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掃除逋宼王守仁
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的一個名門望族,系晉朝光祿大夫王覽之後,書聖王羲之的族裔;
六世祖王綱,以文才武略著稱;
祖父王倫一輩,亦是當地名士;
及至父親王華,弘治年間官拜學士、少詹事;
正德初年,升任禮部左侍郎;
後因太監劉瑾遷怒,王華調任南京吏部尚書、右侍郎;
劉瑾敗露後,王華官復原職。
作為家中長子,王陽明自幼被寄與厚望,5歲時更名守仁。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王華應試中狀元;」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次年,時年11歲的王陽明,隨父親遷居京師。」
「成化十九年,王陽明正式就讀私塾;」
「王陽明13歲時,母親鄭氏逝世,幼年失恃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一度使其有了修道學佛的念頭。」
「及至成化二十二年,時年15歲的王陽明,在目睹明王朝內憂外患的局勢後,轉而決心立志報國。」
「他先後遊歷考察了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山川地理,研習造堡備御之策,師從胡人學習騎射,留下了《夢謁馬伏波廟》的詩篇。」
「歸家以後,憂心忡忡的王陽明屢次想要上疏,陳奏《邊務八事》針砭時弊,後因祖父王倫勸阻未能成行。」
「明孝宗弘治元年七月,時年17歲的王陽明,奉父母媒妁之命前往南昌,與外舅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之女成婚。」
「婚後一段時間,王陽明閒居南昌,天天臨池學書,其間書法精進不少。」
「及至次年,王陽明攜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時,前往拜謁大學問家婁諒,習得宋儒「格物」學說,研究哲學的動機開始萌發。」
「隨後,王陽明又師從大軍事家許璋,研習了不少天文、地理及孫、吳韜略。」
「弘治五年秋,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
「而後,一心求賢的王陽明遍覽朱熹著作,認為朱熹所言「格物致知」正是修身成聖的關鍵,於是邀約好友錢氏一同去「格竹子」。」
「然而,他一連格了七天七夜,始終一無所獲,反因勞累過度而大病一場。」
「格竹的失敗,使得王陽明對程朱理學漸生質疑,並就此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明孝宗弘治六年,王陽明進入國子監讀書;」
「同年春,鄉試中舉的王陽明赴京師參加會試落榜;」
「向來器重王陽明的時任會試主考、太常寺少卿李東陽邀請他即興作《來科狀元賦》,一首詩文詞章令王陽明贏得了不少讚許,但也招來了不少嫉妒。」
「弘治九年,王陽明再次赴京師參加會試,因遭官場嫉妒而再次落榜,轉而開始結社弄詩、研讀兵學。」
「弘治十二年春,時年28歲的王陽明高中進士,受官場鬥爭影響,退居南宮第二,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二人,受命觀政工部。」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秋,王陽明奉旨離京為威寧伯王越治喪,待其回京復命時,恰逢北地邊事緊急,王陽明遂上陳早年所作《邊務八事》疏,雖其諫言最終也未被採納,但他的聲望卻與日俱增。」
「不久王陽明便被擢升為進士上第,出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奉命前往直隸、淮安府等地,會同各巡按御史審判重囚。」
「其後一段時間,王陽明日子過得十分清閒,經常與文壇領袖李夢陽等對詩作賦,一度沉溺於詞章仙佛之間。」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31歲的王陽明幡然醒悟,隨即上書告病還鄉,築室於紹興會稽山陽明洞潛心靜修。」
「其間時常與恩師許璋共參道妙,並自號為陽明山人,王陽明這個名字從此進入了歷史。」
