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二十九章
公元685年,唐武后垂拱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晨曦如細絲般穿透夜色的帷幕,輕輕拂過洛陽城的屋檐與街巷,喚醒了這座古老都城的沉睡。晨光中,金色的陽光與薄霧交織,為這座城市披上了一層神秘而溫柔的紗衣。對於陳子昂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清晨,而是他人生軌跡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銘記了永恆的輝煌。
陳子昂站在自家府邸的門前,深吸了一口清晨的涼爽空氣,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期待。他知道,今日將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武后的再次召見,不僅是對他過往才華與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未來寄予的厚望與信任。
隨著馬蹄聲由遠及近,皇宮的使者帶著武后的旨意來到了陳子昂的府前。使者宣讀了武后的命令,那熟悉而威嚴的聲音穿透了清晨的寧靜,讓陳子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莊重與榮耀。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武后,那位身著龍袍,以非凡智慧與魄力駕馭著龐大帝國的女皇,再次以她獨有的方式,展現了對人才的珍視與渴求。不同於往日朝堂之上的威嚴與莊重,今日的武后,眼神中多了幾分溫柔與開明,仿佛在她眼中,陳子昂不僅是臣子,更是能夠共謀國是、攜手前行的夥伴。
「陳卿家,朕聞你才思敏捷,見識卓遠,今特賜你紙筆,前往中書省,就國家軍國大事,不拘一格,條陳利弊,為朕分憂。」武后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透露出對陳子昂的深切期望與信任。
陳子昂接過武后親賜的紙筆,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責任。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耀,更是國家賦予他的重任。他深知,自己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與未來。
踏上前往中書省的路途,陳子昂的思緒如潮水般翻湧。他回想著自己多年來的求學之路、仕途經歷,以及那些為國家、為人民所付出的努力與汗水。他知道,今日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青澀懵懂的青年,而是成長為了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為國家出謀劃策的棟樑之才。
步入中書省,陳子昂被一股濃郁的書卷氣所包圍。這裡,是帝國決策的核心,是無數文人士子夢寐以求的地方。他坐定案前,思緒萬千,開始細細梳理自己對於國家軍國大事的見解與構想。
他首先回顧了近年來邊疆的戰事與內政的得失,深刻剖析了當前面臨的種種挑戰與機遇。隨後,他筆走龍蛇,一氣呵成,就軍事策略、財政管理、人才選拔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改革方案。他的文字,既有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又不失細緻入微的務實精神,每一句都充滿了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與熱切期盼。
陳子昂心中既感激又激動。他深知,這不僅是武后對他個人才華的認可,更是對他寄予厚望的象徵。於是,他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終於撰寫出了《上軍國利害事三條》:
上軍國利害事
