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這個武者有億點癲> 第24章 無所不可

第24章 無所不可

  「生態審美的重要前提是生命性,生態美的基點就是一種生命之美。莊子承繼老子「道」的學說,認為萬物都有靈性,在他筆下人類主體意識介入不深的自然界、生物界以及原始社會,無不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美感。」試看《逍遙遊》中的大鵬,《秋水》中的北海,哪一個不充滿了一種「蓬勃磅礴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氣象」;再看「曳尾泥塗的神龜,游於濠水的絛魚,廣漠之野的大樹,至德之世鼓腹而歌的人類」,又有哪個不呈現出一種昂揚的生命活力之美……在莊子筆下,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充斥著濃郁的生命力,如那塵埃,如那地籟,也一樣給人以朝氣。莊子還對生命有著超乎世人的理解,無論是《齊物論》中對於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看法,還是面對妻子死亡鼓盆而歌的做法,都展現了對於生和死的高超認知,「這是生態的死亡觀,是超越死亡概念而將其置於宇宙大化之中的一種高深超邁的認知和見解」。

  (1)有序性

  sto9.𝘤𝘰𝘮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生態審美的基本準則是有序性,所謂生態美,往往就是指整個生態系統生存運行的平衡有序之美。老、莊都把宇宙看成一個廣大無邊、生生不息、循環無盡的生態大系統,認為整個生態系統在『道』的支配下是平衡有序的。莊子繼承和發揮了老子的學說,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和諧並生、生機長存的總根源,更認為萬物有道,其生存運行各依其道自然而然,和諧而有序。」無論是「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還是「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都體現了其對「有序」的讚美和推崇。

  (2)聯繫性

  「生態審美的著眼之處是聯擊性,所謂生態美,在終極意義上又是指萬物互相聯擊、和諧相處、物我平等、渾然一體的整體渾融之美。」「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莊子以宏大的宇宙觀為我們展現出了天地萬物和諧共生渾然一體這樣一幅美景,這與老子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一脈相承。

  「認為萬物有靈,崇尚宇宙萬物的生命勃發之美;認為萬物有道,崇尚自然生態的平衡有序之美;認為萬物互相聯擊、渾然一體,主張物我平等、和諧共存,崇尚『天人合一』『與物為一』的整體渾融之美,這是莊子美學思想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也是我國古代生態美學思想的重要資源。」

  1、對主體「此在」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認知

  (1)對主體「此在」人格理想的認知

  「《莊子》一書中對主體『此在』人格理想的認知,擯棄了主體存在與宇宙自然的對立,追求主體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和與『道』合一,這是一種生態觀念下的理想人格境界。莊子所宣揚和追求的人格理想,主要表現在《逍遙遊》中,並貫穿全書。」這是一種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其「從生態視角看來,更具有生態人格和生態人生的美學意義」,這種絕對自由體現了一種「生存之美」,其符合生態審美觀念。


  (2)對社會理想的認知

  「《莊》書中所嚮往和期待的社會理想,即所謂「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國」,也是一種原始狀態的生態社會理想。」莊子認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知乎君子小人哉」,這點在書中反覆提及,如《胠篋》篇雲:「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又如《山木》篇雲:「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慾;故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倡狂往行,乃蹈於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這是對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的繼承與超越。「在這一家園,人類置身於完整和諧的生態環境,能清晰地感受天空、大地以及自身所在環境的真與美」,「它沒有現代工業所造成的人為污染,沒有人工砍伐、挖掘、開墾和毀壞,萬物和諧相處、自由競生,也是人們永遠嚮往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態世界和精神家園」。

  2、倡導「無為」,反對異化

  「莊子站在具有生態意味的立場上,否定人類中心主義,批判所謂「有為」和「文明」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和對純真人性的異化,還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相應對策,這也是其生態美學思想資源的重要體現。」這同樣是站在老子的肩膀上提出的。

  (1)倡導「無為」,批判「有為」對人性的異化

  「莊子已經關注到人類的『有為』對自然生態的危害以及對人性的異化,就此進行了批判。莊子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運行規則,萬物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他說『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認為,「亂天之徑,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大力地批判了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干預給自然帶來了深度的災難並由此造成人自身生態本位的移位及人性的異化。

  (2)批判所謂「文明」對人的異化

  「莊子更關注到所謂『文明』對純真人性的異化,對此進行了猛烈抨擊。人性的本然面貌本來與生態的自然保持著一致,純真而和諧。但是人類的『有為』行為』在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同時,已連帶地造成了人性的一定異化,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方面,自有所謂『文明』以來,人性更被嚴重扭曲和異化。」戰國末期,戰爭頻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無一不是為了戰爭,無一不是為了利益,文明推進的背後充滿了虛偽與欺騙,文明推進的背後是屍山血海,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相互侵軋,相互欺騙,喪失了純真的自然本性,也由此導致了人性的異化。所以他推崇老子的「絕聖棄智」,並將之發揚光大,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