蘇軾:陽明洞的經年靜修,使得王陽明得以大徹大悟,終棄佛老之學皈依儒家正統,繼而開始積極入世致用。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夏,王陽明回京復命時,恰逢山東鄉試在即,遂被聘為鄉試總裁,其間所有《試錄》皆出其手,一時之間名聲大噪,王陽明就此開始廣收門徒、授業講學。
同年九月,王陽明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官秩不變。
弘治十八年,王陽明與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在京師一見如故,二人旋即約定共以昌明聖學為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亂政,眾文官上疏彈劾,文淵閣大學士劉健諫言遭貶,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人被捕。
同年十一月,王陽明上疏勸諫營救戴銑等人,觸怒劉瑾;
次月,王陽明被罰廷杖四十、羈押入獄。
正德二年春,王陽明謫官貴州龍場驛丞;
赴任途中又遭遇錦衣衛追殺,險些命喪舟山,幸得鄰居沈玉殷相助逃脫;
隨後,王陽明又從福建輾轉至南京,探視了受其牽連而貶官的父親王華。
明武宗正德三年夏,王陽明赴任龍場時,那裡還是一片荒莽之地,且瘴疫盛行,他先是棲身在蔓荊從棘中,而後覓得一石洞築草庵居住,陽明小洞天也由此而得名。
安頓之後,王陽明又率人伐木築室,先後建有何陋軒、君子亭,其間他還曾作詩自詡《君子亭記》。
自幼錦衣玉食的王陽明,在遭遇一系列人生變故後,突然於貴州龍場頓悟,創造性地提出了「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說,史稱龍場悟道。
伴隨著陽明學說的漸次傳播,貴陽提學副使席元山聞言率先拜謁王陽明,兩度求教朱熹、陸九淵學說之奧妙,這也是王陽明首次講授知行合一思想。
同年,王陽明受邀前往貴陽書院執教講學,並在此提出了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的教育主張,即: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這一年,王陽明38歲。
明武宗正德四年冬,王陽明謫官期滿,由貴州龍場驛丞升任江西廬陵知縣。
次年四月,都御史楊一清、太監張永聯名揭發劉瑾謀反篡位,劉瑾翌日伏法被誅。
及至十月,王陽明奉旨回朝,出任南京刑部清吏司主事,隨後朝覲入京。
正德七年十二月,升任南京太僕寺少卿。
正德九年四月,又擢南京鴻臚寺卿。
此後兩年多,王陽明棲居南京期間,弟子門人大增,除處理政務及論道講學外,王陽明的大多精力都用在了選輯《朱子晚年定論》上。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八月,經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陽明又擢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
「王陽明赴任之前,南中地帶已是盜亂四起,南贛汀漳巡撫連換數任均不能止兵息戈。」
「山賊聚結守險,搶劫商賈,對抗官府,規模越鬧越大,南安府屢次破城,官員被殺,百姓受害,局勢常常處於失控狀態。」
「王陽明上任伊始,少年習得的軍事韜略和精湛武藝便開始嶄露頭角,他在調查研究敵情的基礎上,通過夜審老吏、截獲情報,清除內奸、行十家牌法,組建民兵、操練軍隊等一系列手段,很快掌握了南贛平亂的主動權。」
「隨後,王陽明或用重兵圍剿,或用謀略智取,先後平定了漳州詹師富、溫火燒,招安了龍川盧珂,清剿了橫水謝志山、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多處賊寇。」
「短短一年三個月,王陽明率領書生和偏裨,便將為患數十年的盜亂剷除殆盡,取得南贛大捷,旋即晉升右副都御吏,受封世襲錦衣衛百戶,再晉副千戶特權。」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正月,王陽明因祖母病重提出致仕,未獲批准。」
「同年六月,奉命前往福建戡處叛軍;」
「十五日途徑豐城時,得知寧王朱宸濠在南昌密謀造反,王陽明旋即潛回吉安,先後於十九日、二十一日緊急奏陳《飛報寧王謀反疏》《再報謀反疏》。」
「與此同時,手無兵權的王陽明,一邊督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力邀江西在任及致仕官吏備戰,在袁州聚集各道兵馬,加緊徵調糧草、製造兵械戰船;」