臣伏見陛下憂勞天下百姓,恐不得所,又發明詔,將降九道大使,巡察天下諸州,兼申黜陟,以求人瘼,甚大惠也,天下百姓幸甚。臣竊以為美矣,未盡善也,何以言之?陛下所以降明使,豈非欲令天下黎元眾庶,知陛下夙興夜寐憂勤念之雅,欲天下賢良忠孝,知陛下夙興夜寐思任用之邪?欲使天下奸人暴吏,亦知陛下夙興夜寐務欲除之邪?陛下聖意必若以此而發使乎?則臣愚昧,見陛下之使有未盡善也。若愚臣所謂使者,皆先當雅合時望,為眾人所推:仁愛足以存恤孤惸,賢明足以進拔幽滯,剛直足以不避疆御,明智以照察奸非。然後使天下奸人,畏其明而不敢為惡也;天下疆御,憚其直而不敢為過也;天下英奇,慕其德而樂為之用也;天下孤寡,賴其仁而欣戴其恩也。夫如是,然後可以論出使,故軒未動於京師,天下翕然皆已知矣。今陛下使猶未出朝廷,行路市井之人皆以為非任,朝廷有識者亦不稱之。夫天子之使未出魏闕。朝廷之人皆以輕之,何況天下之眾哉?夫欲黜陟求瘼,豈可得也?陛下所以有此失者,在不選人,亦輕此使非天下之大任,故陛下遂大失至於此也。宰相徒以為常,但奉詔而行之。苟以出使為名,不求任使之實,故使愈出而天下愈弊,使彌多而天下彌不寧。其故何哉?是朝廷輕其任也。輕其任則不擇人,不擇人則其使非實,其使非實則黜陟不明,刑罰不中,朋黨者進,貞直者退,徒使天下百姓,修飾道路,送往迎來,無益於聖教耳。臣久為百姓,實委知之,陛下欲令天下黎庶,知陛下夙興夜寐憂勤政化,不可得也,故臣以陛下大失在於此也。夫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潔其源:自然之符也。國家茲弊,亦已久矣,今陛下若不重選此使,貴得其人,天下黎元,必以為陛下尚行尋常之政,不能革此弊也。則賢人必不出,貪吏必得志,惸獨必哀吟,天下百姓無荷賴於陛下此使也。臣不勝有願,願陛下與宰相更妙選朝廷百官,使有威重名節為眾人所推者,陛下因大朝見,親御正殿,集百寮公卿,設禮儀,以使者之禮見之,於是告以出使之意,殷勤儆戒,無敢或愆,遂授以旌節而發遣之,先自京師而訪豺狼,然後攬轡登車以清天下。若如是,臣必知陛下聖教,不旬月之閒,天下家見而戶習也。昔堯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蓋黜陟幽明能折中爾。今陛下方開中興之化,建萬代之功,天下瞻望,冀見聖政,此之一使,是陛下為政之大端也。諺曰:「欲知其人,觀其所使。」不可不慎也。若陛下必知不可得其人,則不如不出使,出使煩數,無益於化,但勞天下之人,是猶烹小鮮而數撓之爾。伏惟陛下察照。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被時光輕撫卻未曾遺忘的篇章,講述著一位帝王與九道大使的傳奇故事。這故事發生在繁華與憂患並存的盛世末年,大周朝,一個亟需變革與重生的時代。
春日裡,皇宮內的御書房內燈火通明,年輕的帝王,眉頭緊鎖,凝視著案上堆積如山的奏摺。每一本都承載著百姓的疾苦與期盼,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重如泰山。
「朕憂勞天下百姓,恐不得所安。」輕聲自語,隨即提筆,一封明詔躍然紙上,決定派遣九道大使,巡察天下諸州,兼申黜陟,以求人瘼,重振朝綱。此詔一出,舉國震動,百姓皆以為大惠,無不翹首以盼。
然而,朝堂之上,並非所有人都對此持樂觀態度。一位年邁而睿智的老臣林淵,跪於階下,言辭懇切:「陛下聖意雖好,然臣竊以為,此使非易選也。陛下欲使天下知陛下憂勤之心,非但使節之名,更在於使節之實。」
林淵的話語如同警鐘,敲響了李煜心中的疑慮。他深知,若使節非人,非但不能解民倒懸,反將添亂於國。於是,他決定親自過問此事,力求選出真正能夠代表天子威儀、體恤民情的人選。
帝王下令,於朝堂之上舉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選拔大會。他不僅考察官員的學識與才能,更注重其品德與聲望。經過層層篩選,九位才德兼備的官員脫穎而出,他們或仁愛如春,能存恤孤寡;或賢明如鏡,善進拔幽滯;或剛直不阿,勇於直言;或智謀過人,能洞察秋毫。
選拔之日,紫禁城前,萬民矚目,九位大使身著朝服,英姿颯爽,接受帝王親自授予的旌節。帝王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卿等此行,非但為朕耳目,更為萬民之福祉。望卿等不負朕望,不負蒼生。」
九道大使帶著帝王的厚望,分赴各地。他們或深入田間地頭,體察民情;或走訪衙門公堂,糾察奸佞。一時間,清風正氣遍拂大江南北,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其中,有一位名叫蘇墨的大使,尤為引人注目。他不僅在江南水鄉治理了多年的水患,還嚴懲了一眾貪贓枉法的官吏,深得民心。蘇墨每到一處,皆以仁德為先,廣開倉廩,賑濟災民,被百姓譽為「活菩薩」。
數月之後,九道大使陸續返回京城,帶來了各地的詳盡報告與無數讚譽。帝王閱後,龍顏大悅,深知自己的決策已初見成效。他召集群臣,於太極殿上舉行盛宴,表彰九位大使的功績,並宣布了一系列基於大使反饋的改革措施。
從此,大周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中興之治,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昌盛。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那封憂國憂民的明詔,以及那九位承載著天子厚望的大使。
