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李允則
李允則(953年—1028年),字垂範。太原府盂縣人。北宋將領,雄州知州,河北緣邊安撫使。
位列三班使臣,管理從事邊境榷場貿易開始,後來因為職位變動,遊走於各地。
在河東,他能夠幫助處理審判罪犯,清查土地,核對當地財政,調整賦稅,招納流民,指揮農事開荒田地。
在汴京,能夠興修水利,疏通治理運河。
在西川,能夠擇地築城,守御當地。
在辰州,能夠平定叛亂。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更是深入前線,到滄州任職,內務眾多負責情報,修築城池,管理民生,還挫敗過遼軍的掠邊。
之後,被人推薦。去潭州擔任知州,到任後,立馬調查上報朝廷,調整當地的苛捐雜稅。發生饑荒時,還能以自身家財產為擔保,先斬後奏,救濟民眾開倉賑災。
憑藉多年銳利的眼光,在災民之中發掘勇士,招募為兵。
此等全才,對內,文治出色,與民休息,護一方秩序安定。對外,能夠運籌帷幄,保境築城,處理兩方間諜情報。
司馬光這樣評價他:「契丹中機密事,動息皆知,當時邊臣,無有及者。」
……………………
「嗯,門外何人?」
趴在案桌上的蕭駿,聽到敲門聲,漸漸將身子挺起,結束這短暫的摸魚機會。
「主公,李垂範,有事相求。」李允則聽到應答,隨後推門進入。
「垂範你找我,可是戰場形式出現變動?」蕭駿左右也沒有旁人,直接問道
「並不是,在下有一個提議,還望主公接受。」李允則將懷中信件拿出,上面寫的全是自己對於武陵形勢的判斷。
蕭駿將信紙展開來一看,忽略掉至少數十次的塗改,在心中的細細讀了一番。
好啊,原來你還有這樣的妙想,真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了。
蕭駿是知道李允澤這個人的,當年招他的時候,陪他一起出現的情報人才。
分別是(夏朝)女艾、(元朝)尤宣撫、以及古龍大師的百曉生。
李允則,被系統安排的身份,是河北鄴城人,早年在穎川學院求過學,只因不是名豪出身,在學院內低人一頭,索性輟學來了寧州。
最初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因為寧州那裡太苦了,根本沒有人來,會跟他搶職務根本沒有。
之後,認識了自己當了屬官,一直追隨到現在。
垂範,所提的方略,就是希望自己,在武陵境內搞一次新學。
因為他看到,自己主公蕭駿麾下,將帥如雲,賢者如雨。他們在眾人之中太過獨特,往往能獨當一面,扛起很多的事情。
而他們各自下屬的文吏,有時往往跟不上他們的速度。從個人能力上被拉出了一大截,跟不上節奏,反而拉低了他們的效率。
而像黃霸、王禎,這種特殊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其他人,就如同高山上孤獨英雄一般。
下屬往往追不上他們的腳步,時常掉隊。即使追上腳步的,也只能仰望而視,可見而不可及。
李允則也並不是瞧不起那些能力普通的官員,而是因為各層官員太少了,大多數水平不夠。
一條完備的命令下來,光靠幾個人是根本沒能力完成。其中的官員能力不夠,只能望塵莫及。
不僅耽擱了時辰,還容易耽擱下一步的計劃,若不加以重視,耽擱時間算小。
若是上面,好的政策,不能被下面人執行,會造成混亂以至於上下失調。
常年從事情報工作的李允則,對這種情況,有深刻記憶。在得到蕭駿的允許後,自己才開始從軍探子、偵查中挑人,培養專屬於情報方面的人才。
對於以上這些已經出現的情況,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人才斷層,缺少匹配的中下層人員。
軍隊的情況還好點,畢竟可以通過戰場功勞予以提拔。所以李允則提出之後,蕭駿便把其務安排在了次要位置,而第一條自然是百廢再興,整軍訓練。
先通過招募舉薦等方法,聚攏一批學員,通過興學,再派專人,對他們進行教導。
用師父教徒弟的手段,在其中傑出者里再進行挑選,帶一批學員成長以後,安排文職武吏進行了考核,測試效果,若效果好,便可在下一年或兩年,擴大招生,最好能做到循環效果。
老的官吏教學生成材,等學生老了以後,若他有意願,還可以請回來教,接替師父的工作,師傅傳徒弟,徒弟教徒孫,中間可以誕生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此循環。
