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苟在明末當宗室> 第773章 戰利品

第773章 戰利品

  第773章 戰利品

  黑雲龍和張可大兩部很快就接到了朝廷的調令,立即集結兵力增援遼東。而在遼東方面,吳三桂也接到了京師傳來的信息,得知宣大和薊州鎮增援遼東,並讓他擔任黑雲龍副將對圍困錦州之敵進行襲擾後,吳三桂頓時大喜,摩拳擦掌興奮不已。

  鄭鴻逵和李佑在遼東乾的大事吳三桂已經知道了,他怎麼都沒想到這兩人憑藉著區區兩千兵力就能攪得建奴後方不得安寧,更獲得如此驚人的戰果。

  吳三桂向來自負,更在遼軍中被稱為年輕一輩的第一人。但自上次長城之戰後,吳三桂在王晉武手下作戰,這才知道天下之大能人輩出,天下英雄何其多的道理。

  要論打仗,吳三桂身經百戰,更驍勇無比,但沒從未想過仗居然能如此打。在之前,遼軍包括關寧軍和建奴作戰,每次戰爭都是被建奴牽制鼻子走,往往被動防禦,就算有過多次小勝,但在大戰役中卻基本都是完敗。

  明軍的戰鬥力低下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明軍的戰術運用遠不及建奴,而且明軍的短板包括戰術運用的三板斧早就被對方給摸透了,再加上無論是領兵的主帥或者主將在開戰後都存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更令自己束手束腳。

  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樣的心態和布置怎麼可能打勝仗?以前吳三桂只是隱隱察覺到了這點,卻沒真正認清其中的問題。而經過長城一戰後,吳三桂這才徹底明白了雙方差距的根本所在,更明白了他和王晉武等人的不同。

  長城一戰,可以說是吳三桂人生經歷最重要的一步,正是這一戰讓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是因為如此,在祖大壽的錦州被圍後,原本打算派兵救援的吳襄被吳三桂攔了下來,吳三桂敏銳察覺到了皇太極的真正用意,表示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輕易救援,要嚴加防備皇太極圍城打援之計。

  這也是錦州被圍後,遼東的明軍到現在一直損失不大,雙方依舊形成僵持的緣故。

  吳三桂主動請纓去了寧遠,依託寧遠為防線親領最精銳的關寧軍和皇太極的部隊進行周旋,努力想辦法打開缺口,從而救援錦州。但一直以來,吳三桂因為兵力不足和其他遼軍各部戰鬥力的緣故,始終沒能打破僵局,這也很是無奈。但因為他的這些舉動,卻實實在在給皇太極帶去了壓力,讓皇太極不能肆無忌憚地對錦州圍困,必須派出一部分兵力預防吳三桂的襲擊,從而讓祖大壽在錦州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而隨著鄭鴻逵和李佑在遼東後方的局面打開,消息傳來後吳三桂明顯感受到了皇太極圍困錦州部隊的攻擊力減弱,雖然吳三桂預感到這可能是皇太極故意為之,目的是要吸引自己的部隊冒進,找機會殲滅自己。但吳三桂依舊膽大心細,領兵幾次偷襲敵軍,作戰時不做過多糾纏,有便宜就占,沒把握就走,這種戰法幾乎和八旗兵很是類同,讓八旗也頗為頭痛。


  相比在遼東的吳三桂,山東那邊卻是一片喜氣洋洋,山東巡撫李信這些日子心情頗佳,不僅因為鄭鴻逵和李佑在遼東後方的戰績,更是因為自他們在遼東開戰後,山東方面不僅沒有承受戰爭帶來的壓力和後勤的緊迫,反而獲得了諸多的好處。

  鄭鴻逵不愧是海盜出身,這傢伙在渡海攻擊遼東後方的同時還把自己當海盜的那一套全部運用了起來。

  在多次擊破遼東的八旗駐紮各部,借著舟船便利來去如風,讓八旗各部苦不堪言的同時,鄭鴻逵和李佑兩人私下一拍即合,在當地大肆搶掠,收穫豐厚。

  在大明看來,八旗都是蠻夷,而且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現在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上上下下依舊是窮鬼,哪裡能和大明花花世界可比的?

  可實際上皇太極並不窮,或者說當地的遼民、包衣等的確不富裕,但八旗上下卻有錢的很。要知道自努爾哈赤時期到現在,建奴就是依靠掠奪大明發展起來的,這麼多年的掠奪和戰爭,八旗中,尤其是八旗的貴族和軍官家資豐厚,擁有的金銀珠寶財物可不在少數。

  除此之外,遼東雖然苦寒,卻同樣也有出產,比如遼東著名的人參、貂皮等等向來就是大明內地的奢侈品,要不然當年袁崇煥兄弟包括一些晉商暗中走私,怎麼可能賺了那麼多銀子?如果遼東是不毛之地,根本就沒產出的話,哪裡會有商人去幹這些勾當?