歲月流轉,歷史的長河繼續向前,但帝王與九道大使的故事,卻如同璀璨星辰,永遠鐫刻在後人的記憶中。人們傳頌著他們的智慧與勇氣,更銘記著那份為了天下蒼生,不惜一切代價的赤子之心。在歷史的長卷上,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聖君賢臣」,為後世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牧宰
臣伏惟陛下當今所共理天下、欲致太平者,豈非宰相與諸州刺史、縣令邪?陛下若重此而理天下乎,臣見天下理也;若陛下輕此而理天下乎,臣見天下不得理也。何者?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縣令,陛下之手足,未有無腹心、手足而能獨理者也。臣竊觀當今宰相,已略得其人矣;獨刺史、縣令,陛下獨甚輕之,未見得其人。是以腹蠍觱安,而手足猶病,而天下至今所以未有大利爾。臣竊惟刺史、縣令之職,實陛下政教之首也。陛下布德澤,下明詔,將示天下百姓,必待刺史、縣令為陛下謹宣之。故得其人,則百姓家見而戶聞;不得其人,但委棄有司而掛牆壁爾。陛下欲使家興禮讓,吏勖清勤,不重選刺史、縣令,將何道以致之邪?愚臣竊見陛下未有舟楫,而欲濟江河,不可濟也。臣比在草茅為百姓久矣,刺史、縣令之化,臣實委知,國之興衰,莫不在此職也。何者?一州得賢明刺史,以至公循良為政者,則千萬家賴其福;若得貪暴刺史,以徇私苛虐為政者,則千萬家受其禍矣。夫一州禍福且如此,況天下之眾,同得勝道哉?故臣以為陛下政化之首,國之興衰,在此職者也。
臣伏見陛下憂勤政理,欲安天下百姓,無使疾苦,然猶未以刺史、縣令為念,何可得哉?臣何知陛下未以刺史、縣令為念?補一縣令,如補一縣尉爾,但以資次考第從官遊歷,即補之,不論賢良德行可以化人,而拔擢見用者,縱吏部侍郎時有知此弊,而欲超越用人,則天下小人已囂然相謗矣。所以然者,習於常而有驚怪也。所以天下庸流,莫不能得得為縣令,庸流一雜,賢不肖莫分,但以為縣令庸流資次為選,不以才能任職,所以天下凌遲,百姓無由知陛下聖德勤勞夙夜之念,但以愁怨,以為天子之令遣如此也,自有國來,此弊最深,而未能除也,豈不甚(一有可惜二字)哉?昔漢宣帝有言曰:「朕之所共理天下者,豈非良二千石乎!」故宣帝之時,能委任矣。伏願陛下與宰相深知妙選,以救正此弊,使天下之人,稍得以安。臣有計,然甚鄙近,未能著於書,願陛下興念,與明宰相圖之,以安天下。幸甚幸甚。
在古老的朝堂之上,一位忠誠的臣子跪伏於地,心中滿是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憂慮與期望。他的話語,如同清泉般流淌,穿透了權力的迷霧,直擊帝王之心。
「陛下,臣斗膽進言,當今之世,欲共理天下、致太平者,非宰相與諸州刺史、縣令莫屬。宰相乃陛下之腹心,刺史、縣令則是陛下之手足,無腹心與手足,何以獨理天下?臣觀當朝,宰相之選已略見成效,然刺史、縣令之任,陛下似仍輕視之,未見其得人。故雖腹心安穩,而手足猶病,天下未得大利也。」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基層官員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仿佛是在為國家的脈絡把脈,尋找那未竟的生機。
「刺史、縣令之職,實為陛下政教之首。陛下所布德澤,所下明詔,皆需此輩為陛下謹宣於百姓。得其人,則百姓家喻戶曉;失其人,則詔令不過一紙空文,掛於牆壁而已。陛下欲興禮讓之風,勵清勤之吏,不重選刺史、縣令,何以達成此願?」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奈與對未來的渴望,仿佛是在提醒帝王,勿忘基層,勿忘百姓。
「臣見陛下憂勤政理,欲安天下百姓,然於刺史、縣令之選,似未足重視。補一縣令,如同補一縣尉,唯以資次考第為據,不問賢良德行。吏部侍郎雖有識人之明,欲破格用人,卻遭小人謗議。長此以往,庸才當道,賢愚不辨,國家何以興?百姓何以安?」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選官制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引用漢宣帝之言,強調良二千石(即郡守、刺史等地方長官)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以此激勵帝王深思。
「臣有一計,雖鄙近不足道,然願陛下興念,與明宰相共圖之。願陛下能深諳刺史、縣令之選,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如此,則天下之人稍得安寧,陛下之聖德勤勞,亦得百姓之心矣。」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改革的期待與對國家的忠誠。他相信,只要帝王能重視基層官員的選拔與任用,國家就能走向繁榮與安定。
於是,這位忠誠的臣子繼續跪伏於地,等待著帝王的回應。他的心中充滿了希望與信念,相信自己的話語能夠觸動帝王的心弦,為國家的未來帶來一絲光明。
人機
