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撤軍
第683章 撤軍
土默特的騎兵出動,兵鋒直指察哈爾,察哈爾各部膽戰心驚。
之前朱慎錐領軍在察哈爾右旗的那一仗打得多爾袞和察哈爾各部聯軍大敗,戰後察哈爾各部中首領、台吉和貴族們被俘者可是不少,雖然後來放歸了各人,但不僅向對方索要了質子,還趁機在各部摻了沙子。
這兩年中,針對察哈爾各部,土默特本就有壓制和影響力,而如今土默特的騎兵突然出動直奔察哈爾,各部如何不能驚恐?不過王海出兵後並沒有直接攻擊這些部落,而是以歸化城的名義告知對方,這一次出兵並非是要一舉滅掉他們部落,而是聯合明軍同皇太極作戰。
王海告訴這些部落,現在是他們選擇的時候了,是究竟站在土默特和大明這邊呢?還是跟著皇太極一條道走到黑?如果是前者的話,各部必須抽調騎兵加入土默特的軍隊一起出征,假如是後者的話,那麼就不要怪王海直接動手了。
兩個選擇,沒有第三條路可走,這些部落首領和台吉也不傻,自然明白應該怎麼做。何況他們各部中傾向於土默特的人可不少,而且還有質子捏在騰格爾的手中。
一旦說個不字,那麼王海的鐵騎就能縱馬踏平他們的部落,等到那時候直接殺掉這些首領和台吉輕而易舉。反正騰格爾手裡握有他們的質子,到時候把這些質子放歸,由質子擔任首領和台吉豈不更好?說不定這些質子早就眼巴巴等著這個機會了呢。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就這樣,王海一路幾乎勢如破竹,根本就沒遭遇多少抵抗。等王海的大軍抵達五衛地時,王海收攏了察哈爾右旗各部的騎兵,總兵力已超過了六萬。
六萬大軍,還都是蒙古騎兵,這支力量在蒙古草原已算得上極為強悍了,當年林丹汗最強盛時期一次性動用的軍力也不過十萬人而已。從這點來看,現在的土默特已是蒙古草原上毫無疑問最強大的一股力量,絲毫不容小窺。
當王海的大軍出現在五衛地時,正在忙著追剿吳三桂騎兵的八旗部隊聞訊大驚,得知有這麼一支強大的騎兵突然而來,領軍的濟爾哈朗直接就變了顏色,急忙收攏散出去的部隊,重新集結,以防腹背受敵。
就在濟爾哈朗收攏部隊,防備王海的騎兵大軍時,吳三桂這邊接到了這個消息,尤其是得知這支騎兵是來幫自己忙的時候,吳三桂更是喜出望外。
原本面對越來越緊張的戰局,吳三桂已打算撤離戰場,直接掉頭返回大明了。雖然這麼做有些無奈,可也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吳三桂手上的騎兵中那些普通蒙古人也就罷了,反正是從各部中抽調而來的,但他的關寧鐵騎和王晉武給他的精銳騎兵卻是不能損失的。
作為大明將領,吳三桂太知道大明騎兵的重要性了,如果這兩支騎兵精銳損失在草原上,別說王晉武饒不了他,就連吳三桂自己也是如此。
明明知道打不過還要硬著頭皮作戰,這不是勇猛而是傻子,騎兵不是這樣用的,吳三桂也不可能拿自己的老本和濟爾哈朗他們硬拼。既然已沒了機會,那麼倒不如直接走人,避其鋒芒等以後再找時機,誰想到還沒等吳三桂走人呢,王海的騎兵就到了,等接到消息後,吳三桂如何不興奮異常?
王海的出現直接打破了原本戰局,尤其是王海前腳抵達五衛地,後腳就對東南方向的還沒反應過來的一支八旗部隊發動了一次突襲。
這一次突襲,王海集中兵力以多打少,並且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擊,另一路由東繞行從側面進攻。兩路進攻,打得這支八旗狼狽而逃,此戰後,土默特的騎兵士氣大振,原本就收攏部隊的濟爾哈朗等人見情況不妙不敢北上,連忙帶兵往東南走,這時候吳三桂的部隊也沒閒著,趁機出兵不斷襲擾敵方,進一步給對手施加壓力。
土默特出兵的消息傳到皇太極耳中,皇太極臉色瞬間大變,他瞬間就知道碰到大麻煩了。
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當時的後金和明軍多次交戰,但戰場一直都是在遼東發生。雖然努爾哈赤的八旗兇悍,打得明軍節節後退,甚至幾戰中殲滅了明軍十數萬的精銳軍隊,大明損失慘重。
可問題在於明軍遭受了如此大敗依舊牢牢守住了山海關一線,努爾哈赤怎麼都打破不了明軍的山海關防線,更無法攻進大明腹地。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努爾哈赤死後都沒改變,而且其中因為孫承宗對遼東的全面封鎖戰術,導致缺少糧食又遭受天災的八旗差一點崩潰,如果不是後來崇禎皇帝啟用了袁崇煥,志大才疏的袁崇煥自作聰明的話,遼東問題早就解決了。
通過袁崇煥的「支持」努爾哈赤終於緩過了氣,之後皇太極又以和談的名義從袁崇煥手中搞到了大量糧食,從而徹底解決了當時後金的糧荒問題。再之後,皇太極決定通過蒙古打破大明的封鎖,這才有出兵驅逐林丹汗的軍事行動。
