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二十八章
公元685年的初春,乙酉之歲,晨曦微露,東都洛陽籠罩在一片淡淡的薄霧之中,仿佛天地間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一年,是唐武后垂拱元年,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歷史的車輪悄然加速,駛向一個女性主宰的輝煌與爭議並存的紀元。
年輕女官李婉兒,她出身寒微,卻因才情出眾,被破格選入宮中,成為了武后身邊的一名侍書女史。李婉兒性情溫婉而堅韌,對詩詞歌賦有著獨到的見解,更難得的是,她擁有一顆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慧心。
垂拱元年的春日裡,武后於紫微城大明宮召見群臣,商議國事,李婉兒隨侍在側,默默記錄著一切。殿上,武后面容威嚴,目光如炬,她不僅談論著邊疆戰事、民生疾苦,更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政治主張,意圖打破舊制,開創新局。李婉兒心中暗自驚嘆,卻也深知這背後需要多少勇氣與智慧。
一日深夜,月光如水,灑滿宮牆。武后召見李婉兒至御書房,兩人對坐,燭火搖曳。武后緩緩道出心中所憂:「婉兒,你可知我為何執意改革,不惜背負千古罵名?」李婉兒跪拜,恭敬答道:「陛下心懷天下,欲以非常之手段,成非常之事業,婉兒雖愚鈍,亦能略窺其意。」
武后聞言,微微一笑,隨即取出一幅未完成的畫作,畫中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江山,而中央留白,似乎等待著什麼。她道:「這便是我心中的大唐,雖有萬千氣象,卻仍有未盡之意。我欲以女子之身,填補這留白,讓這江山更加絢爛多彩。」
李婉兒聞言,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與敬仰。她深知,武后此舉,不僅是為了一己之私,更是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為了打破男尊女卑的桎梏,讓世間女子也能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自那夜之後,李婉兒更加勤勉,她不僅協助武后處理朝政,還秘密搜集民間疾苦,為武后提供改革的依據。在她的努力下,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相繼出台,農業得到發展,商業日益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大唐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然而,改革之路從非坦途,李婉兒也遭遇了重重阻難。有人嫉妒她的才華,暗中誹謗;有人畏懼武后的權威,陰謀叛亂。但李婉兒始終堅守信念,與武后並肩作戰,用智慧與勇氣一一化解危機。
歲月流轉,轉眼間,乙酉之歲已近尾聲。長安城內,燈火輝煌,人聲鼎沸,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而在這繁華背後,是李婉兒與武后共同書寫的傳奇。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無論男女,只要有夢想與勇氣,就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這一年的歲末,武后特賜李婉兒「文昭」之名,以表彰其文治武功之昭著。而李婉兒,也在這一系列的歷練中,成長為了一位智勇雙全的女中豪傑,她的故事,如同那幅未完成的畫作,雖已定格在歷史的長卷之中,但其精神與影響,卻如同月光般,永遠照耀著後來者的道路。
這一年,對於年僅27歲的陳子昂而言,是他仕途生涯的起點,也是他文學才華初露鋒芒的時刻。
此時的陳子昂,已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僅憑一腔熱血上書言事的新進士。去年,他因《諫靈駕入京書》一文深得武后賞識,被任命為麟台正字,雖官職不高,卻足以讓他在繁華的東都洛陽站穩腳跟,開始了他作為文人與官員的雙重生涯。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東都洛陽城披上了一襲絢爛的錦繡華服,柳絲輕拂碧水,桃花笑映晴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盛景。在這溫柔的時節里,夫人張氏攜著她那不足半歲的幼兒,踏著輕快的步伐,緩緩步入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都。
張氏,溫婉如水,眉宇間藏著蜀地女子的柔情與堅韌。她身著一襲淡雅的碧色羅裙,裙擺隨著步伐輕輕搖曳,如同春日裡最溫柔的風,吹拂過人心。懷中緊抱著的幼兒,小臉蛋粉嫩如桃花,雙眸清澈如水,偶爾睜開,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新奇的世界,發出幾聲稚嫩的咿呀,為這趟旅程增添了幾分溫馨與甜蜜。