  在登陸游擊戰和破壞戰的同時,鄭鴻逵和李佑自然不會忘記找尋戰利品,這些戰利品不僅有軍隊所需要的糧草等物資,還有大量的財物。其中僅僅復縣一戰就收穫巨大,光是城中繳獲財物就著實不少。

  這還沒算上軍士們的其他繳獲呢,按照鄭鴻逵的建議,李佑放開了對部下的限制,答應部下在所有戰後繳獲中可留一部分作為個人繳獲,尤其是攻破敵軍戰後的搜索戰利品中,個人部分可保留五分之一,剩餘的五分之四上繳,這樣一來大大激勵了軍士們的士氣,更讓所指揮的部隊士氣高昂,戰鬥力翻倍上升。新軍的待遇本就不錯,在朱慎錐最初遍練新軍的時候,這支部隊就是以最初戚家軍的模式來組建的,所有軍士都是募兵,軍餉更是普通明軍的幾倍,而且都是實發絕無剋扣,軍中飲食待遇更是不差,非但能吃飽還能吃好,一旦上了戰場還有額外的獎賞。

  這樣的待遇加上嚴格的訓練,這才有新軍的成就。不過話說回來,新軍的軍費開支實在太大,朱慎錐起兵之時,他手裡的新軍規模也不算大,相比明軍各部動不動就出動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的規模,他的新軍從整體來說人數少的可憐。

  就算是現在,王晉武執掌新軍對新軍進行擴大和整編,以大明的財力來養軍也不敢養太多。而這一次去遼東新軍都是新軍中的精銳,打仗對他們來說就和吃飯睡覺一樣簡單,再加上鄭鴻逵在,還有精銳的騎兵部隊,怎麼可能戰鬥力不強?


  常言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在天下早就傳遍,可實際上明軍未嘗不行,甚至有句玩笑話叫「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雖然這是玩笑話,可也不能不算是假話,大明的軍隊欠餉的不計其數,甚至平日不打仗連飯都吃不飽的更多,這樣的部隊連正常的訓練都無法滿足,上了戰場又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

  明軍不是不能打,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的士氣和戰鬥力問題,而在歷史上當明軍投降了流寇甚至滿清後,沒了糧餉的後顧之憂,明軍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簡直讓人驚掉下巴,就更不用說李佑指揮的新軍了。

  在豐厚的戰利品和戰爭收穫的刺激下,鄭鴻逵和李佑手裡的部隊越發士氣高昂,打仗的迫切越甚。而且也因為這種戰術的緣故,他們不僅不用考慮任何後果,在遼東建奴後方肆無忌憚縱橫,收穫良多。

  隨著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原本用做渡海作戰的艦隊被鄭鴻逵分成了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大比例的依舊配合陸軍作戰,以隨時做好運兵轉移。而一小部分居然成了運輸船使用,而這些運輸船並非是從山東運輸物資去遼東滿足軍中需求,反而是不斷從遼東往山東運物資,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運回來十多船物資,當李信得到消息親自跑去碼頭查看的時候,見到從船上搬運上岸的那些物資,驚得幾乎眼鏡掉落一地。

  人參、貂皮、木耳、馬匹、糧食乃至金銀和珠寶等等數不勝數,這些都是好東西啊!也不知兩個傢伙從哪裡搜刮來的,居然有這麼多。

  向來打仗,明軍每次戰爭都是耗資巨大,還要承擔極其嚴重的後勤壓力,可這一次渡海作戰讓李信實在是開眼了,非但山東這邊沒什麼壓力,甚至還往回運來這麼多東西。

  「撫台大人,我們鄭帥說了,這些東西麻煩大人幫忙處理,鄭帥和李將軍還有一封書信讓卑職帶給大人。」鄭鴻逵的部下,就是那位登陸旅順口的鄭老刀朝著李信行禮道,同時遞上一封信。

  李信接過信拆開信封就看,看了沒一會兒就哈哈大笑起來,這兩個傢伙哪裡是去打仗的,簡直就是去做買賣的,而且是那種無本買賣。

  在信中,鄭鴻逵和李佑告訴李信,這些物資只是第一批,後續還會有物資運來。

  所運來的物資委託李信在山東就地發賣,現在山東不是在準備開海麼?不少晉商和其他地區的商人在山東不少,李信可召集這些商人以官府的名義發賣給他們,所獲得的錢財三分之一歸於李信,另外三分之二歸於鄭鴻逵和李佑。

  倒不是鄭鴻逵和李佑想占李信便宜,主要是因為這三分之二中有部分是軍士們的繳獲,這些繳獲已對所有軍士做了承諾,等戰後要發下去的,眼下只是讓李信代持罷了。

  剩餘的部分,是鄭鴻逵、李佑包括各級軍官的,此外還有部分孝敬朝廷的,不得不說這兩個傢伙算盤打的不錯,所分的也頗為合理,李信見後忍不住邊笑邊搖頭。

  他這個堂堂山東巡撫地方大員居然被委託做這樣的事,也讓李信哭笑不得。不過李信也沒拒絕此事,這件事在他看來並不是壞事,打仗不僅沒有支出反而有如此收穫,怎麼不算好事呢?而且李信不是死讀書的那些書呆子,他的性格作風完全和其他讀書人不一樣,再加上李信文武雙全,哪裡在乎些世俗看法?

  當即李信讓鄭老刀回去轉告鄭鴻逵和李佑,告訴他們這件事包在他的身上,讓兩人在遼東好好打,用心打,折騰的建奴越慘越好。等回到衙門,李信就讓人放出消息,聯絡在山東的各商人,那些商人聽聞居然有這等好事哪裡還坐得住?不到半日就接踵而來,全對李信所描述的那些遼東物資有著濃厚興趣。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