「一邊又假裝傳檄各地赴江西勤王,施以離間計致信寧王朱宸濠的左右偽相,令其不敢輕舉妄動。」
「及至七月一日,勤王兵卒未到,發現中計的朱宸濠,旋即帶兵先後攻陷九江、南康,正值鏖戰安慶期間,王陽明趁勢領兵萬餘人出吉安,疾速攻占了寧王的南昌大營。」
「朱宸濠回師救援期間,雙方在鄱陽湖決戰十餘天,直至二十六日活捉朱宸濠,寧王叛亂全程歷時一月即宣告兵敗。」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八月,待至王陽明南昌獻捷,武宗朱厚照已經自號威武大將軍率軍南下。」
「王陽明上疏諫阻期間,遭遇勾結寧王叛亂的張忠、許泰等近臣陷害,誣稱王陽明串通寧王謀反在前、起兵平叛在後,並要求其將寧王放回湖中,由皇帝親自擒獲。」
「而後,一度陷入被動的王陽明經太監張永指點,不得已重新上書言明皇帝及其寵臣的功績後,方才逃過一劫。」
「歷經三番獻俘蹉跎後,一路溯江南返的王陽明行至銅陵,不由憤懣揮毫寫下《銅陵觀鐵船歌》,寄情鐵船慨嘆前路多艱。」
「次年六月,王陽明不顧再遭冤陷的風險,又一次來到南贛,大閱士卒,傳教戰法,維護了明王朝的政權穩定。」
「南昌平叛兩年後,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稱帝,急召王陽明等人進京論功行賞,後因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王陽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後便草草收場,他奏請記功的將士也大多被明升暗降,最終廢黜殆盡。」
李白:憤憤不平的王陽明拒不赴任,退而請求回籍省親。
同年十二月,王陽明受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世襲,歲祿一千石,然不予鐵券,歲祿不發。
明世宗嘉靖元年正月,王陽明上疏辭讓新建伯爵,沒能得到批准;
同年二月,其父王華去世,王陽明還鄉丁憂;
同年七月,王陽明再次上疏請辭爵位,依然未予批准。
此後數年,王陽明長期棲居浙江,不問政事。
明世宗嘉靖六年,兩廣地區思恩、田州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王陽明得旨起復,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及江西、湖廣軍務。
出征途中,王陽明提出了招撫為上策,征剿為輔助的平叛策略。
同年十二月,王陽明率軍抵達思恩,盧蘇、王受不戰而降;
嘉靖七年二月,王陽明揮師南寧,思田叛亂迅速平息;
嘉靖七年七月,八寨、斷藤峽盜亂進剿殆盡,思田靖亂全面獻捷。
王陽明的肺結核病情因戰事而進一步惡化。
他數次上疏朝廷,乞求告老還鄉養病,但始終未得批覆。
平定思田叛亂後,王陽明於當年八月,不等朝廷回復便啟程返鄉。
十一月二十九,王陽明在歸鄉途中,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在船上病故,臨終前留下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死後,靈柩於次年回歸紹興故里,葬於山陰洪溪。
然而,朝廷卻認為王陽明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就啟程歸鄉,屬於擅離職守,因而停止其爵位的世襲,不封諡號,禁止陽明學。
儘管如此,陽明門人仍然四處建立陽明祠,傳播陽明學。
直到隆慶元年,新即位的明穆宗朱載坖才同意,追授王陽明為新建侯,諡號文成;
次年又允許王家後人世襲新建伯爵位。萬曆十二年,王陽明從祀孔廟,為明朝有資格從祀孔廟的四人之一。
王陽明繼承儒家民本思想,提出治國理政必先親民、愛民。
主政江西廬陵期間,上任伊始便公開上疏爭辯,為民減免苛捐雜稅。
巡撫南贛戡亂時期,王陽明在籌集平叛軍餉過程中,通過向朝廷具陳上表《疏通鹽法疏》,諫言改革南贛官鹽徵稅流通管理體系,繼而達成了籌響不加重稅負,辦事不驚擾民眾的良性治理;
南贛由亂到治階段,王陽明又基於民本思想,再度上表《議南贛商稅疏》,諫言將南贛地區徵得鹽稅用之於民,恢復經濟建設,減輕百姓負擔,有力促進了南贛地區的社會經濟恢復性發展。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