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海上破敵
第778章 海上破敵
京兀兒這時候也沒閒著,這才「遲遲」上報了他在金州「兵敗」的消息,並且說是自己死戰後不敵這才撤離的,而且還把那些漢軍的腦袋當成了戰利品作為證據。
上報之後,京兀兒安然等著回復,繼續呆在城子坦逍遙,而這個時候瀋陽的代善和在錦州的皇太極也分別接到了後院起火的消息,皇太極勃然大怒之下調了部分兵力回援,而他自己繼續圍困錦州。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這時候的皇太極清楚的知道明軍的真正用意,無非是用圍魏救趙的戰術逼迫自己在錦州退兵。一旦自己退兵,那邊這幾個月的圍困錦州就做了無用功,這場謀劃已久的戰爭就無疾而終了。
拿下錦州是皇太極的重要戰略目標,因為大明薊州鎮的重設和蒙古土默特的崛起,使得皇太極要效仿之前繼續繞道蒙古進攻大明的戰術徹底破產。之前的長城一戰皇太極就是這樣無功而返的,沒了從蒙古進攻大明的通道後,皇太極想再進攻大明就回到了原來的老路,那就是和當年努爾哈赤一樣打通遼西走廊,直取山海關。
可要這樣做,錦州是首當其衝,拿不下錦州皇太極就沒辦法打通遼西走廊,因為錦州是遼西走廊的門戶,而且明軍在錦州駐紮重兵,還有祖大壽這個難以對付的老冤家為主將,皇太極想拿下錦州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憑藉著八旗的戰鬥力,野戰自然是毫無問題,可要打攻城戰卻是力不能逮了。
八旗雖然能打,可八旗的優勢是在騎射,相反明軍的優勢是守城,何況八旗的總兵力並不多,和擁有天下並國土廣闊人丁眾多的大明相比,皇太極沒那麼多資本,這也是他採取圍城打援,意圖困死錦州,逼迫祖大壽投降的緣故。
原本一切計劃的好好的,雖然現在的明軍已學乖了,並沒有想像的那樣不顧一切救援錦州,讓皇太極有打援的可乘之機。但至少錦州已被皇太極給圍住了,祖大壽和他的幾萬明軍都成了瓮中之鱉,錦州到手對皇太極來說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可萬萬沒想到就在這時候明軍居然如此大膽,採取了渡海北擊戰術,直接把戰火燒到了皇太極的後院,這讓皇太極氣惱不已。現在這股明軍在遼東各地飄忽不定,戰鬥力又極強,當地八旗駐軍因為所控制的地盤太大,兵力又不足,著實在明軍手上吃了大虧。
這時候假如大軍回援,錦州之戰就功虧一簣,這是皇太極怎麼都無法接受的。要知道為了這一仗皇太極可是調集了大量資源和兵力,怎麼可能在這時候撤兵?
可後方的明軍也不能不管,如果坐視不理這股明軍會越鬧越厲害,而且皇太極的底子薄,也經不起明軍在自己窩裡這麼折騰,無奈之下皇太極只能抽出一部分兵力回援,並且下令給在瀋陽駐守的代善,讓其部儘快南下,聯合各地駐紮八旗圍剿這股明軍。
此外,皇太極還給駐紮在皮島和朝鮮的各部發去了命令,讓他們也領一部分兵力西進,配合南下的部隊兩邊夾擊明軍,壓縮對方的運動空間,一舉殲滅這股敵人。
與此同時,皇太極的水師部隊也相應出動,由於明軍是渡海攻擊,依靠的就是水師之利,如果明軍沒了這支水師,那麼登陸的這股明軍根本就支持不下去成了無根之萍。
打掉明軍的水師,或者說給與對方水師痛擊逼迫其離開遼東,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此遼東八旗各部火速調動,朝著鄭鴻逵和李佑的部隊快速撲來,大有一舉吞掉對方的姿態。
面對這種情況,鄭鴻逵和李佑早就有所準備,在蓋州之戰後不久,這支軍隊就重新轉移到了褡褳一帶,褡褳這個地方位置不錯,位於遼東中部,進可攻退可守,依託地形李佑在鄭鴻逵戰艦的配合下再一次擊退了八旗兵的進攻,然後直接登船徑直揚長而去,一時間不知所蹤。
就在各股八旗部隊搜索其下落的時候,誰都沒料到鄭鴻逵居然兵行險著,非但沒有把艦隊撤回山東,反而直接航向了東邊,在海上繞了半個圈子悄悄跑到了鹿島,打算以鹿島為基地在海上設伏,等著對方水師自投羅網呢。
清軍本來是沒水師的,現在的水師是當年毛文龍的部下,因為皮島內亂後跟隨尚可喜等人投了皇太極。投降皇太極後,皇太極對尚可喜許以高官厚祿,並以他原本的部隊為基礎組建了新的漢軍旗交由他來統帥。
尚可喜的投降使得皇太極手中擁有了先進的火器和水師,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是件夢寐以求的喜事。要知道和大明作戰中,八旗兵吃的最大的虧就是火器和水師問題,而隨著尚可喜的到來填補了這個短板,雖依舊比不上明軍,可至少也讓八旗的戰鬥力提高了一大截。
尚可喜現在跟著皇太極正在錦州方向呢,留在皮島那邊的是他的部下全節,全節在東江鎮時就是一員驍將,跟著尚可喜投了皇太極後,尚可喜被授予總兵之職,並領鑲藍旗漢軍,至於全節也水漲船高,當上了副將,指揮清軍水師駐紮皮島,配合在朝鮮的岳託控制周邊區域。
