之策,似乎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次日,李慕言召集了當地士紳與百姓代表,於村頭的大槐樹下共商大計。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廢除夫役運糧,改為徵收稅錢購買騾馬,由州縣富戶組織運輸隊,既減輕了百姓負擔,又提高了運輸效率。此言一出,眾人譁然,既有贊同之聲,也有疑慮之語。

  面對質疑,李慕言耐心解答,他引用古籍中的智慧,結合實際情況,一一剖析利弊。最終,他的真誠與智慧打動了所有人,大家一致同意試行此策。

  數月之後,劍南之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騾馬隊穿梭於山川之間,運糧效率倍增,而百姓們則得以從繁重的勞役中解脫出來,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農田裡,歡聲笑語代替了往日的唉聲嘆氣;市集上,商品琳琅滿目,經濟逐漸繁榮。

  消息傳至京城,皇帝龍顏大悅,特旨表彰李慕言的功績,並命其將此法推廣至全國。李慕言的名字,也因此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們依舊會講述著那個年輕官員如何以智慧與勇氣,為劍南百姓帶來希望的故事。每當夜幕降臨,村頭的老槐樹下,總會圍坐著一群孩童,他們瞪大眼睛,聽著老人們講述那段關於勇氣、智慧與愛的傳奇。

  《上蜀川軍事疏》:

  臣伏見劍南諸州,緣通軌軍屯在松、潘等州,千里運糧百姓困弊,臣不自恤,竊為國家惜之。伏以國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隴右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給,商旅莫不皆取於蜀;又京都府庫,歲月珍貢,尚在其外,此誠蜀國之珍府。今邊郡主將,迺通軌一軍徭役弊之,使百姓貧窮,國用不贍。河西隴右,資給亦減。臣伏惟松、潘諸軍,自屯鎮已來,於今相繼,百十餘年,竟未聞盜賊大侵,而有尺寸之效,今國家甘心竭力以事之,臣不知其故,伏惟念惜。


  臣聞上有聖君,下得直言,賤臣敢越次冒昧以奏。臣在蜀時,見相傳雲,聞松、潘等州屯軍數不逾萬,計糧給餉,年則不過七萬餘石可盈足。邊郡主將,不審支度,迺每歲向役十六萬夫,夫擔糧輪送,一斗之米,價錢四百,使百姓老弱,未得其所,比年以來,多以逃亡。臣伏以吐蕃陛下未忍即滅,松、潘屯兵未可廢散,若淮此賦斂,每年以十六萬夫運糧臣恐更三年吐蕃未殄滅,劍南百姓不堪此役,愚臣恐非聖凝獲皇制敵安人、富國疆兵之神算者也。

  愚臣竊見蜀中耆老平議:劍南諸州,比來以夫運糧者,且一切並停。請為九等稅錢,以市騾馬,差州縣富戶各為驍主,稅錢者以充腳價,各次第四番運輦。不用一年夫運之費,可得數年軍食盈足,比於常運,減省二十餘倍。蜀川百姓,永得休息;通軌軍人,保安邊鎮;京台府庫,河西軍馬,得利供輸其資。臣伏審計,便宜體大,非一二狀俱盡,陛下若以此奏非虛。或可采者,請勒臣付所司對議得失,然後具條目一一奏聞。若臣苟為謬妄,無益國家,請罪死不赦。

  蜀地,這片被群山環抱、江河縱橫的沃土,不僅以其富饒的物產滋養著中原大地,更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國家安全的戰略要衝。才華橫溢、胸懷天下的文士陳子昂,以其獨到的政治眼光與深邃的戰略思維,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尤其對於蜀地戰略地位的見解,更是讓朝野上下為之側目。

  春日裡,洛陽城外,桃花盛開,一派祥和。然而,朝堂之上,卻是暗流涌動。吐蕃、南詔等邊陲小國蠢蠢欲動,對中原虎視眈眈。尤其是蜀地,作為連接西南與中原的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子昂被召入宮中,面見聖上,論述蜀地戰略之要。

  「陛下,蜀地乃國之腹心,山川險峻,易守難攻。然其亦為我朝西南之門戶,一旦有失,則中原震動,糧道不保。」陳子昂的聲音清晰而堅定,他緩緩展開一幅精心繪製的地圖,其上山川河流、城池關隘標註得一絲不苟。

  「觀我朝之敵,吐蕃兵馬強壯,善騎射,長於高原作戰;南詔則地形熟悉,擅於叢林游擊。而我軍雖裝備精良,但長途奔襲,水土不服,實為不利。」陳子昂繼續分析道,「然則,蜀地民眾忠勇,地勢險要,若能善用,則可化劣勢為優勢。」

  他進一步闡述,提出應加強對蜀地百姓的武裝訓練,組建地方民兵,形成堅不可摧的民間防線;同時,利用蜀地豐富的資源,發展軍工,提升武器裝備水平,以備不時之需。

  「臣以為,加強邊防,非但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更需安內以攘外。」陳子昂目光炯炯,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策略:

  修築堡壘,鞏固防線:在蜀地關鍵節點修築堅固堡壘,形成互為犄角的防禦體系,確保任何外敵難以輕易突破。

  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鼓勵農耕,興修水利,同時發展商貿,促進蜀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增強國家經濟實力。


  文化融合,民心所向:推動漢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增進民族團結,使邊疆百姓心向中原,成為抵禦外敵的強大後盾。

  情報網絡,洞悉先機:建立覆蓋西南地區的情報網絡,及時掌握敵情動態,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陳子昂的一席話,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朝堂內外乾涸的心田。皇帝龍顏大悅,當即採納其建議,並任命一重臣為蜀地安撫使,全權負責蜀地的邊防與內政事務。

  蜀地,這片曾經的邊陲之地,在蜀地安撫使的精心治理下,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了大唐帝國西南邊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盛世繁華的輝煌篇章。

  而陳子昂,這位以文采著稱卻又能運籌帷幄的奇才,也因其卓越的貢獻,被後世銘記於心,傳頌千古。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