也許能力並不出色,但有了經驗傳授以後,不至於,如同個新手般手忙腳亂,出現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
李允則見到蕭駿看完了他的信件,還口述補充了一條建議。
就是希望以後新學辦大,設置了一個如同書院一樣的地方,若要進行擴大。招生條件,需要更改,需要向底層民眾放開。
「長弘,你常教百姓習文認字,講解書文也偏簡化,在寧州之時,你講學一不為財,二不為名,不管是鄉野中豪族,還是農牧之民,你都一一接納。」
「你一不嫌棄他們粗鄙奔放,二不嫌棄他們身無分文,三面對他們如同孩童般的詢問,你都能起身解答,有教無類,想當年……」
蕭駿趕緊打住,他可不想攀比別人的名號,免得以後給他惹事。教學這種事情,純粹是因為他在陽明先生那裡,學的太多了。太多知識學了不用,太糟蹋了。
再說了不進行教化,寧州怎麼安寧?地方鄉官從來不是擺設。當然自身的機遇與性格,也很重要。
從小聽家風訓導,再加上寧州環境使然,不進行教化,每天的民眾衝突,又要鎮壓,又要做善後處理。
雖然,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干,自己最多算個一群人中的翹楚者。
但基本上是忙中度日,怕是還沒等到自己統一天下,「回家」的那一天,自己就要因為積勞成疾,客死他鄉了。
爺爺,父親,已經逐漸摸索出了方向。而身為穿越者的自己,跳過時代局限,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有了方法,並不能完全解決。
正所謂天下之大,僅憑自己一代人,想要細緻入微的完美解決,根本做不到,而做到逐漸消解,應該是當前最完美的方案了。
所以,希望新學一定是要辦的,不僅要辦蕭駿還要大力支持。
蕭駿雇來工匠,讓他們給造幾座大宅子,以作為學堂。
但是,人員方面蕭駿就有些為難了。空閒下來的人才太少。
兩人又聊了一些,具體事務。以及情況和剛傳來的前面的戰況。
待李允則走之後
蕭駿還是仔細並反覆的在腦海模擬。
設立學堂,已經讓李允則去辦,畢竟他早年在穎川學院,有過經驗。而且蕭駿對這個全才的能力,很有信心。
之後
情報工作可以讓文和代理負責,讓章惇從旁輔助,早點做事,立點功勳,為以後的升遷做些準備。
「教書識字的語文,可以定在每日黃昏時。對政務工作的學習,再配上一兩門各自的專業課。三個半小時為一天。」
農政方面:王禎,為了指導百姓更好的生產方法,還要忙著春種、秋收的記錄,除了早晚,每天都泡在鄉鎮田野之中。
「對,與其讓他過來教書,不如送一些學生到他那邊去,既給他送了幫手,還能在實踐中增長經驗。」蕭駿在心中想道
而且這個職務,最適合去招平民子弟,而豪家子弟,大多數可能不會入職。
劉休仁、李蔡二人,現在沒有具體職務,讓他們去培養文職吏員,沒有問題。
鄧綏好像有個老師,班昭,之前跟她借了許慎,又帶走了虞詡,蔡倫被自己安排去監管造紙張生產了。
現在,又要把她老師借過來,這可真的是……
艾爾海森,去負責語言、文學之事,根據植入過來的記憶,自己已經好幾年了,去求他幫助,應該沒有問題。
但願他不要推辭,不讓自己可真要跟他好好辯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幫兄弟一次。
明明帳下人才這麼多,用的時候卻嫌少了。
蕭駿想了半天,荊州當地的蔡家,黃家兩家,還有一部分鄧家。被自己用卓越的成績和戰績收服後,在當地行事,也算沒有什麼大阻礙了。
「老話說的好,朝中無人莫做官。」在這裡非常適用,而且很多名士,他可能不注重自己,但肯定在乎地方,對他的關注風評。
而當地的教育大權不在自己手中,在司馬徽、龐德公等人的手裡。
他們不是自己人,教學風格,與自己的教學需要,以及允則提出的概念不符。
蕭駿要做的是將教育下沉,培養更多的人,而不是只在貴族子弟中找人。
東漢有數千萬人,但讀過書,論及出身,不是高門豪家,就是名聲大的鄉里豪傑。
真正出身微寒的少之又少,像范仲淹、李定、這樣的,有學識或能力拼上位子,知道得體恤的,不多見。
蕭駿又不想麻煩系統,雖然他可以去招一些教育人才,但這些人才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植入的不好,也算是新官上任,跟自己提出的政策相悖。
蕭駿決定,這個問題要自己解決,走南闖北36眾,他們以前能力都不高,有的因為召喚的早,還有的因為植入,幫原主人洗了數值。
但跟在自己身邊,聽課都聽了這麼久了,總該多少有點長進不是?
蕭駿:「統帥:97,武力:101,智力:96,政治:99,魅力:95」
(還有更新耶)