原本最初坐鎮朝鮮是阿敏,不過皇太極後來出手對付阿敏,不僅奪了他的旗主之位,由濟爾哈朗替代,還找了個理由把阿敏給囚禁起來。
阿敏倒台後,濟爾哈朗代替阿敏在朝鮮呆了一段日子,不久後就由岳託接手。岳託此人是代善的長子,在皇太極上位時立了擁立之功,而且在處置阿敏的這件事上,岳託幫皇太極解決了阿敏想留在朝鮮割據的圖謀,更讓皇太極為之信任。
所以在濟爾哈朗替代阿敏後不久,皇太極論功行賞不僅封岳託為多羅貝勒,還讓其接管朝鮮,極其受重用。
接到皇太極傳來的命令,岳託連忙就開始調兵,不光是朝鮮的八旗兵力,還徵調了朝鮮的部隊包括朝鮮水師。其中陸軍由岳託親自率領,帶了十一個牛錄,總計三千三百八旗精銳,再加漢軍旗和朝鮮兵五千餘人,加起來近九千人由東向西進軍。
至於水師那邊的全節領七十餘艘戰艦,並朝鮮水師近五十多艘,共計一百二十多艘戰艦由水路西進。
水陸兩路並進,意圖用兵力優勢壓制渡海的明軍,一舉殲滅鄭鴻逵和李佑部。
無論從兵力還是規模來看,岳託和全節的部隊都在明軍之上,鄭鴻逵和李佑要想硬碰很難打贏,而且他們渡海而擊的原本意圖就是游擊戰和襲擾戰,並不是要和對方打消耗戰或者說決戰,更何況無論是水師或者陸軍都是明軍中精銳的精銳,如果在這樣的戰場上白白消耗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鑑於這個緣故,鄭鴻逵和李佑商議後決定避開陸路的岳託部,先對全節的水師下手,解決掉對方的水師再說。
鄭鴻逵認為,雖然全節的水師規模比自己大些,可雙方的戰艦實際數量差距並不多,而且全節所指揮的艦隊老底子是皮島水師,而毛文龍時期的皮島水師主要承擔的作戰只是運輸和走私並非海戰,因為建奴根本就沒水師,所以海戰根本不可能發生。
因為這個緣故,皮島水師海戰能力並不強,而且他這一次所率艦隊近半還是朝鮮水師,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向來忠於大明,如果不是因為當年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導致皮島內亂和將領叛變,給了皇太極可乘之機,朝鮮也不會落到皇太極的手中。
就算是現在朝鮮被迫對皇太極俯首稱臣,可究竟有幾分真情實意還是兩說,從這點來說朝鮮水師不太可能為皇太極盡全力,充其量就是被迫出兵,跟著打打醬油罷了。
鄭鴻逵作為縱橫四海的海盜,對於大明周邊各國的情況非常了解,他雖沒去過朝鮮,可卻是對日本最為熟悉。日本和朝鮮比鄰,兩國之間數十年前還發生過大戰,如不是大明出兵朝鮮就直接被日本給吞併了。
對於朝鮮水師的戰鬥力如何,鄭鴻逵也是清楚的,他判斷一旦開戰朝鮮水師非但起不到幫助全節的作用,反而會拖對方的後腿。而且他們這邊是大明水師,朝鮮對大明的態度向來恭敬,一旦打起來,只要占據上風,說不定朝鮮水師直接反水都有可能。
鄭鴻逵對自己海戰的能力有相當自信,根本就看不上全節這個對手,在他看來他們鄭家的艦隊在海上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存在,全節算什麼玩意?之前只不過是區區一個東江鎮的水師游擊,用船運貨運人還馬馬虎虎,打海戰根本就不成,拿捏這樣的人物還不是手到擒來?
在同李佑商議後,兩人就決定在鹿島這邊以逸待勞等著全節的艦隊,給對方一下狠的,讓全節知道誰才是海上霸主。
當鄭鴻逵設下埋伏後不久,一切正如他所料,全節帶著艦隊浩浩蕩蕩地一路西進,幾日後就抵達了鹿島附近海域。
大戰一觸即發,鄭鴻逵先一步發現了全節的艦隊,指揮戰艦占據上風,全艦直衝對方,而這時候的全節艦隊正以巡航姿態前進呢,根本就沒來得及做出反應,等見到鄭鴻逵的艦隊突然在右方出現後,這才手忙腳亂調整陣列排出作戰陣型,可已經晚了。
相比全節那邊,鄭鴻逵的艦隊無論是戰艦的火力還是戰術都要更勝一籌,而且他所帶的艦隊中還有不少鄭家部下臨陣指揮,這些傢伙都是積年的老海盜,打海戰的本事可想而知。
僅僅開戰後不久,全節的艦隊就被擊沉三艘,同時幾個鄭家部下直接指揮的戰艦突破對方艦隊陣列,生生把對方的艦隊一隔為二,使其收尾不能相接。
這還不算,除去炮火攻擊和火箭攻擊外,鄭鴻逵還親自指揮跳船作戰,提著一把大刀跳上對方戰艦揮刀就砍見人就殺,打得敵人膽戰心驚。
此時的全節意圖用部分戰艦阻攔,其餘戰艦暫且撤離重整陣型,可他萬萬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鄭鴻逵所預料的場面發生了,當見到明軍戰艦如此驍勇,本就沒多少戰鬥力和士氣的朝鮮水師哪裡還敢和明軍艦隊作戰?慌忙之下掉頭就跑。
隨著朝鮮戰艦的臨陣脫逃,全節的艦隊非但沒能重整陣型,反而被朝鮮戰艦這麼一衝給沖得稀里嘩啦,整個艦隊瞬間一片大亂,各自為戰被打得苦不堪言,敗亡就在眼前。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