此行,張氏並非遊山玩水,而是為了與久居洛陽的夫君陳子昂團聚。自誕下這幼子以來,兩地分隔,思念如潮水般洶湧。而今,終於得以重逢,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沿途,她細心照料著懷中的寶貝,生怕一絲風寒侵擾了這脆弱的小生命。沿途的風景雖美,卻也難掩她心中的急切與渴望。
自從683年8月張氏踏入陳家的門檻,成為陳子昂的妻子,她的生活便充滿了新生的希望。
新婚燕爾,兩人的世界本該被無盡的甜蜜填滿,然而命運卻悄然為他們鋪設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陳子昂,一個心懷壯志的青年才俊,於蜜月未盡之時,便毅然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心中滿載著對功名的渴望與對家族未來的期許。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拉長,成了張氏心中最深的牽掛。
留在張家灣的張氏,面對著空曠的院落與公婆慈愛的目光,她選擇了堅強與守候。日復一日,她以繡花針為伴,以詩書為友,用無盡的思念編織著對遠方夫君的期盼。春去秋來,歲月在她的指尖輕輕滑落,也悄然在她的腹中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684年五月,初夏的風帶著一絲溫熱與急促,張氏在公婆的焦急等待與全村人的祝福中,迎來了她與陳子昂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健康活潑的男嬰。那一刻,整個張家灣仿佛都被喜悅的浪潮所淹沒,陳家的老宅內更是歡聲笑語不斷。陳元敬,這位歷經風霜的家族長者,望著襁褓中的孫子,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陳家未來的輝煌與希望。
「就叫他陳光吧!」陳元敬的聲音堅定而充滿力量,這個名字不僅寄託了他對孫子光明前程的期許,更蘊含了家族世代傳承的榮光與夢想。陳光,這個名字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歲月的塵埃,照亮了張氏的心房,也溫暖了陳家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陳光的到來,張氏的生活更加忙碌而充實。她親手為兒子縫製衣裳,教他牙牙學語,每一刻都充滿了母愛的光輝。而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仍會提筆寫信,將這份跨越千山萬水的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文字,寄往京城,期待著陳子昂的回音。
歲月悠悠,轉眼間陳光已能蹣跚學步,而陳子昂也在京城的宦海中幾經沉浮,終於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努力,贏得了一席之地。當他收到家書,得知妻兒安好,尤其是得知陳光的降生,那份久違的激動與喜悅瞬間湧上心頭。他明白,無論自己身在何方,那份來自張家灣的溫暖與牽掛,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陳子昂寄出家書,催促張氏攜帶兒子陳光前來東都洛陽。
685年3月,春暖花開的時節。抵達洛陽城門的那一刻,張氏的心跳不禁加速。城門巍峨,守衛森嚴,卻擋不住她歸心似箭的步伐。穿過熙熙攘攘的市集,耳畔是商販的吆喝聲、孩童的嬉笑聲,還有那遠處隱約可聞的絲竹之音,一切都顯得那麼生動而真實。她不禁想像著與夫君陳子昂重逢的場景,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終於,在一片古色古香的宅院前停下了腳步。那是她夫君的府邸,也是她即將安身立命的新家。門輕輕推開,一陣熟悉而又陌生的氣息撲面而來,張氏的心跳再次加速。穿過庭院,只見一位身著青衫的男子正焦急地等待著,那便是她日夜思念的夫君。
四目相對,無需多言,所有的思念與牽掛都在這一刻化作了無聲的淚水。夫君快步上前,接過她懷中的幼兒,那雙有力的大手在這一刻變得異常溫柔。幼兒似乎感受到了父親的溫暖,竟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仿佛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歡迎著這位久違的親人。
一家三口,在這一刻緊緊相依,春日的暖陽灑在他們身上,仿佛連時間都為之靜止。張氏知道,無論未來路途如何,只要家人相伴,便是最好的時光。而這段陽春三月的旅程,也將成為他們記憶中最溫柔、最美好的一頁。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