臣聞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機靜則有福,機動則有禍,天下百姓是也。夫百姓安則樂其生,不安而輕其死;輕其死,則無所不至也。故曰人不可使窮,窮之則奸宄生;人不可數動,動之則災變起。奸宄不息,災變日興,叛逆乘釁,天下亂矣。當今天下百姓,雖未窮困,軍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養。自劍以南,爰至河、隴、秦、涼之間,山東則有、青、徐、曹、汴,河北則有滄、瀛、恆、趙,莫不或被饑荒,或遭水旱,兵役轉輸,疾疫死亡,流離分散,十至四五,可謂不安矣。幸得陛下以仁聖之恩,憫其失業,所在邊境有兵戰之役,一切且停,遂使窮困之人,尚得與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各復其業,獲以救窮,人心稍安,殆半年矣,天下可謂幸甚。愚臣竊賀陛下得天下之機,能密靜之,非陛下至聖大明,不能如此也。愚臣今所以為陛下更論天下之危機者,恐將相有貪夷狄之利,又說陛下以廣地疆武為威,謀動甲兵,以事邊塞,陛下或未知天下有危機,萬一聽之,臣懼機失禍構,則天下有不可奈何也。詩不云乎:「人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故臣願陛下垂衣裳,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天下之人,務與之共安,然後使遐荒蠻夷,自知中國有聖人,重譯而入貢,愚臣竊以為當今天下之大計也,伏惟陛下念之。近者隋煬帝不知天下有危機,自以為威德廣大,欲建萬代之業。動天下之眾,殫萬人之力,兵役相仍,轉輸不絕,北討胡貊,東伐遼人,於是天下,百姓窮困,人不堪命,機動禍構,遂喪天下。此是不知天下有危機,而信貪佞之臣,冀收夷狄之利,卒以滅亡者也。隋氏之失,可以殷鑑,豈不大哉!伏惟陛下察之。國家所伐吐蕃,有大失策,中國之眾,半天下受其弊,然遂事不諫,當復何言?陛下不以臣愚,芻蕘可采,一賜召臣至玉陛,得以口論天下,幸甚。
臣子昂言:臣本下愚,未知大體,今月十六日,特奉恩敕,賜臣紙筆,遣於中書言天下利害。天之降命,敢不對揚?而孤負聖恩,萬一無補死罪死罪。謹率愚見,封進以聞,塵聽玉階,伏闕累息。臣子昂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陳子昂的這番肺腑之言,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的深切憂慮與對聖上仁政的頌揚。他首先闡述了「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的哲理,強調社會的穩定與百姓的安寧是國家福祉之基,而動盪與窮困則會引發種種不幸與災難。
接著,他詳細描述了當前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從饑荒、水旱到兵役、疾病,無一不使得家庭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然而,他亦感激陛下以仁聖之恩,暫停邊境戰事,使得百姓得以暫時喘息,恢復生計,人心稍安。這份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但陳子昂並未因此而滿足,他深知「安不忘危」的道理,因此更加憂慮的是將相之中或有貪戀夷狄之利者,可能會慫恿陛下以武力擴張疆土,重蹈隋煬帝之覆轍。他引用《詩經》之語,勸誡陛下應行仁政,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安天下。他認為,唯有如此,方能使蠻夷之邦心服口服,自願歸順,此乃治國之大計也。
在提及隋煬帝之失時,陳子昂更是痛心疾首,他以史為鑑,告誡陛下切勿重蹈覆轍。他提到國家征伐吐蕃的決策或有大失策之處,雖已成往事,但教訓深刻,不可不察。
最後,陳子昂表達了自己雖才疏學淺,但蒙受聖恩,得以進言天下利害的感激之情。他深知自己言辭或有不當之處,但仍願盡己所能,為陛下分憂解難。他的忠誠與勇氣,令人動容。
整篇奏疏情真意切,邏輯嚴密,既體現了臣子對國家的忠誠與憂慮,也展現了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治國理念。它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剖析,更是對君主仁政理念的強烈呼籲。
在這篇奏章中,陳子昂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對當時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措施。他的言辭懇切,條理清晰,字字珠璣,展現出了他作為一位年輕官員的遠見卓識與擔當精神。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