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十六章
長安城,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帝都,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春日裡,萬物復甦,繁花似錦,長安城更是披上了一襲絢麗的華服,展現出它獨有的魅力。
城中的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各式各樣的店鋪林立,從精緻的玉器店到飄香的茶館,從熱鬧的市集到幽靜的書院,每一處都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而在這繁華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些文人墨客的身影。
他們或身著長袍,手持摺扇,漫步於曲江之畔,吟詩作對,以詩會友;或聚於書院之中,揮毫潑墨,以文載道,探討天地萬物之理。他們的談笑風生,他們的才情橫溢,為這座古城增添了幾分書卷氣和人文情懷。
陳子昂,便是這眾多文人中的一員。他年輕而富有激情,懷揣著對文學的無限熱愛與追求,踏入了這座繁華的帝都。在這裡,他見識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結識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貴人——薛令。
薛令,作為當朝文壇的領袖之一他,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成為了無數士子心中的楷模。陳子昂深知,若能得到薛令的賞識與指導,自己的文學之路必將更加寬廣。於是,他精心撰寫了《上薛令文章啟》,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與志向。
上薛令文章啟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某啟:一昨恭承顯命,垂索拙文,祇奉恩榮,心魂若厲,幸甚幸甚。某聞鴻鍾在聽,不足論擊缶之音;太牢斯烹,安可薦羹藜之味?然則文章薄伎,固棄於高賢;刀筆小能,不容於先達:豈非大人君子以為道德之薄哉?某實鄙能,未窺作者,斐然狂簡,雖有勞人之歌;悵爾詠懷,曾無阮藉之思。徒恨跡荒淫麗,名陷俳優,長為童子之群,無望壯夫之列。豈圖曲蒙榮獎,躬奉德音,以小人之淺才,承令君之嘉惠,豈不幸甚!豈不幸甚!伏惟君侯星雲誕(一作挺)秀,金玉閒成,衣冠禮樂,范儀朝野。致明君於堯舜,皇極允諧;當重寄於阿衡,中階協泰。非夫聰明博達,體變知機,如其仁,如其仁。方當拔俊賞奇,使拾遺補闕,坐開黃閣,高視赤松,然後與稷、契、夔、龍,比功並德,豈徒蕭、曹、魏、丙,屑屑區區而已哉?某實細人,過蒙知遇,顧循微薄,何敢祇承?謹當畢力竭誠,策駑磨鈍,期效忠以報德,奉知己以周旋。文章小能,何足觀者?不任感荷之至。
春風和煦的午後,陳子昂獨步於曲江之畔,手中緊握著剛完成的《上薛令文章啟》草稿,心中既有忐忑也有期待。薛令,當朝文壇之領袖,以其深厚的學養與廣博的胸懷,引領著文風變革,是無數士子夢寐以求能得其青眼的人物。
陳子昂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封自薦信,更是他文學理想的一次宣言。他渴望通過這篇啟文,不僅展示自己的才華,更希望能與薛令大人共議文學之道,攜手推動文壇新風。於是,他筆下生花,字字珠璣,將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對時局的見解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都融入了這薄薄幾頁紙中。他還在猶豫,是否去登門請教薛令。
次日清晨,陳子昂身著素衣,手持精心謄寫的《上薛令文章啟》,踏入了薛府的大門。府內古木參天,書香四溢,一派文人雅士之風。陳子昂的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畏之情,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經過一番通報,陳子昂被引至薛令的書房。書房內,薛令正端坐於案前,手執一卷古籍,眉宇間透露出超凡脫俗的氣質。見陳子昂到來,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春風化雨,瞬間融化了陳子昂心中的緊張與不安。
「子昂賢侄,久聞其名,今日得見,實乃幸事。」薛令的聲音溫和而有力,讓人心生敬意。
陳子昂連忙上前,恭敬地呈上《上薛令文章啟》,並簡要闡述了自己的文學理念與志向。薛令接過啟文,細細品讀,時而點頭讚許,時而眉頭微蹙,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待閱畢,薛令放下啟文,目光深邃地望著陳子昂,緩緩說道:「子昂賢侄,你的文章氣勢磅礴,見解獨到,實屬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你心中有丘壑,志存高遠,欲以文章濟世,此等胸懷,令人欽佩。」
陳子昂聞言,心中激動不已,他深知這不僅是對自己才華的肯定,更是對自己未來道路的鼓勵與期許。他連忙躬身行禮,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自此以後,陳子昂便成了薛令府上的常客。兩人時常秉燭夜談,從詩詞歌賦到治國理政,無所不談。薛令以其豐富的學識與深邃的見解,為陳子昂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而陳子昂則以他的才情與激情,為薛令的文學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薛令的提攜與指導下,陳子昂的詩文更加成熟,其作品不僅在長安城內廣為傳誦,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關注。他用自己的筆,書寫著時代的風雲變幻,抒發著人民的心聲,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文學巨匠。
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那篇《上薛令文章啟》。它不僅開啟了陳子昂與薛令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更成為了他文學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見證了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士子,成長為一代文學大家的輝煌歷程。
當陳子昂手持啟文,踏入薛府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便與這位文壇巨匠緊密相連。在薛令的悉心指導下,陳子昂的詩文日益精進,他的名聲也逐漸在長安城中傳開。他與薛令之間的師生情誼,更是成為了文壇上的一段佳話。
從此,陳子昂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文學創作之中,他的筆觸觸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他的詩文充滿了對時代的深刻洞察與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他的作品不僅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與讚譽,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而長安城,這座繁華似錦的古城,也因為有了這些文人墨客的點綴與裝扮,而變得更加生動與多彩。它見證了無數文學巨匠的崛起與輝煌,也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在長安國子監的這段求學經歷,對陳子昂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不僅在這裡獲得了寶貴的知識與經驗,更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為日後的文學創作與仕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段青春歲月,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記憶之一。
「歷抵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由是為遠近所稱,籍甚。」這句話,便是對陳子昂那段輝煌時光最生動的寫照。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與努力,不僅贏得了京城中人的尊敬與讚譽,更將自己的名聲傳遍了天下。他的詩文,成為了那個時代文學的瑰寶,被後人傳頌不衰。而陳子昂本人,也因此被後世尊為「文宗」,成為了無數文人墨客心中的偶像與榜樣。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