而那時候的林丹汗名義上雖是蒙古共主,可實際上已是眾叛親離,再加上林丹汗這人目光短淺,沒有半點政治遠見,不僅四處出擊得罪了蒙古各部還因為幾次毀約得罪了盟友大明,在遭受八旗和反對他的蒙古各部聯合攻擊時,居然沒有任何人出來幫忙,面對這樣的困境林丹汗在八旗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只能放棄察哈爾本部,從而向西遷移。
林丹汗西遷後,察哈爾本部丟失,從而成為了皇太極的勢力範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皇太極借攻擊林丹汗的軍事行動直接打破了明軍在遼東的封鎖,從而有了一條繞道蒙古直攻大明的通道。
之前的己巳之變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察哈爾被皇太極所掌控,要不然皇太極也不可能攻到大明腹地,並兵臨大明京師城下了。
現在同樣也是如此,這一次皇太極故伎重演再領大軍進攻大明,關鍵原因也在於察哈爾控制在皇太極的手裡。要不然皇太極怎麼能有這樣的底氣呢?可皇太極怎麼都沒想到這一次打大明卻碰上了硬釘子,首先是喜峰口的戰鬥讓他感受到了大明軍隊的抵抗之頑強。
近半個月的時間,皇太極的主力多次猛攻喜峰口和喜峰口東北的高地,可不管用什麼辦法始終拿不下這條防線。而且對面的明軍的抵抗力量越來越強,戰鬥素質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高,雙方你來我往,打得極其激烈,開戰至今皇太極已付出了幾千人的代價依舊沒能攻破明軍防線。
不僅喜峰口沒有拿下,西邊的多爾袞也一直打不下將軍石關到馬蘭峪一帶的明軍防線,非但如此背後還冒出來一股明軍騎兵,這支騎兵人數雖然不多,可戰鬥力卻不弱,在拿下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後還一直向東打到了插漢河套,給皇太極的後路帶來了威脅。
接著吳三桂虛晃一槍,趁尼堪大意一舉攻破了尼堪的部隊,使其損失慘重。皇太極接到消息後決定調濟爾哈朗等人領兵向北掃蕩殲滅吳三桂部,可出兵沒多久,正以為濟爾哈朗能很快解決吳三桂騎兵的問題時,土默特突然出兵了,而且來的這麼快這麼突然,直接打了濟爾哈朗一個措手不及,面對土默特的大軍,濟爾哈朗急忙收攏部隊向東南突圍,同時迅速把這個消息報給了皇太極。
六萬多蒙古騎兵,再加行蹤飄忽不定的吳三桂的精銳騎兵,還有正面駐守長城防線的明軍主力,面對這種情況皇太極的心開始不穩了。
繼續打,皇太極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打破大明防線,如果掉頭去對付土默特的騎兵,那麼長城防線的大明軍隊主力會坐視皇太極這麼幹麼?
現在,皇太極已感受到了腹背受敵的壓力,他清楚的知道這場戰爭已不可能再獲勝了,就算他勉強攻進長城又如何?一旦後路被斷,他的部隊就會陷入大明和蒙古兩部的夾擊之中,到時候就算要撤回遼東也不可能。
皇太極向來就是一個行事果斷的人,面對這個情況他不敢冒險,雖心有不甘,可繼續攻擊大明已沒了絲毫意義,保存實力為上,手裡的軍隊是大清的立國之本,是自己權利的保證,絕對不允許有太大損失,要不然別說戰敗了,就連他這個大清的皇帝之位都坐不穩,要知道皇太極自繼位以來並非一帆風順,八旗貴族中反對皇太極的人可是不少,還有許多人表面恭敬暗地裡不知道在琢磨著什麼呢,假如沒了能完全壓制的絕對軍事力量,皇太極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
面對現在的變化,皇太極很快就下了決定撤軍。他第一時間給白馬川的多爾袞下令,讓其部隊放棄進攻,收攏各部同向東北撤退,先同濟爾哈朗的部隊合併,以防止土默特的騎兵部隊切斷大軍後路。
同時,皇太極再一次組織部隊猛攻喜峰口,這一次進攻的目的不是要拿下喜峰口,而是用進攻的姿態給長城防線的明軍施加壓力,麻痹對手,避免明軍得知北方的變化後調整戰術,給自己撤軍帶來麻煩。
在猛攻喜峰口的間隙,皇太極已做好了隨時撤軍的準備。等到這一日戰鬥結束,借著天黑的間隙,皇太極的大軍悄悄集結朝著北方撤軍,而他的大營卻依舊留在原地,臨走時甚至還特意點起了不少篝火,弄出一副大營依舊有人的模樣。
等到第二日天亮,喜峰口的明軍嚴陣以待,等待即將到來的新一天的戰鬥時卻驚訝的發現對面的清軍居然沒有和往常一樣調兵進攻,皇太極營盤內鴉雀無聲,似乎毫無人跡的模樣,消息報到王晉武處時,王晉武立即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他急忙派人過去查看,果然不出所料,昨夜之間皇太極的大軍就已撤離了,現在整個營盤空蕩蕩半個人都沒,除了丟下一地來不及收拾的雜物和空空如也的營帳外,皇太極的大軍全都不見了蹤影。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