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三十八章
公元687年,唐武后垂拱三年,陳子昂以其青年才俊之姿,於東都洛陽的朝堂之上,以麟台正字之職,不僅展現了他在典籍整理方面的嚴謹與細緻,更以一篇《諫雅州討生羌書》深刻體現了其作為士大夫的擔當與遠見。這篇諫書,不僅是陳子昂個人政治智慧與文學才華的結晶,也是唐代士人憂國憂民情懷的生動寫照。
洛陽城,這座千年古都,在夜幕的掩護下展現出它獨有的寧靜與深邃。月光如洗,輕輕鋪灑在青石板路上,將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都籠罩在一層柔和而神秘的銀紗之中。城內,燈火點點,如同繁星落入凡間,既映襯了洛陽的繁華,又隱約透露出幾分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暗流。
就在這座古城的一個角落,將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陳子昂的書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他堅毅而憂慮的臉龐。心懷天下的文士陳子昂,此刻正被一種難以言喻的責任感驅使,夜不能寐。他深知,洛陽城的繁華與輝煌之下,隱藏著的是朝廷決策的迷霧與民間疾苦的暗流。
月光透過窗欞,灑在他的書案上,與案頭的墨盅交相輝映,仿佛連這靜謐的夜晚都在期待著,期待著陳子昂即將流淌出的文字能夠如利劍般穿透迷霧,照亮前方的道路。墨盅中的墨水泛著幽光,如同深邃的夜空,預示著即將揭開的一切將不再平凡。
陳子昂深吸一口氣,提起筆來,筆尖在宣紙上緩緩移動,每一筆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智慧。他不僅要為洛陽城的百姓發聲,更要為整個大唐的國運擔憂。奏疏中,他言辭懇切,直指朝廷決策的弊端,分析利弊得失,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他的文字,如同鋒利的劍刃,直指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暗流與危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封封奏疏在陳子昂的筆下誕生,它們如同一封封密信,承載著陳子昂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百姓的關愛。這些奏疏,不僅揭示了朝廷決策的真相,更激發了人們對正義與真理的追求。它們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洛陽城乃至整個大唐的前行之路。
當最後一筆落下,陳子昂輕輕放下筆,凝視著面前的奏疏。他知道,這些文字或許無法立即改變一切,但它們已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他相信,只要有人願意傾聽、有人願意行動,那麼洛陽城的繁華與輝煌將不再只是表象,而是真正建立在堅實與公正的基礎之上。
夜已深,洛陽城漸漸歸於寧靜。但陳子昂的心中卻充滿了力量與希望。他知道,自己雖然只是這龐大帝國中的一名小小文士,但只要心懷天下、勇於擔當,就能為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他所書寫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將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激勵著更多的人為正義與真理而奮鬥。
「陛下,臣陳子昂,昧死上言……」他輕聲低吟,筆尖蘸墨,開始在宣紙上緩緩鋪陳。
故事回溯至數月前,邊關傳來急報,言稱生羌蠢蠢欲動,似有侵犯中原之意。朝堂之上,一片譁然,主戰派與主和派爭執不下。最終,一股貪功冒進之風悄然興起,有朝臣提議借道雅州,討伐生羌,順道襲擊吐蕃,以彰顯大唐威儀。
s💡to9.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然而,陳子昂深知此中利害,他仿佛能預見那即將捲起的西蜀風雲。他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蜀道之難,崇山峻岭間,無辜的羌民將被捲入戰爭的漩渦,而這一切的根源,竟是那貪婪與短視的決策。
夜深人靜,陳子昂的筆觸更加堅定有力。他詳細描繪了蜀地之美,那裡山川壯麗,物產豐饒,百姓安居樂業,卻因一場無謂的戰爭而面臨浩劫。他回憶起後漢末年的教訓,羌亂四起,西京陷落,歷史的教訓如此沉痛,為何今日又要重蹈覆轍?
「吐蕃,桀黠之虜,非薛仁貴、郭待封等輩所能輕易征服。」陳子昂的筆觸中帶著深深的憂慮,他深知大唐雖有雄兵百萬,但面對狡猾的吐蕃,勝算幾何?更何況,此次出征,將領非良才,士兵多疲憊,無異於以卵擊石。
他繼續寫道,蜀地自古以險要著稱,一旦開其險,便是開門揖盜。吐蕃對蜀地的富饒垂涎已久,只因山川阻隔,未能得逞。而今,若撤去邊羌防線,無異於為敵寇鋪路,將全蜀拱手相讓。
「陛下,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若因一時之貪念而陷百姓於水火,豈是聖明之舉?」陳子昂的言辭懇切,字字泣血,他仿佛能聽見蜀地百姓的哀號,看見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家庭。
奏疏的末尾,陳子昂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與建議。他建議朝廷應重歸仁政之道,以養民為本,息兵安邊,勿讓貪功之心蒙蔽了聖聽。他提醒陛下,當今天下,山東饑饉,關隴凋敝,正是需要休養生息之時,豈能再動干戈,自亂陣腳?
「陛下,古人云: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望陛下三思而後行,勿使蜀地重蹈覆轍,勿讓大唐基業毀於一旦。」陳子昂的筆終於停下,他輕輕吹乾墨跡,將奏疏小心翼翼地封好,準備明日一早呈上御前。
次日,當陳子昂的奏疏擺在龍案之上,朝堂之上再次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贊其忠言逆耳,也有人斥其迂腐不堪。然而,皇帝陛下卻陷入了沉思,他仿佛能透過奏疏,看到那片遙遠而美麗的蜀地,正被一場無形的風暴所籠罩。
最終,武皇陛下決定暫緩對西羌的征討計劃,並派遣使者前往蜀地,安撫民心,加強邊防。這一決定,不僅挽救了蜀地的一場浩劫,也讓大唐的國運得以延續,陳子昂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了史冊,成為後世傳頌的忠臣典範。
歲月流轉,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陳子昂的那份憂國憂民之情,卻如同那夜書房中的燭光,永遠照亮著後人前行的道路。
《諫雅州討生羌書》:
將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陳子昂昧死上言:竊聞道路云:國家欲開蜀山,自雅州道入討生羌,因以襲擊吐蕃;執事者不審圖其利害,遂發梁鳳巴蜒兵以徇之。臣愚以為西蜀之禍,自此結矣。臣聞亂生必由怨起,雅之邊羌,自國初已來,未嚐一日為盜;今一旦無罪受戮,其怨必甚;怨甚懼誅,必蜂駭西山;西山盜起,則蜀之邊邑,不得不連兵備守;兵久不解,則蜀之禍構矣。昔後漢末西京喪敗,蓋由此諸羌,此一事也。且臣聞吐蕃桀黠之虜,君長相信而多奸謀,自敢抗天誅,邇來向二十餘載,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嚐敗一隊、亡一矢。國家往以薛仁貴、郭待封為虓武之將,屠十萬眾於大非之川,一甲不歸;又以李敬元、劉審禮為廊廟之宰,辱十八萬眾於青海之澤,身為囚虜。是時精甲勇士,勢如雲雷,然竟不能擒一戎、馘一丑,至今而關、隴為空。今迺欲以李處一為將,驅憔顇之兵,將襲吐蕃,臣竊憂之,而為此虜所笑,此二事也。且夫事有求利而得害者,則蜀昔時不通中國,秦惠王欲帝天下而並諸侯,以為不兼賨、不取蜀,勢未可舉,迺用張儀計,飾美女,譎金牛,因閒以啖蜀侯。蜀侯果貪其利,使五丁力士鑿山通谷,棧褒斜置道於秦,自是險阻不關,山谷不閉。張儀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蜀侯誅,賨邑滅,至今蜀為中州,是貪利而亡,此三事也。且臣聞吐蕃羯虜,愛蜀之珍富,欲盜之久有日矣,然其勢不能舉者,徒以山川阻絕隘不通,此其所以頓餓狼之喙,而不得竊食也。今國家迺撤邊羌,開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種,為響導以攻邊,是迺藉寇兵而為賊除道,舉全蜀以遺之,此四事也。
臣竊觀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今執事者迺圖僥倖之利,悉以委事西羌,得西羌,地不足以稼穡,財不足以富國,徒殺無辜之眾,以傷陛下之仁,糜費隨之,無益聖德。又況僥倖之利,未可圖哉,此五事也。夫蜀之所寶,恃險者也;人之所安,無役者也。今國家迺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財,臣恐未及見羌戎,而已有奸盜在其中矣。往年益州長史李崇真將圖此奸利,傳檄稱吐蕃欲寇松州,遂使國家盛軍以待之,轉餉以備之,未二三年,巴蜀二十餘州騷然大弊,竟不見吐蕃之面,而崇真贓錢已計巨萬矣,蜀人殘破,幾不堪命。此迺近事,猶在人口,陛下所親知。臣愚意者,得非有奸臣欲圖此利,復以生羌為計者哉?此六事也。且蜀人尫孱(一作劣),不習兵戰,一虜持矛,百人莫敢當,又山川阻曠,去中夏精兵處遠。今國家若擊西羌,掩吐蕃,遂能破滅其國,奴虜其人,使其君長系首北闕,計亦可矣。若不到如此,臣方見蜀之邊陲不守,而為羌耀窅橫暴。昔辛有見被發而祭伊川者,以為不出百年,此其為戎乎?臣恐不及百年,而蜀為戎,此七事也。
且國家近者廢安北,拔單于,棄黽茲,放疏勒,天下翕然謂之盛德。所以者何?蓋以陛下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此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今又徇貪夫之議,謀動兵戈,將誅無罪之戎,而遺全蜀之患,將何以令天下乎?此愚臣所甚不悟者也。況當今山東飢,關、隴弊,歷歲枯旱,人有流亡。誠是聖人寧靜、思和天人之時,不可動甲兵興大役,以自生亂。臣又流聞西軍失守,北軍不利,邊人忙動,情有不安,今者復驅此兵,投之不測。臣聞自古國亡家敗,未嚐不由黷兵,今小人議夷狄之利,非帝王之至德也,又況弊中夏哉!臣聞古人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其利則慮其害,然後能享福祿,伏願陛下熟計之。
在《諫雅州討生羌書》中,陳子昂針對朝廷擬議的雅州討生羌、進而圖謀吐蕃的戰略計劃,提出了極具前瞻性和現實意義的反對意見。他並未簡單地否定軍事行動本身,而是從多個層面深入剖析了此舉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首先,他考慮到邊疆地區的複雜局勢與民族關係,擔憂軍事行動會激化矛盾,引發更大的動盪與衝突。其次,陳子昂強調國力與民生的重要性,指出在國力尚未完全恢復、民生尚待改善之時,貿然發動戰爭將是對國家資源的巨大消耗,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此外,他還從戰略高度出發,認為應優先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以智慧和和平的方式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
陳子昂的這篇諫書,不僅體現了他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也展現了他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和勇於擔當的精神風貌。儘管歷史並未記載這篇諫書是否直接改變了朝廷的決策,但它無疑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成為了中國古代士人忠誠於國家、勇於進諫的典範。
同時,陳子昂的仕途經歷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通過科舉入仕、參與國家治理的普遍路徑。他在擔任麟台正字期間所展現出的文學與政務能力,正是其日後能夠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發揮作用的基石。而《諫雅州討生羌書》的撰寫與上呈,更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重要的亮相,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士大夫形象。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